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研究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肾阴虚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子情况,包括肿瘤TNM分期以及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乳腺癌抑癌基因p53、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不同证型乳腺癌预后因子的差异,推断乳腺癌不同中医证型的预后情况。【结果】3个证型中,肿瘤的TNM分期,肿瘤组织的ER、PR、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患者肿瘤组织的Her-2阳性率和VEGF阳性率最低(P<0.05);血瘀型患者肿瘤组织的Her-2阳性率和VEGF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子表达存在一定差异,肝郁脾虚型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最少,肾阴虚型患者次之,血瘀型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最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筛选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方法,将影响晚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多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治疗生存预测模型,分析中医治疗效应指标的预后作用.结果 89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5.56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瘤体大小、Karnofsky评分、体质量、主症及疼痛变化5个因素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瘤体大小、Karnofsky评分、体质量及主症变化4项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瘤体大小、Karnofsky评分、体质量及主症变化是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生存和聚类分析,探讨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中医证型及其优势人群。方法:选择符合评价条件的Ⅰ-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将术后连续服用中药≥6个月者设为中药组,其余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倾向值,并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匹配。收集患者的中药处方,分析用药情况,通过K-means动态样品聚类法将患者归类,并选择最佳分类数;分析中医证型,并评价不同证型人群的无病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17例患者,获得中药组308例的完整处方。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3类时,"人群1"中比例最高的分别是补气药、祛湿药,"人群2"为清热解毒药,"人群3"为补气药、消食药;对应的中医证型可分为脾虚湿盛、热毒内盛和脾胃虚弱证,其中脾虚湿盛证患者接受系统中药治疗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最低。结论: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中医证型可主要分为脾虚湿盛、热毒内盛和脾胃虚弱证,其中脾虚湿盛证患者为接受中药治疗的优势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癌中医证候、症状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既往治疗情况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9例胰腺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基本信息及证候统计分析,选择临床常见的6种基本证候(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热毒瘀结证),按照相关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描述性统计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规律,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证候与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以及既往治疗情况等的相关性。结果 胰腺癌患者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较为常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纳差、乏力、腹痛等。中医证候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脾虚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热毒瘀结证。中医证候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以及是否有淋巴转移、是否接受手术及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等胰腺癌患者中的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气滞血瘀证与年龄呈正相关,与病程呈负相关;化疗是肝肾阴虚证的危险因素;性别为男性是气血亏虚证的保护因素。结论 ...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临床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2002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524例住院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分析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人均复发转移率为23%(121/524),经手术治疗后2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占74%(90/121),3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占92%(111/121)。无复发组3年和5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93%和86%,复发组分别为33%和20%。在对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位置是影响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这其中又以淋巴结位置移动为对术后复发转移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分别进行的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与局部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远处转移则与肠壁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直肠癌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淋巴结位置转移。术后远处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则是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低且位于直肠的临床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频率描述分析,结果发现肾虚髓亏、肝肾阴虚、痰蒙清窍、瘀阻清窍、心肝火旺、心脾两虚、气虚血瘀等7种证型为血管性痴呆的最基本证型,其中肾虚髓亏出现频率最高,贯穿整个血管性痴呆病程或者与其他证型兼并存在。本病临床病机特点以正虚为主,兼有虚实夹杂,单纯实证较少见,在病位因素中以肾为主,其次为肝、脑窍、脾、心;病性因素中以气虚、阴虚、髓亏为主;病因证素中以痰浊、瘀血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 对我院参加国家"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项目(2008ZX10502)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7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病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发黄,气虚发黄,瘀热发黄,阳虚发黄.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发黄,气虚发黄型,瘀热发黄,阳虚发黄.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湿热发黄而且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6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计算其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MST)。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106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3.3%、41.4%,MST为20.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化疗、介入治疗、癌胚抗原(CEA)与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0.57,95%CI:0.338~0.915, P=0.018)、肝转移灶数目(■=0.387, 95%CI:0.254~0.862, P=0.005)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2.216, 95%CI:1.427~3.638, P=0.001)是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预后较差,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探索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拟方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17年7月至2021年8月期间,共收录236例PMS患者,以问卷方式调查收集其症状、体征和舌脉等四诊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进行证候要素分析并提取公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际予以分析解释。结果 共提取特征根值为1.352、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8.272%的4个公因子,联系中医证候分型,分别代表类肝肾阴亏证、类肝郁化火证、类肾虚血瘀证和类心肾不交证。结论 从因子分析角度,浅析PM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与实际经验相佐证,从而为临床辨证拟方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肺癌初诊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诊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肺癌初诊病例按八纲、气血及脏腑辨证进行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共收集139例肺癌初诊患者,其不同中医证候的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诊肺癌最常见为气虚证、阴虚证或气阴两虚证,在虚证的基础上多易合并气滞证、血瘀证、痰湿证等兼夹证;肺癌病位在肺,最易累及肾、脾。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分布主次,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网络数据库中西医学期刊,从383篇论文中收集中医治疗大肠癌确诊病例4 543例,对32种证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比较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结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与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相关,其证型结构的排列主次可为制定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的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胃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95例胃癌患者进行心理测评。观察脾虚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胃阴虚证及肝胃不和证5种中医证型中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1)气血亏虚证、脾虚证胃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57.6%、40.7%);(2)胃癌患者各证型的HAMA和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12.46,P〈0.01)。2种评分均以气阴两虚证最高,HAMA评分以肝胃不和证次之,HAMD则以气血亏虚证次之。结论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对胃癌中医证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14.
田慧军  王笛乐 《重庆医学》2006,35(13):1187-1189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3例大肠癌及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MIF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大肠癌组织中的MIF表达率为65.1%(28/43),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0.0%(0/10),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F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学类型及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MIF在大肠癌中呈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提示MIF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MIF表达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VEGF和metast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KISS-1基因编码产物metast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大肠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中VEGF和metastin的表达水平.结果 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8.6%(34/70),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0.00%(0/7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etast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8.6%(20/70),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49/7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metastin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同时检测大肠癌组织中VEGF与metastin表达水平,对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燕  陶敏 《四川医学》2010,31(9):1260-1262
目的了解近年来大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收治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627例,分析结直肠癌的发病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近年来大肠癌发病呈高龄化趋势,且右半结肠癌的比例有所上升;②男女患者在肿瘤的病理类型及部位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肠癌中有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切除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人群(分别为16.1%和3.17%,P〈0.001)。而且,右半结肠癌的胆囊手术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P=0.001);④大肠癌中有阑尾手术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人群(分别为7.34%和1.74%,P〈0.001);⑤大肠癌中有血吸虫病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人群(分别为13.4%和2.22%,P〈0.001);⑥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3.4%,中位生存时间为69.50个月;⑦应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显示,贫血、肠壁的浸润程度、远处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据苏州市大肠癌流行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预防、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对控制大肠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对228例大肠癌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舌象、中医单证及证候变化。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前以气血瘀滞证(43.3%)和湿热内蕴证(33.3%)两类实证为主;术后早期(术后1周)虚证证候逐渐增加,主要为气血两虚证;术后中期(术后1月)呈现虚实夹杂之象;术后晚期(术后3月)虚证比例又逐渐降低;结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呈现一定的规律,临床上中医药对大肠癌围手术期的治疗科可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②方法选择8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肾阴虚型、痰湿壅盛型、瘀血阻络型、阴阳两虚型,检测、统计相关的临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③结果四组辩证分型在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临床指标中存在统计学差异。④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MS发生过程有密切关系,各分型间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 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 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