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 1996年~ 2 0 0 1年共收治类风湿关节炎 (RA)并肺部感染患者 3 2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 2例中女 3 0例 ,男 2例 ,年龄 3 6~ 65岁。RA病史 1.2~ 8.9年 ,诊断符合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 2 4例服用强的松治疗 ,剂量 5~ 3 0mg d。 6例接受过环磷酰胺 (CTX)治疗 ,每月 0 .4~ 0 .6g。1.2 临床表现 咳嗽 3 2例 ,咳痰 3 1例 ,发热 3 2例 ,胸痛 7例 ,胸闷气喘 15例 ,关节痛 2 9例 ,肌肉痛 7例 ,近端指间关节畸形 19例 ,类风湿结节 4例 ,口腔溃疡 3例 ,肺部感染病程 0 .5~ 3个月。1.… 相似文献
2.
纤溶系统是人体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流畅通的主要成份,其主要功能是清除淤积在血管壁上的纤维蛋白,维持肌体凝血与抗凝血之间的平衡。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PAI)是纤溶系统的关键物质。tpa可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后者使血栓中纤维蛋白水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FXⅢ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1]。其血浆浓度的升高反映了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多,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本研究主要测定D二聚体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3.
4.
林伟琦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11B):31-32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正常人血浆中此种降解产物甚微,但凡伴有微血栓形成的许多疾病都有可能导致D-二聚体的增高。可作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DIC前状态的诊断依据之二。 相似文献
5.
6.
D-二聚体(D-D)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最终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和凝血酶增多,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而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目的是观察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血液恶性疾病患者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5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白血病组D-二聚体水平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尤以M3型患者更显著(8.54±5.70)mg/L(P<0.001)。淋巴瘤及慢粒患者升高不显著。2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完全缓解(CR)后,D-二聚体水平达到正常水平(0.31±0.10)mg/L。5例复发者D-二聚体再度升高(7.715±2.31)mg/L,与CR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动态观测D-二聚体的血浆水平变化,有助于对白血病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8.
用ELISA法测定32例血栓性疾病及高凝状态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值的浓度,结果表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梗塞(BI)、急性心肌梗塞(AMI)、深静脉栓塞(DVT)、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明显高干正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出血倾向者,D-二聚体值也明显增高,并较其他组更明显,且血小板减少程度与出血范围呈正比。APL伴出血临床尚未达DIC者,测定D-二聚体值增高有助于DIC前状态(preDIC)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10.
Ⅱ型糖尿病因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尽早发现及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同时观察血糖的高低与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将41例病人组分为无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年龄和疾病的关系。对429例老年人和68例中青年,用免疫比浊法和磁珠法和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显示,老年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和心功能不全患者,D-二聚体浓度(1.24&;#177;1.0和1.75&;#177;1.08mg/L),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0.91&;#177;0.51mg/L)。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监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浓度,有助于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13.
我们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148例急性脑中风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105例脑梗塞、43例脑出血、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76±1.46mg/L和1.70±1.1mg/L,同时检测了45例正常人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72±0.24mg/L,通过t检验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D—二聚体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胶乳凝集试验(LAT)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对60例各类肝病进行了D-二聚体测定,其中包括急性黄疸性肝炎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3例,肝硬化代偿期2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3例,原发性肝癌3例,其中阳性率分别为50%、34.78%、68%、100%与66.66%。结论 检测表明各类肝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现象及DIC,构成出血倾 相似文献
16.
522例患者分为脑出血组、脑梗塞组、SAH组及腔隙性脑梗塞组。脑出血组中有高血压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糖尿病与冠心病患者脑梗塞发病率高,脑出血多发生于情绪激动及劳累情况下,临床表现以头痛、意识障碍为多见,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相似文献
17.
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是由21至35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它主要来自心房肌细胞,心室、脑、肺及垂体内也都含有这种激素。ANF的发现对阐明一些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以及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的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在 4 8h内的急性脑血管病病人 ,其中脑梗死 4 0例、脑出血 2 2例 ,4 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及CGRP。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ET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GRP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脑出血组ET及CG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治疗 3周后 ,脑梗死组轻中型及恢复较好的重型病人ET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CGRP也升至接近正常水平 ,而重型及恢复较差的中型病人ET虽有下降 ,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GRP基本降至正常。脑出血组ET及CGRP均降至接近正常。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与ET、CGRP的变化有关 ,监测ET及CGRP水平的变化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脑梗死的病情演变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6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T3、T4及TSH水平。发现低T3综合征51例(77.27%),低T4综合征18例(27.27%),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的发生率出血组明显高于梗死组。出血量、梗死面积与T3、T4的水平呈负相关,出血量越多、梗死面积越大,T3、T4水平越低,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对于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指导治疗具有一定价值和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