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穴位的作用可能与神经中枢的调节有关,特别是与大脑特定皮层功能有密切关系,局部的针刺信息沿外周神经传到中枢,经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调节后再沿神经或神经体液途径作用于各脏腑器官。由此可见,大脑是穴位和各靶器官之间发生效应的关  相似文献   

2.
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英  潘江  陈武善 《医学综述》2011,17(4):603-606
多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 I)研究是在特定的实验任务条件下对大脑的活动进行分析,然而,近来的研究发现大脑在静息状态下也存在自发神经元活动。静息态fMR I是一种相对新的fMR I方法,能真正反映人脑复杂的脑活动状态,为全面探索大脑活动的内部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神经、精神类疾病的研究中已取得较大发展。因其实验设计基本上能够模拟针刺的实际治疗过程,故在研究针刺的神经机制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对针刺不同穴位的脑功能成像及临床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促进针刺治疗疾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可视性依据。笔者分别对针刺健康人上肢穴位、下肢穴位、上下肢配穴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以及其在针灸临床应用的概况,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癫痫是一种脑神经元电发放异常引起暂时性大脑功能紊乱。而最新出现的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无创、高分辨率地对正常的大脑生理活动和异常的癫痫活动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对癫痫灶的定位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水平。本文就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癫痫重要认知功能区的评价和癫痫活动的定位,以及对癫痫的神经网络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针刺临床和试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从DTI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现状、与fMRI技术联合应用情况、运用该技术进行针刺研究的优势4个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及结论:DTI技术作为目前唯一能无创性活体研究脑白质结构及白质束形态的检查技术,在研究脑的解剖和功能、诊治白质相关病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引入到针刺研究领域将有利于针刺治疗效应的评价以及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袁珊  冯胜刚 《西部医学》2018,30(6):933-936
【摘要】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 fMRI)是一项基于静息态功能网络研究的功能磁共振技术,通过磁共振功能成像来探索人类神经系统,比任务态fMRI更简单易行。本文将对rs fMRI的成像原理、分析方法、特点及在失眠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项技术在失眠的研究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痴呆症患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型痴呆是老年性痴呆最重要的类型,约占全部痴呆患中的60%~70%,其主要表现为记忆认知障碍,高级认知能力逐渐下降等,如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功能、视觉空间加工功能降低等,并随其发展而出现失语、失用、失认等执行功能的严重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其平均生存期为8~12年。因其起病隐袭,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但早期症状出现后,通过药物干预,如改善脑代谢,进行与神经递质有关的治疗,可大大延缓向痴呆转化的速率,提高生存质量及自理能力。因此,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早期明确诊断,是目前亟待解决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随着MRI技术及应用软件的的发展,为无创研究AD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本对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 maghetic resonanc imaging,fMRI)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针刺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方法 选择无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健康志愿者12名(针刺组),利用fMRI技术分别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I3)及非穴位对照点进行5次完全相同的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右手对指运动作为对照组,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来对比针刺与对指运动fMRI的可重复性。结果 12名志愿者中,10名完成了全部扫描过程,对数据完整的10名志愿者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I3),针刺组中脑功能区活动平均信号变化有着相似的模式,针刺非穴位点引起的脑功能区激活模式与针刺上述两穴位点明显不同;定量比较对指运动及针刺三点引起的脑功能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对照组组内相关系数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 与对指运动对照组比较,针刺fMRI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可重复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正>脑肿瘤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占全身肿瘤发生率的20%。包括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外周组织、脑膜、生殖细胞的肿瘤以及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也包括蝶鞍区的颅咽管瘤与颗粒细胞瘤以及转移性肿瘤等。脑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占位效应都会造成脑功能损害,甚至威胁生命。不同肿瘤以及同一种肿瘤的不同分级临床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因此,仔细研究肿瘤的部位、性质、大小、血供、发展方向及对周围结构的累及程度,作出定位与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对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同一解剖节段不同经络的神门穴和养老穴脑功能激活情况.方法 收集12例健康志愿者,实验采用组块刺激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每个阶段持续60 s),按照随机配对数字表,分别手法捻转行针针刺右侧的神门穴、养老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Hz),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结果 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神门穴主要激活了右侧额叶的中央后回BA2、BA1,左侧额叶的额下回BA47和中央后回BA43;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下回BA45、BA46.结论 针刺同一解剖节段不同经络的神门穴和养老穴后脑激活区不同,但激活脑区的功能与智能相关,这可能与相关经络的循行及脏腑联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的发展,不仅能够无创性观察活体内器官的情况,并且能够评价它们的功能。随着示踪剂的不断研发和图像融合技术的不断进步,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应用于帕金森病、颅内肿瘤、癫痫、外伤、痴呆、药物滥用成瘾及脑科学研究中,成为当代脑功能研究的热点。作者将PET和fMRI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功能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磁共振功能成像王武张雪哲(放射诊断科)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无创伤性活体器官功能检查方法。目前,FMRI仅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应用,其优点在于不但能清...  相似文献   

13.
针刺足阳明胃经原穴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配伍针刺足阳明胃经(ST)原穴与合穴后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原穴(冲阳,ST42)、合穴(足三里,ST36)后,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随机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10名针刺非穴位点作为对照组.以P<0.001,k≥30作为阈值,处理结果叠加到标准脑上显示.结果 试验组脑功能激活区有双侧颞上回(22区)、双侧缘上回(40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扣带回峡(32区和30区)、双侧顶上小叶(7区);功能减低脑区有双侧眶回(11区)、双侧颞极(38区) 、右侧额下回(47区)、右侧枕颞内侧回(36区).对照组激活区包括颞上回、中央前回、扣带回、丘脑、岛叶、小脑等.对照组激活脑区的范围、信号强度及数量(12个)显著小于试验组(23个).结论 配伍刺激ST的原穴、合穴后,可以激活、降低属于"内脏脑"的不同脑区及躯体感觉区的7区,使之达到新的功能平衡而实现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石源源  王天俊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757-1760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对PD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定量磁共振已广泛应用于PD的研究,其中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成为PD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D神经影像学发展、rs-fMRI及rs-fMRI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针刺健康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在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显示脑功能变化的新技术,具有无创伤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等特点,已经成为迄今为止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最佳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到针刺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针灸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综述了针刺正常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杰  冯晓源  韩强  吕传真 《上海医学》2000,23(9):531-534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GE Signa 1.5T超导MR系统,对29例被高度怀疑急性脑梗死且发病6h以内的病人分别行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0及常规MRI T1-W,T2-W,PD-W检查。经工作站Functool软件包分析处理获得量值。结果 4例在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后排除了脑梗死。25例超急性脑梗死的f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脑功能活动成像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脑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MRI,fMRI)是 9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项新发展。它不仅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脑组织、解剖和病理改变 ,还能同时观察到脑皮层功能活动时的信息 ,可无创、实时地对大脑的功能活动进行成像。为临床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的出现引起了世人关注 ,受到了医学界和认知神经科学界的高度评价。本文就磁共振脑功能活动成像的概念、原理、成像技术与条件及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1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概念与原理1.1 脑功能成像的概…  相似文献   

19.
传统磁共振成像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和多方位成像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头颈部检查,可提供组织的形态学指标。头颈部解剖复杂,头颈部淋巴瘤发病部位和影像表现多样,仅依靠形态学有时难以准确鉴别头颈部淋巴瘤与头颈部其他病变。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从分子学角度,提供组织生理代谢、微环境变化等功能信息,能提高头颈部淋巴瘤诊断的准确性,已逐渐应用于头颈部淋巴瘤的诊断、鉴别、分期和评估疗效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是研究静息状态下自发脑功能活动的重要手段。近期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对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利用rs?fMRI进行检测,可发现其多个脑区的自主神经活动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性等脑功能属性与正常人不同,对其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非常有帮助。本文主要介绍rs?fMRI技术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