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重组鼠肝再生增强因子(rALR)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与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1.2 g/kg)诱导并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36 h后随机分为6组:Ⅰ组:模型对照组;Ⅱ组:经脾脏注射等渗盐水1 ml,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d;Ⅲ组:经脾脏注射rALR 1 ml(50μg/kg),腹腔注射rALR 1 ml(50μg·kg^-1·d^-1);Ⅳ: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d;Ⅴ组: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 ml(50μg·kg^-1·d^-1);Ⅵ组: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环孢菌素1 ml(10 mg·kg^-1·d^-1)。观察大鼠每天存活率;术后第1、5天及2周处死大鼠以获取肝、脾组织,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组织学改变;在术前、术后第1、2、5、12天采集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和TNFα的浓度。结果Ⅰ、Ⅱ和Ⅲ组大鼠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组有部分大鼠长期存活,2周存活率为33%,Ⅴ组大鼠2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而与Ⅵ组大鼠2周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Ⅵ组脾内移植的肝细胞可存活5~7 d,Ⅴ组脾内移植肝细胞可存活至2周以上。术后第1天,Ⅳ组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Ⅴ组和Ⅵ组(P〈0.05);术后第5天,Ⅳ组血清IL-1β水平仅与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TNFα的浓度在Ⅱ组显著高于Ⅳ、Ⅴ、Ⅵ组(P〈0.05)。结论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与rALR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有一定疗效,可提高D-氨基半乳糖诱导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移植肝细胞在脾脏可存活2周以上,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移植肝细胞凋亡及轻微抑制细胞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2.
廖丹!  谢青!  周霞秋!  臧国庆!  钱书兵  陈诗书 《肝脏》2000,5(2):66-69,W000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脾脏移植对D 氨基半乳糖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移植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基因修饰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后的定位及表达。方法 采用D gal诱导大鼠肝衰竭。在D gal诱导后 4 8h ,Ⅰ组 :经腹腔移植 4× 10 7同种异体肝细胞 ;Ⅱ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2ml;Ⅲ组 :经脾脏移植 2× 10 7同种异体肝细胞 ,同时肌注CsA 10mg/kg ;Ⅳ组 :经脾脏注射生理盐水 1ml,同时肌注CsA 10mg/kg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和移植细胞的组织学及G6P活性变化 ;Ⅴ组 :经脾脏移植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修饰的大鼠原代肝细胞 ,同时肌注CsA 10mg/kg ,经PCR扩增及X gal染色方法追踪细胞的定位及基因表达。 结果 Ⅰ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Ⅱ组 ( 71.4 %对 2 6.7% ,P <0 .0 5) ,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有部分改善。腹腔内移植肝细胞可短暂存活并具有G6P活性。Ⅲ组大鼠存活率与Ⅳ组无差别 ( 30 %对 30 % ,P >0 .0 5) ,肝功能、肝脏病理无明显改善。脾内移植肝细胞可短暂存活并具有G6P活性。Ⅴ组经脾移植基因修饰肝细胞后 ,可在脾内检测到 β gal基因表达并扩增出NeoR基因。 结论 经腹腔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改善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 ,移植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共同移植治疗D-半乳糖苷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采集大鼠脐血和骨髓中单个核细胞,以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干细胞因子培养3w,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白蛋白和甲胎蛋白表达情况;以D-半乳糖苷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4 h后每日经鼠尾静脉分别注入脐血干细胞,或骨髓干细胞,或混合的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d,观察4组大鼠存活率、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干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并分化为肝细胞;脐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移植和联合细胞移植组大鼠9d 存活率分别为55.6%、50.0%和77.8%,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6.7%,P〈0.01);联合移植组存活率高于任何一种单纯干细胞移植(P〈0.01)。结论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两者联合移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初步疗效。方法 12例经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无明显效果的肝衰竭患者。在无菌条件下采集骨髓100~200ml,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出骨髓干细胞,通过介入的方法经肝动脉注射入肝内,静脉输注肝细胞生长素1~2周。观察移植后1、2、3和6月患者症状、体征、肝脏生化和凝血酶原时间等的变化。结果 9例肝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白蛋白升高、胆红素降低,肝脏功能改善,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同种异体移植后在受体大鼠模型肝内定居情况.方法 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体外培养细胞,贴壁筛选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分化出肝干细胞,鉴定后,经肝脏中叶注射入同种异体正常组和暴发性肝衰竭组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1、2、4周取受体肝脏移植原位(注射部位)、邻位(距注射部位0.5 cm)组织,应用PCR技术检测性别决定因子基因片段,研究肝干细胞在大鼠肝脏内定居情况.结果 经肝脏注射移植的肝干细胞在正常组和肝损伤组的肝脏内均能定居,且定居的细胞数量上肝损伤组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 经肝脏注射移植的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可以定居于肝脏内,且定于肝脏的干细胞数量与肝脏是否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相似文献   

7.
在急/慢性肝衰竭中,肝细胞移植被推荐作为一种改善肝功能的辅助方法,并作为细胞疗法用于肝脏代谢性疾病的治疗。许多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肝细胞移植到脾或门静脉都能表现出正常肝功能,受体可存活多年。在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肝细胞移植不但能显著延长动物生存时间,而且胆红素代谢缺陷、铜排泄、酪氨酸代谢、干细胞运输障碍均可通过肝细胞移植得以改善。慢性肝衰竭时,肝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肝性脑病和大鼠模型的终末期肝硬化症状。我们实验室积极将分离的人类肝细胞用于临床肝细胞移植,人类肝细胞移植同样能真实地反映动物试验的结  相似文献   

8.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肝衰竭大鼠的效率及可行性。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及内毒素制备雌性大鼠肝衰竭模型,然后动员和富集雄性大鼠骨髓干细胞,并经门静脉移植至雌性大鼠肝脏;移植后观察受体雌鼠临床表现、生化改变、肝脏病变及肝组织Y染色体阳性率。结果受体肝衰竭雌鼠在细胞移植后,精神、食欲逐渐好转,生化异常及肝脏病变得以恢复,肝脏可检出Y染色体阳性的供体源性肝细胞;未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对照组雌鼠则全部死亡。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实验性肝衰竭大鼠具有明确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哲  白雪帆  滕光菊  黄长形  李羽 《肝脏》2003,8(4):27-30
目的 评价微载体粘附培养的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D 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胶原酶灌注分离大鼠肝细胞 ,行Cytodex 3粘附培养 ,移植 1× 10 7个微载体粘附肝细胞至D 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腹腔内 ,比较各组间生存率、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改变情况以评估疗效。结果 微载体移植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高于空载体组 ,移植 5d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空载体组大鼠肝功能及肝脏修复明显迟于微载体组。结论 微载体粘附培养的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提供代谢支持作用 ,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腔肝细胞移植(HCT)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疗效。方法取10只大鼠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另取50只大鼠随机分为A组20只、B组20只、C组10只。A、B组均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制作ALF模型,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肝细胞悬液2.5ml/只、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2.5ml/只;C组不予任何处理。观察移植后48h肝功能情况、肝脏病理改变及7d存活率。结果A、B组ALT、AST、AMM均高于C组(P均〈0.01),但A、B组间比较,P〉0.05;A组7d存活率为50.00%,B组为14.28%,两组比较,P〈0.01。A组7d肝小叶结构基本恢复正常,仅见少量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汇管区见少量炎性细胞;B组肝小叶结构仍紊乱,较多细胞呈脂肪样变性,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经腹腔HCT治疗D—GalN诱导的大鼠ALF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mbran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MSCs)和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模型大鼠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分离培养hAM-MSCs和hUC-MSCs,流式检测CD29、CD44和CD34.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在第8周时,杀死5只大鼠做病理检测以确诊为肝硬化.30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脐带干细胞组(n=10)、羊膜干细胞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注入hAM-MSCs、hUC-MSCs2mL(细胞数量2×106)和等量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前和移植4wk后,检测大鼠肝功能;肝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SMA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2种细胞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移植后,与对照组相比,脐带干细胞组和羊膜干细胞组ALT和AST明显降低(204.6±16.4,195.6±21.2vs539.8±36.2;180.1±25.2,167.5±19.0vs337.4±23.4,P<0.05);胶原沉积减少;组织病理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α-SMA表达量减少(130.6±3.0,127.0±2.6vs152.2±5.4,P<0.05).脐带干细胞组和羊膜干细胞组的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肝脏α-SMA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hAM-MSCs和hUC-MSCs能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模型的肝功能和肝硬化程度,两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比较经肝动脉途径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的近期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5例,随机分为骨髓组33例和脐血组32例;骨髓组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脐血组经同样途径注入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治疗后8周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和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乏力、纳差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8w,骨髓组和脐血组白蛋白水平分别由(31.0±4.6) g/L 上升至(34.6±7.1)g/L和由(34.6±7.1) g/L上升至(37.8±8.3) 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由(48.8±13.4)%上升至(55.5±11.2)%和由(47.5±12.5)上升至(58.9±14.0)%,但两组间改善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在治疗8w末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甲胎蛋白在骨髓组分别为(45.6±12.3) IU/L、(28.1±13.5)μmol/L和(11.3±4.1)μg/L,在脐血组分别为(47.2±11.8) IU/L、(30.7±14.8)μmol/L和(9.8±3.5)μg/L,两组间与基础水平相比改善程度的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经肝动脉途径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但两种细胞治疗的改善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胡坚方  柳晓霞  金成豪  路名芝 《肝脏》2010,15(6):422-424,433
目的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与CXCR4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MD3100孵育的BMMNC分别输注给四氯化碳构建的急性肝损伤SD大鼠,观察肝脏损伤修复作用,研究外源性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通过SDF-1/CXCR4生物学轴归巢至受损肝脏。方法以四氯化碳作为肝脏毒剂,构建SD大鼠肝损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BMMNC移植(Ⅰ)组、AMD3100+BMMNC(Ⅱ)组、肝损伤对照(Ⅲ)组、正常健康SD大鼠(Ⅳ)组,每组各6只大鼠,III组腹腔注射50%四氯化碳(CCl4)花生油溶液,I组和II组经腹腔注射CCl424h后,分别经鼠尾静脉途径输入BMMNC和AMD3100孵育的BMMNC,正常健康SD大鼠不做任何处理,1周后,取血测定肝功能、计算死亡率及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表现。结果不同剂量的CCl4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0.45mL/100g剂量较好地模拟了急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且稳定性较好。移植后1周,I组大鼠死亡率约为17%,II组死亡率约为83%,2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大鼠肝功能明显好于II和III组(P〈0.05),同时肝脏的病理形态有所好转。结论 CCl40.45mL/100g腹腔注射可以很好构建SD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BMMNC移植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AMD3100对BMMNC向受损肝脏归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门静脉和肝动脉移植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门静脉治疗组30例和肝动脉治疗组30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或经股动脉穿刺至肝固有动脉,注入相同数量的脐带血干细胞。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治疗后8周检测血清ALT、AS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白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第3天全部患者乏力、纳差症状均改善,且两组间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移植治疗后8周,门脉组和肝动脉组血清白蛋白分别升高至36.4±7.8g/L和37.1±9.1g/L,PTA分别上升至57.2±11.8%和55.6±12.5%,而ALT、AST、TBIL、AFP在门脉组分别为46.2±14.6IU/L、53.6±15.4IU/L、30.1±12.0μmol/L、13.2±2.8μg/L,在肝动脉组分别为48.2±10.8IU/L、50.2±13.8IU/L、32.1±10.2μmol/L、16.0±3.0μg/L,两组间观察指标在基线水平、变化值和观察终点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经门静脉和肝动脉移植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可行,两种移植治疗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取健康孕妇正常分娩婴儿的脐带,分离、培养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采用荧光标记的鼠抗人PE-CD29、FITC-CD34、PE-CD44和FITC-CD45抗体标记,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在3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8例(A组)患者经前臂静脉进行UC-MSCs移植,8例(B组)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行肝动脉移植,两组移植的UC-MSC数量为>5×107。另19例(C组)患者仅接受内科综合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血生化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时,C组患者死亡7例(36.8%),而A组死亡1例(12.5%),B组死亡2例(25.0%),细胞移植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患者TBIL、Cr、ALB、INR和MELD分别为36.8±12.4μmol/L、70.6±18.6μmol/L、34.5±5.6g/L、1.2±0.2和18.6±3.2,B组分别为50.2±15.4μmol/L、66.5±20.0μmol/L、35.5±3.4g/L、1.1±0.2和18.7±3.4,而C组则分别为43.9±17.2μmol/L、89.4±25.6μmol/L、29.5±5.3g/L、1.6±0.3和22.7±3.9,前两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C组(P<0.05);16例进行细胞移植的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未发生与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经门静脉注入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对肝功能和PTA的近期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9例,随机分为骨髓组31例和脐血组28例。骨髓组患者经门静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脐血组经同样途径注入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治疗8周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PTA、ALB和AFP水平变化。同时观察对比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细胞治疗3天,两组患者乏力、纳差症状均有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8周,骨髓组和脐血组ALB水平分别上升至(34.8±6.3)g/L和(36.8±8.1)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水平上升至(54.3±13.8)%和(57.0±1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组血清ALT、AST、TBil和AFP分别为(43.2±13.8)U/L、(50.8±14.2)U/L、(34.5±14.7)μmol/L、(10.0±3.1)μg/L,脐血组分别为(46.3±12.3)U/L、(49.1±15.0)U/L、(31.4±12.5)μmol/L、(8.8±3.2)μg/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门静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一定的安全性及疗效,脐带血干细胞疗效优于自体骨髓干细胞,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5月50例住院患者资料,门静脉治疗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5例和肝动脉治疗组25例,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在超声介入下经皮经肝穿刺至门静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肝动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在放射介入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治疗后第2、4、8周检测两组患者Au、AST、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VIA)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门静脉组有22例(88.0%)患者乏力、纳差症状有明显改善,肝动脉组有21例(84.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门静脉和肝动脉组患者血清Alb水平分别为(34.4±7.8)g/L和(33.8±8.0)g/L,较治疗前[分别为(27.1±8.9)g/L和(26.8±9.6)g/L]有显著提升(P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FA分别为(58.0±13.1)%和(56.9±12.8)%,较治疗前[分别为(45.5±12.3)%和(47.0±11.6)%]有显著提升(P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TBil在两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甲胎蛋白(AFP)分别为(10.3±5.9)ng/ml和(8.9±4.3)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经门静脉和肝动脉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组间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白酒灌胃法建立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给予UCMSCs移植或UCMSCs联合甘草酸经门静脉移植,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2B1) mRNA水平。结果 模型组动物血清AST、ALT和MDA水平分别为(210.6±26.0) U/L、(111.2±13.7) U/L和(1.6±0.1)μmo/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5±12.7) U/L、(30.8±4.5) U/L和(0.6±0.1) μmo/L,P<0.05】,而血清SOD和GPx水平分别为(141.3±6.9)U/L和(336.5±26.1) 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7±16.4) U/L和(912.3±29.5) U/L,P<0.05】;细胞移植或细胞移植联合甘氨酸处理组动物血清酶学变化得到很大的改善;与对照组比,模型组肝组织CYP2B1 mRNA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和细胞移植组比,细胞移植联合甘氨酸处理组肝组织CYP2B1 mRNA水平显著增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甘草酸联合应用后,保护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