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混悬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纳米混悬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制剂特点、制备方法、处方设计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纳米混悬剂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纳米微粒药物传递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纳米混悬剂在提高低溶解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纳米混悬剂及其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革 《中国药业》2010,19(13):84-86
纳米混悬剂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纳米微粒药物传递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纳米混悬剂在提高低溶解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有效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对近年来纳米混悬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制剂特点、制备方法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纳米混悬剂具有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纳米制剂研究的一个热点,美国FDA至今已批准多个相关产品上市。物理稳定性问题在纳米药物混悬液中比较突出,是制约纳米混悬液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纳米混悬剂物理稳定性所面临的问题、理论机制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混悬剂在药剂学领域日益受到关注.纳米混悬剂是纯药物亚微米颗粒的胶状分散体系,依靠表面活性剂维持稳定.本文综述了纳米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问题,包括沉淀、团聚、晶体生长和晶型变化等,概述了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机制并探讨了解决其稳定性问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7,(10):1415-1418
目的:为纳米混悬剂给药系统的深入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混悬剂""纳米结晶""Nanosuspensions""Nanocrystal"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年1月-2016年5月在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纳米混悬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6篇,其中有效文献24篇。纳米混悬剂作为一种纯药物纳米颗粒的亚微细粒胶态分散体,在口服、静脉注射、眼部、肺部、经皮给药等多种给药途径中的研究十分广泛,其在实现靶向给药、缓释药物、特别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较少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主动靶向行为研究。因此,通过对纳米混悬剂中药物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实现药物的靶向给药是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茶皂素(tea saponin,TS)为稳定剂,制备橙皮苷纳米混悬剂(hesperidin nanosuspensions,HDN-NS),考察TS作为新型天然稳定剂的可行性及其稳定纳米混悬剂的机制,为橙皮苷绿色纳米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以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HDN-NS,以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并表征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重结晶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以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结果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粒径为214.4 nm,跨距为0.46,平均Zeta电位为-22.7 mV,体系稳定.结论 制备的纳...  相似文献   

8.
口服控释混悬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崇东 《上海医药》1998,19(6):27-29
口服控释制剂由于具有血药浓度平稳、不良反应少、可减少用药次数、病人顺从性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国内外新药开发的热点,并有相当数量的控、缓释制剂已经上市。目前开发上市的控、缓释制剂绝大多数为固体制剂。根据临床的需要,近年来,一种液体形式的控释制剂——混悬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口服控释混悬剂不但具有控释片剂或胶囊的一些优点,还有下列优越性:(1)便于口服,特别适用于吞咽固体制剂困难的病人(如儿童和老年人),可改善病人的服药顺从性;(2)流动性好,可以根据个体对剂量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剂量;(3)口服后在胃肠道分布面积大,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且由于混悬微粒的均匀分散,对胃肠道局部刺激性小;(4)控释混悬微粒很小,因此口服后很少受胃排空速率  相似文献   

9.
张源  张建华  张剑萍 《中南药学》2011,9(9):661-664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的布地奈德(BUD)纳米混悬吸入剂,评价其在豚鼠哮喘模型上的治疗作用,以期开发糖皮质激素新剂型用于哮喘长期吸入治疗。方法以HPMC、SLS为基质材料,采用高压乳匀技术制备BUD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体外特征评价,体内过敏实验及药效学研究。结果 BUD纳米混悬剂为稳定、均匀的混悬液,纳米粒径呈正态分布,均值为122.5 nm;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对豚鼠无过敏反应,能明显控制哮喘发作,并呈剂量依赖性;纳米混悬治疗组中白细胞总数和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BUD纳米混悬液能够提高药物在体内吸收程度,显著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浸润,是一种适合哮喘患者吸入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iv用高载药量甘草次酸纳米混悬剂(GA-NSPs),并对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进行研究。方法 将甘草次酸、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2000-PCL2000)按质量比5:1,以微沉淀联合高压均质的方法制成GA-NSPs。相同剂量(50.00 mg/kg)的GA-NSPs分别以ig和尾iv的方式给药,于给药后0.08、0.25、0.5、1、2、4、8、12、24、36、48 h经大鼠眼球后静脉丛取血,血浆经过处理后,HPLC法测定各组SD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色谱柱为Symmetryshield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柱温25℃,体积流量1.0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50.00μL。结果 GA-NSPs的平均粒径为298.1 nm,载药量为(77.40±0.93)%。大鼠血浆低、中、高3个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16.6±3.8)%、(88.8±1.3)%和(83.0±1.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GA-NSPs尾iv组的Cmax是ig组的8.13倍,GA-NSPs尾iv组的AUC值是ig组的1.28倍。结论 制备的GA-NSPs稳定性好,可同时满足ig和iv给药的要求。药动学研究结果提示,iv GA-NSPs可能更多地向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分布,利于对保肝和对肝脏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纳米混悬剂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纳米混悬剂作为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给药系统,在药物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原理、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列举了其在药物制剂中的研究应用,并对其优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及其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方法。方法以奥沙利铂与磷脂的复合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逆相蒸发法结合高压均质技术,将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制成纳米混悬液,并进行理化性质考察。结果奥沙利铂与磷脂的复合率可达100%。制备的纳米混悬液载药量提高到10 g.L-1,平均粒径为(126±17)nm,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结论磷脂复合物改善了奥沙利铂的理化性质及溶解性能,用其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可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将紫杉醇注射液和紫杉醇纳米混悬剂2种制剂静脉给药后,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给药后5,10,15,30min及1,2,4,6,8,12h时大鼠的血药浓度,给药后5,15,30min及1,2,4,8,12h时紫杉醇在小鼠心、肝、脾、肺、肾、脑组织中的含量,对2种制剂的体内生物分布特征和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血浆中,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和紫杉醇注射液的消除相半衰期分别为(5.6±0.7)和(3.8±0.4)h;AUC分别为(5.2±0.4)和(20.3±1.1)mg.h.L-1;MRT分别为(3.2±0.4)和(2.8±0.3)h;Cl分别为(2.05±0.22)和(0.56±0.19)L.kg-1.h-1。与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在肝、脾、脑组织中的药物含量显著增加。结论:相对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向靶部位富集,显著降低了非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可减轻制剂不良反应,使药物在血浆中的循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4.
纳米混悬荆具有高溶出速率、高饱和溶解度和黏膜吸附性等特点,可有效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主要综述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及其粒径控制策略,分析难溶性药物制剂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卵磷脂和泊洛沙姆为稳定剂,结合研磨法和高压均质法制备了毛萼乙素纳米混悬剂,所得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98.2 nm,含药量为4.2 mg/ml。制品经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给药后药物的血浆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9.8和45.1 min,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4.0和5.4 L/kg。  相似文献   

16.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及在药剂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纳米混悬剂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变药物的体内动力学特征,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综述了纳米混悬剂的制各方法及其在药剂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王建筑  鞠晓月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11):1212-1216,1227
目的: 分别以牛血清白蛋白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泊洛沙姆188(P188)为稳定剂,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溶剂沉淀法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利用激光散射粒度仪、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红外光谱对纳米混悬剂粒径和形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体外透析法比较两种柚皮素纳米混悬剂体外溶出行为。结果: 以0.2%的PVP-P188(1:1)和白蛋白为稳定剂制备的纳米混悬剂粒径分别为110.6 nm(PDI=0.109)和241.3 nm(PDI=0.197),两种纳米混悬剂均为类球形的纳米粒子,并且柚皮素均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体外溶出实验表明两种纳米混悬剂均能显著改善柚皮素的溶出速度。结论: 分别采用白蛋白和PVP-P188均成功制备了柚皮素纳米混悬剂,为改善柚皮素溶解性差提供了一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用水飞蓟宾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并评价其大鼠静注给药后的药动学。方法:通过对水飞蓟宾纳米混悬剂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的评价,考察水飞蓟宾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处方工艺,并以溶液剂为参照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水飞蓟宾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是(268.90±9.20)nm,多分散性为0.22±0.12。水飞蓟宾溶液剂及纳米混悬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34.92±0.98)μg·h·mL-1和(57.12±3.20)μg·h·m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3.05±0.06)h和(6.14±0.42)h。结论:制备的水飞蓟宾纳米混悬剂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与溶?液剂相比,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驻留时间,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性质考察。方法采用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以粒径分布、药载比、稳定性为指标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处方进行体外性质考察。结果以超声注入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最佳处方为TPGS为稳定剂、DMF为有机试剂,药载比为5∶1;最佳工艺条件为低温10℃超声、200 MPa、循环5次。制备得到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粒径为(173.21±0.90)nm,电位为(-19.02±0.15)m V,载药量为(80.40±1.44)%,包封率为(96.41±1.72)%。药物在纳米粒中以结晶状态存在,能够体外缓释36 h。结论利用TPGS可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其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解决了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难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并对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反溶剂沉淀法中的超声法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考察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人工胃肠液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MTT比色法比较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和溶液对HepG2细胞毒性差异。结果制备方法为将10 mg番荔枝总内酯与1 mg PGDA共溶于1 mL有机溶剂中,超声(250 W)快速注入到5 mL水中,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调整总体积至5 mL。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46.0±2.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84±0.02,Zeta电位(26.0±2.0)mV,纳米混悬剂几乎呈类球型,粒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分布比较均匀;人工胃肠液内4 h稳定存在,粒径基本不发生变化;对HepG2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组的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均优于溶液组。结论制备了以PGDA为载体的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解决了药物的难溶和给药问题,为番荔枝总内酯的纳米剂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