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眼眶骨折常常形成骨质缺损和眼球内陷,既往通过植入眶壁修复材料修复眶壁骨折及眶内组织填充,存在各种缺点。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制造自体组织来源的组织工程骨来修复骨折的骨质缺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眼眶骨折作为颜面骨骨折的一部分,同样可以利用组织工程骨来进行修复,现就组织工程骨应用于眼眶骨折修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眼眶解剖结构不规则,功能不可替代,临床修复难度大.在修复眼眶骨缺损方面,组织工程眼眶骨再生修复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筛选和修饰种子细胞、改进支架材料以及结合和缓释生长因子等方法显著促进眼眶自体骨再生.本文主要从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材料的制备、生长因子的应用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可吸收性复合材料修复羊眼眶下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聚乙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及其与重组人体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PLGA/rhBMP-2)植入眼眶修复骨折缺损时,材料的吸收降解与眼眶骨折缺损骨化修复的关系.方法将9只山羊(18只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眼,通过手术造成眶下壁骨折缺损.A组为对照组,其缺损不做充填修复;B组植入PLGA;C组植入PLGA/rhBMP-2薄片修复缺损.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及眼眶外观变化,术后1周、3和6个月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缺损面积测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所有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和眼球凹陷.术后6个月时A和B组CT测量的骨窗面积为51~66 mm^2和30~44mm^2,而C组的骨窗缺损基本消失.组织学检查:植入材料6个月时完全降解,A组缺损由纤维组织修复;B组周边可见骨组织,中央为纤维组织;C组缺损由骨组织取代,植片表面可见到疏松结缔组织.结论应用厚0.5 mm的PLGA/rhBMP-2薄片修复羊眼眶下壁骨质缺损,植入术后6个月材料可完全降解,被自体骨组织取代,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对临床眼眶骨折的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中的重要亚群,其参与了机体的多种生理或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纤维化的过程.眼科诸多疾病以纤维化作为发病最终的病理变化,如角膜溃疡、青光眼、近视和视网膜脱离等.这些纤维化疾病的共同特征是不同的功能性细胞转分化成为成纤维细胞,BMP中的亚型BMP2、BMP4和BMP7参与了这些细胞的转分化过程,并抑制纤维化进程.BMP4和BMP7可能成为治疗纤维化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6.
背景眼球伸长过程伴随着巩膜的广泛重塑,而这种重塑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以往的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近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属于TGF-β超家族,其在近视的发生中是否发挥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眼后巩膜中BMPs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近视后巩膜重塑中的作用。方法1~2周龄花色豚鼠3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任意选择实验组豚鼠的一侧眼作为实验眼,应用半透明眼罩连续遮盖14d以建立FDM动物模型,另一侧眼作为对照眼。形觉剥夺前后所有动物眼经检影验光获得屈光度,用A型超声法测量眼轴长度。造模后第15天取豚鼠后巩膜组织,分别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豚鼠后巩膜中BMPs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14d后,豚鼠遮盖眼的屈光度为(一0.48±0.51)D,与对侧眼的(3.22±0.3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4,P=0.000),与正常对照眼的(2.97±0.7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8,P=0.000)。豚鼠遮盖眼的眼轴长度为(8.30±0.05)mm,明显长于对侧眼的(8.11±0.06)mm和正常对照组(8.06±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0、9.084,均P=0.000)。正常豚鼠后巩膜可表达BMP-2、BMP-4、BMP-5mRNA,豚鼠遮盖眼后巩膜中BMP-2mRNA和BMP-5mRNA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41-±0.11和0.65±0.06,较对侧眼的0.62-±0.07和0.84±0.03分别下降了34.48%和2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17;t=2.524,P=0.028);豚鼠遮盖眼后巩膜中BMP-2和BMP-5蛋白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0.44±0.06和0.70-±0.05,较对侧眼的0.61±0.05和0.824-0.03分别下降了23.42%和15.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5,P=0.030;t=2.445,P=0.031),而形觉剥夺眼与对侧眼后巩膜中BMP-4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NA:t=0.704,P=0.460;蛋白:t=0.987,P=0.365)。结论FDM眼后巩膜中BMP-2和BMP-5的表达下调,提示BMPs在实验性近视后巩膜重塑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TGF-β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正常鼠角膜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GF—B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分别在大鼠胚胎17d,出生当天,出生后4、7、10d和11周角膜蛋白水平的表达。每组选取3只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结果BMP-2在大鼠胚胎17d时就有表达,于出生当天至出生后10d及成年鼠角膜生长发育过程中呈动态变化过程。结论结果提示TGF-β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鼠角膜的表达随着角膜的生长发育而调节,BMP-2可能与角膜的生长发育及维持出生后角膜的动态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观察CPC/BMP复合材料在动物实验中对眼球形态的影响,并检测其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其对眼的毒性。方法将CPC/BMP复合材料及对照组单纯CPC材料分别植入18只新西兰兔右、左眼眶骨缺损区,每日观察动物眼外观有无异常。使用植入眼眶后0天、3天和3周的CPC/BMP复合材料、单纯CPC材料的浸提液、Medpor材料浸提液、单纯培养液、0.64%苯酚稀释液培养L929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和人角膜缘上皮细胞,孵育1天、3天时,MTT法检测吸光度(OD值),并计算细胞相对增值率,判定细胞毒性。结果 CPC/BMP复合材料及单纯CPC材料植入眼眶骨缺损区术后可见实验动物出现一过性结膜充血。各时间点CPC/BMP复合材料、单纯CPC材料、Medpor材料及空白对照组的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相对增值率≥80%,细胞毒性≤1级。结论 CPC/BMP复合材料未见明显眼毒性,符合眼眶内植入材料的生物学要求。 相似文献
10.
羟基磷灰石与聚乙烯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与聚乙烯复合材料(hydroxyapatite/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composite,HA/PE)的组织相容性和可塑性.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45只新西兰白兔.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HA/PE复合材料、多孔HA材料和多孔PE材料植入组,每组各15只.三组动物分别于眶下缘植入HA/PE复合材料、多孔HA及多孔PE材料三种不同植入物.于术后1、4、8、12、24周行大体、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检查.主要指标 植入物愈合及植入物内出现骨组织情况.结果 植入物无脱出、移位,与周围组织愈合紧密.HA/PE组术后1周即有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血管长入,术后12周及24周可见成骨细胞、骨细胞等骨组织.HA组术后8周可见成骨细胞,24周孔隙内充满骨细胞.PE组可见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血管长入,未见骨组织.结论 HA/PE既具有H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又具有聚乙烯材料良好的可塑性,有望成为较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有效途径,从而解决体外诱导分化效率低及存活状况不佳等问题.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BMSC,免疫组化检测CD31、CD44、CD45、CD105表达并对细胞进行鉴定.按照诱导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视网膜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组、bFGF组、不加诱导液组,分别诱导大鼠BMSC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于诱导后第3、第7、第14天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微管蛋白-βⅢ(Tui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分析阳性细胞率:采用MTT法检测诱导后BMSC增殖状况,比较细胞存活率.相同时间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形态学观察:视网膜细胞+hFGF组诱导BMSC 12 h后出现形态变化,逐步形成典型的神经样细胞:bFGF阳性对照组也可见形成突起结构,但无典型的神经样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处理组诱导3 d后即可检测到阳性细胞,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Tui1、NSE和GFAP阳性细胞率增加,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存活率:各组BMSC存活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但不同诱导方法对BMSC存活无显著影响.结论 模拟视网膜微环境配合bFCF能够诱导大鼠BMSC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继续存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