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阿德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48例 HBeAg 阴性入选病例分为两组:阿德福韦酯组(对照组)22例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阿德福韦酯组(治疗组)26例。分别在治疗48周时进行疗效、耐药评估。结果45例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1例、治疗组2例在治疗进行中被剔除。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HBV DNA≤500拷贝/mL)在对照组为15例,治疗组为23例,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χ2=0.18,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 的定量下降值在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t=9.4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在疗程12周、24周及48周时的病毒学应答均高于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的效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可抑制或减少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 HBV 的复制和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 HBsAg 和 HBeAg 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并在治疗前和治疗的12周、24周、48周,监测 HBsAg 定量、HBeAg定量,观察其变化过程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在48周时55例为完全应答,在治疗过程中完全应答组比部分应答组 HBsAg 和 HBeAg 定量下降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应答组在48周时的 HBsAg 和HBeAg 定量与治疗前平均水平比较显著下降(P<0.05),而部分应答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 HBsAg 和 HBeAg 定量变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和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 DNA应答的相关性。方法患者采用PEG-IFNα-2a每次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用Abbott公司生产的第三代HBV血清学检测试剂和AXSYM自动酶标检测仪检测血清HBeAg、抗-HBe,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载量,分析不同治疗阶段和随访结束的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1.0×10^5拷贝/ml),HBeAg血清转换率及变化规律和影响病毒学应答和HBeAg血清转换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和随访结束时HBeAg血清转换组和非转换组的A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学应答无论在治疗期还是随访结束时,应答组与非应答组之间的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eAg血清学转换与非转换组之间的HBV DNA载量之间在治疗12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病毒学应答与非应答组的HBV DNA载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持续病毒学应答与HBV DNA载量无显著相关性。治疗12、24周和48周获得病毒学应答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3.8%、21.4%和18.9%。治疗12、24周和48周时病毒学应答组,在随访结束时的HBeAg的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9%、33.3%和27.6%。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72周的HBeAg血清转换与治疗结束时的HBV DNA阴转显著相关(OR=2.15,95.0%CI=1.744-2.664,P〈0.01)。结论治疗12周和持续HBeAg血清学转换以及病毒学应答均与ALT基线水平相关,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础HBV DNA载量无关,但与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4.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CHB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PEG-IFN 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对照组(42例)予普通干扰素500 MU,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阴转率达到30%,明显高于对照组,x^2=4.162,P〈0.05,HBeAg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定量对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t值分别为2.689、4.080,P〈0.01,而对照组治疗12周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29、1.009,P〉0.05;治疗24周时,治疗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190,P〈0.05,HBeAg定量和HBV DNA定量的对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15、2.122,P〈0.05;治疗48周时,治疗组除上述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外,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771、5、617、5、308,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治疗组HBeAg的阴转率、HBeAg定量、HBV DNA定量对数值、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x^2=11.943、t=3、439、f=6、111、x^2=9.930、x^2=9、522、x^2=7.920,P值均〈0.01,而且保持持续应答,而对照组的应答率则有所下降;治疗组9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做2次肝活组织检查,治疗前肝组织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核心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8、89%和66、67%,治疗结束时分别为22.22%和33、3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较治疗前明显减少,x^2=8、001,P〈0、01;治疗前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胶原表达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有3例出现HBsAg阴转,阴转率为10%,其中2例出现在治疗后32周,1例出现在治疗结束后24周,对照组无一例阴转。PEG-IFNα-2a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似。结论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地抑制其病毒复制,且能持续应答,治疗48周内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梅蕾  祝卫东  朱跃红  陈俊飞  丁锷  衣展华 《肝脏》2014,(12):952-95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基因1b 型 CHC 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 RVR 者均获得 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 SVR 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 <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 CHC 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HBeAg定量预测HBeAg血清转换的价值.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用PEG-IFNα-2a每次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用HBV血清学检测试剂和i2000免疫发光检测系统检测HBeAg、抗-HBe,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载量.分析治疗12周、24周及48周的病毒学应答率(HBV-DNA<1.0×103拷贝/mL),HBeAg血清转换率及影响HBeAg血清转换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比较HBeAg和HBV-DNA水平作为HBeAg血清转换预测指标的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65例完成48周疗程的HBeAg阳性CHB患者,19例(29.23%) 出现HBeAg阴转、17例(26.15%)出现HBeAg的血清转换.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HBeAg定量相关(P=0.003),与基线时的年龄、性别、ALT水平及HBV-DNA载量无关.依据基线、12周和24周的HBeAg定量获得的ROC曲线,以12周时 HBeAg 61 s/co为界值(AUC=0.705,P=0.042),其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的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0.361、0.862,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765 和 0.521;若以24周时 HBeAg 15 s/co为界值(AUC=0.828,P=0.001),其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的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0.452、0.912,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824 和0.646.与基线比较,12周和24周HBeAg下降的幅度(75%)与HBeAg血清转换相关;治疗过程中HBV-DNA变化与HBeAg血清转换无关.结论 HBeAg定量变化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CHB过程中预测HBeAg血清转换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据《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6年9月报道】题:替诺福韦酯联合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答预测因素(作者Marcellin P等)HBsAg阴转与HCC发生率降低和生存率改善密切相关。然而,当前可用的治疗方法并不能达到HBsAg清除,例如,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48周后,只有4%的HBeAg阴性和4%的HBeAg阳性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获得HBsAg清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配到PEG-IFNα-2a治疗组和普通干扰素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48周时,治疗组ALT阳性及HBV DNA阳性复发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G-IFNα-2a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优于普通干扰素,具有较持久的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率,每周1次给药方式,可使患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 HBeAg 阴性 CHB 患者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 HBsAg 水平的变化对治疗中 HBsAg 消失或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作用。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 HBeAg 阴性 CHB 初治患者,HBsAg 阳性、血清 HBV DNA 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ALT 异常3个月以上,收集的患者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3个月以上的在治疗患者和已治疗结束的患者。入组患者给予 peg-IFN-α-2a 180μg/周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每间隔3个月检测血清 HBV DNA、HBsAg 水平和抗-HBs,以 HBsAg 消失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的 HBsAg 水平绝对值和HBsAg 下降幅度对治疗96周和120周时 HBsAg 的消失。结果共有81例患者进入数据分析,根据患者治疗中 HBsAg 下降所达到的水平分为完全应答组12例(14.8%),部分应答组20例(24.7%)和应答不佳组49例(60.5%)。治疗12周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 HBsAg 水平值下降幅度分别为0.62(0.06,0.91)lg IU/mL 和0.19(-0.01,0.48)lg I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581,P =0.209),在调整基线的差异后(计算患者下降幅度的中位数),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应答不佳组的下降幅度0.00(-0.01,0.14)lg IU/mL,χ2=9.00,P <0.01]。治疗24周,3组间 HBsAg的下降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72,P <0.01)。无论预测治疗96周还是120周治疗的HBsAg 消失,24周HBsAg 临界值的预测能力均强于12周,ROC 曲线下面积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80和4.412,P 值分别为0.049和0.036)。结论治疗早期 HBsAg 水平变化可预测peg-IFN-α-2a 治疗 HBeAg 阴性 CHB 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在36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干扰素α1b 50μg隔日肌肉注射一次,治疗48周。治疗前、治疗期间每12周以及停药后24周分别定量检测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观察不同应答患者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早期病毒学应答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基线水平低于非应答者(分别为3.32±0.48lgIU/ml对4.01±0.67lgIU/ml和2.34±0.49lgS/CO对2.53±0.54lgS/CO,P均〈0.05);持续应答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基线水平也均低于非持续应答者(3.26±0.52lgIU/ml对4.32±0.72lgIU/ml和2.18±0.56lgS/CO对2.56±0.62lgS/CO,P均〈0.05);在治疗结束时,应答者HBsAg和HBeAg水平(2.48±0.95lgIU/ml和0.26±1.06lgS/CO)低于非应答者(3.42±0.66lgIU/ml和2.38±0.89lgS/CO,P均〈0.05);应答者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下降较快,停药后无明显反弹(P均〈0.05);应答者和非应答者血清HBV DNA基线水平相似,但治疗过程中前者下降较快(P〈0.01)。结论应答良好的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基线水平低。动态监测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对于预测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答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简称α-2a)在≥60岁老年乙型肝炎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62例老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老年组,同期65例非老年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结果 老年人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早期病毒学应答(4%,5.4%)低于对照组(25.92%,21.05%),HBeAg阳性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28.00%)低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HBeAg转阴率[8(32.00%)]与对照组HBeAg转阴率[9(33.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心电图改变、白细胞计数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α-2a能够抑制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老年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HBV)-DNA复制,且能致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转阴。对于HBeAg阴性老年患者更易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治疗同时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2.
张燕 《肝脏》2012,(12):862-864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的影响,探讨血清HBsAg水平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预测疗效的意义。方法采用意向性分析方法(ITT)对HBsAg定量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中血清HBsAg平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24周时63.54%患者的HBsAg水平降低到基线(P<0.001);治疗24周和48周患者中,血清HBsAg下降比例明显高于治疗12周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4.31%)患者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已完成60周或72周疗程的患者中血清HBsAg水平持续降低率分别占88.57%和92.86%;HBeAg阳性患者和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疗程,有助于血清HBsAg水平持续降低;治疗24周时HBsAg水平降低可预测疗效,HBsAg水平持续下降可预测延长治疗有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可能,因此,血清HBsAg定量检测是预测治疗中HBsAg阴转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α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9例,疗程48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少2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以及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crAg、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以及ALT水平。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完全应答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HBcrAg对实现完全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 79例接受PEG-IFNα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35例实现了完全应答。应答组相较于非应答组具有更低的基线HBsAg水平(P=0.008)、HBeAg水平(P0.001)以及HBcrAg水平(P=0.002)。基线HBcrAg与HBV DNA(r=0.325,P=0.003)、HBsAg水平(r=0.468,P0.001)、HBeAg水平(r=0.695,P0.001)均呈正相关,与ALT水平无相关性。血清HBcrAg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应答组HBcrAg水平在治疗12周下降幅度大于非应答组(Z=-2.653,P=0.008)。治疗12周时HBcrAg水平为完全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5.510,95%可信区间:1.656~18.326,P0.05)。血清HBcrAg的最佳截断值为6.45 log10U/ml,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结论PEG-IFNα抗病毒治疗前HBcrAg与HBsAg、HBeAg、HBV DNA有较好的相关性。治疗12周时血清HBcrAg水平对PEG-IFNα治疗后实现完全应答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2a)治疗48周血清HBsAg的变化.方法 6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中,3例采用核苷(酸)类似物序贯PEG IFNα-2a治疗48周,3例维持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每12周采用实时PCR定量检测HBV DNA,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结果 核苷(酸)类似物序贯PEG lFNα-2a治疗48周后,3例序贯治疗患者血清HBsAg均消失,而维持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血清HBsAg效价为100~320 IU/mL.结论 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产生较好应答反应且伴有血清HBsAg效价明显下降的HBeAg阳性CHB患者,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序贯PEG IFNα-2a治疗48周能有效促进血清HBsAg下降,并出现血清HBsAg消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101例慢性丙肝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0mg/(kg·d),疗程48周,分析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初始HCVRNA定量、ALT及GLU等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response,SVR)的影响。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总的SVR率为50%,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 response.RVR)和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 response,EVR)患者实现SVR达100%,未获得RVR和EVR患者实现SVR为19.35%;高BMI值、发生脂肪肝的患者不容易达到SVR,而糖化血红蛋白、初始HCVRNA载量高、GLU、ALT及性别对SVR无影响。结论RVR、EVR可以预测SVR;BMI、是否合并脂肪肝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获得SVR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PEG-IFNα-2a治疗33例、PEG-IFNα-2b治疗22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标志、甲状腺功能等。结果治疗48周,PEG-IFNα-2a及PEG-IFNα-2b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2.7%、42.9%;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3.6%、54.5%,两组HBV DNA阴转病例中12周转阴率分别为47.6%、50.0%。随访半年,HBVDNA复发率分别为14.2%、16.7%,HBeAg血清学转换者维持应答。PEG-IFNα-2a及PEG-IFNα-2b组停药后随访半年内HBeAg血清学转换分别为1例、2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均疗效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12周可作为疗效预测指标。停药后具有持续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7例恩替卡韦治疗96周达到HBV DNA<500拷贝/ml且0.227PEIU/ml<HBeAg≤50.000 PEI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接受ETV与PegIFN α-2a联合治疗12周后改为Peg-IFN α-2a单药治疗至48周(试验组),30例继续接受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分别在治疗的24、48周进行生物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评估.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ALT、HBsAg、HBeAg水平有可比性.治疗48周,试验组HBeAg阴转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0.7%和37.0%,与对照组的16.7%和1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79和5.11,P值均<0.05).试验组HBsAg清除率和HBV DNA反弹率分别7.4%与11.1%,对照组无HBsAg清除和HBV DNA反弹(x2值分别为2.307 和3.519,P值均>0.05).治疗48周,试验组HBsA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866.0±2580.4)IU/ml对比(4335.8±2650.0) IU/ml,t=5.11,P<0.05]. 结论 恩替卡韦经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Peg-IFNα-2a治疗有助于实现HBeAg血清转换和HBsAg定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苗慧  陈晓蓉时佳 《肝脏》2014,(3):193-19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既往曾经使用普通干扰素(IFN)治疗疗效不佳或治疗复发后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标准的 HBeAg(+)患者37例,其中既往无抗病毒药物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曾经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例,分别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析两组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后复发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阴转率,ALT复常率有无差异。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初治组与普通干扰素经治组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分别为56%、67%,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52%、33%,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7%、50%,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应答分别为24%、12%;HBeAg 血清学阴转率分别为4%、0%;ALT 复常率分别为48%、67%;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疗效不佳或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仍可获得较高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应答率与初治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普通干扰素经治后再次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30例经IFN-α或PEG-IFNα标准RGT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均用PEG-IFNα-2a(180μg)或PEG-IFNα-2b(1.5μg/kg)联合利巴韦林(900 mg/d)再治疗,基因1型治疗48周,非基因1型治疗24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病毒基因型、基线HCV RNA载量、初治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30例复发患者经联合再治疗后,24例(80%)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8例低病毒载量(HCV RNA≤105拷贝/ml)患者中,17例(94.4%)获得SVR,与高病毒载量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基因1型组18例,其中14例(77.8%)获得SVR,与非基因1型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初治应用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患者17例,其中13例(76.5%)经再治疗后获得SVR,与初治应用IFN-α抗病毒组(84.6%)无明显差异(P=0.672)。结论 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CHC患者的疗效较好。基线病毒载量高,再治疗效果差;病毒基因型及初治所采用的IFN类型与再治疗的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组对象为接受PEG-IFNα-2a或PEG-IFNα-2b联合RBV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30例,收集患者基线、治疗4、12、48周和停药24周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脾指数(SPI)、门静脉内径(PV)、HCV基因型、HCV RNA载量等.比较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应答( SVR)与未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应答(NSVR)的情况,对SVR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总SVR率为84% (109/130),其中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为21%(27/130),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为72% (94/130),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为93%(121/130).HCV基因1型患者SVR率为82%(45/55),非基因1型SVR率为87%(13/15);患者年龄、基线HCV RNA载量、BMI、SPI与SVR负相关(回归系数<0,均OR<1,均P<0.05),EVR与RBV总量和SVR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均OR>1,均P<0.05),而RVR、PV及PEG-IFN总量与SVR不相关(均P>0.05).结论 PEG-IFN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SVR率较高,超过80%患者可治愈;年龄大于35岁、既往治疗失败、基线病毒载量高于6×105 IU/mL、BMI>26 kg/m2、SPI>40 cm2、RBV累计量不超过标准量80%的患者SVR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