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石江  高声甫 《江苏医药》1994,20(9):505-505
我院自1978年3月至1991年1月共行心脏直视手术8O3例,发生主动脉意外情况6例(0.7%)。3例为主动脉壁破裂,3例为主动脉内泵入气体。经抢救5例存活,1例死亡,现将紧急处理方法和经验教训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Ic~22岁。术前诊断先心病室间隔缺损4例,房间隔缺损1例,法乐氏四联症1例。3例主动脉壁破裂均发生在心肺转流前,1例因缝主动脉灌注管插管荷包线,将主动脉壁切割成长约1.Ocm的门形裂口,经用补片复盖修补裂口后改由股动脉插管完成心内修复术。第2例在用阻断钳钳夹生动脉时夹破主动脉壁,用手指压迫…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血管手术的普及,遇到的复杂的心内畸形增多。有的侧支循环相当丰富,导致心内回血过多,有的碰到一些意外,如术中发现动脉导管未闭或者游离大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等,致使体外循环无法有效地运转,或者不能按照一般转流方法使手术继续进行。我们曾对8例施行心脏手术患者采用深低温微量灌注法(10ml/kg/min),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难题。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5岁;体重最重52kg,最轻13kg。体外循环最长时间207分30秒,最短67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3.
我院1985年以来共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6~47岁;室缺13例,房缺3例,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致艾森曼格氏综合征1例,法乐氏三联症1例,法乐氏四联症(以下称F_4)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术前误诊),风心二窄直视分离术3例,风心二闭生物瓣置换术1例。体外循环时间38分20秒~140分30秒,平均80分20秒;阻断升主动脉时间18分10秒~107分30秒,平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之結紮或切断,特別是后者,易于发生术中大出血,应予以重視。导管結紮术对細长之动脉导管固然安全可行,但由于少数人发生术后再通或主动脉气管漏等併发病亦应采用切断术,问题在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术中流血。根据40例切断术未发生大流血的經驗,作者提出以下綜合措施可以防止术中发生此种意外。一、对年龄較大、或分流量較大、或肺动脉高压、或曾作过結紮术者,采用低温或控制性低血压麻醉。二、一律采用后侧切口。三、对导管及其附近主动脉与肺动脉采用刃器性解剖。四、在解剖导管后壁之前,先于导管上、下方主动脉按放安全阻断带,并充分游离胸主动脉,一旦发生較大出血可及时以鉗夹住主动脉。五、于导管之动脉侧使用Potts-Smith氏鉗,于肺动脉側使用弯形动脉鉗。六、切断导管时,边切边縫,并采用細針細线,注意以垂直方向拉紧連續縫綫。七、縫合后,对断端之出血点采取压迫方法,避免急于按鉗或縫合止血。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6~1990年6月共施行体外循环手术161例,其中6例术中碰到丰富的侧枝循环导致心内回血过多,或并发动脉导管未闭及分离导管时引起大出血,无法用一般的体外循环方法完成手术,全部采用深低温微量灌注法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5岁,1987年11月5日入院。经B 超、腹主动脉造影、CT 检查诊断为腹主动脉瘤.手术方法:低温全麻。腹正中切口,自剑突至耻骨联合,绕过脐部。腹腔脏器无异常,切开后腹膜,游离动脉瘤上方腹主动脉约2cm绕硅塑管控制,再游离双髂总动脉,亦予控制。动脉瘤呈梭形,上极距肾静脉1 cm,侵犯全腹主动脉及双髂总动脉,主动脉部份4×5.5×11cm,右髂总动脉1.8×1.8×4cm,左髂总动脉2×1.8×6cm。肠系膜下动脉起自动脉瘤左前方,游离阻断后观察15分钟,乙状结肠色泽蠕动无改变,便予以结扎切断。于动脉瘤内注射肝素25mg 后,无损伤动脉钳阻断腹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合并心内畸形的同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本院共收治动脉导管合并心内畸形28例,13例在体外循环前心包内游离动脉导管,应用丝线结扎动脉导管,15例在体外循环转流开始时压迫动脉导管,阻断分流。阻断主动脉后切开肺动脉后修补动脉导管(其中9例直接缝合,6例补片修补),均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无肺部、脑部并发症、声音嘶哑及导管再通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动脉导管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无论是选用心包内游离动脉导管后结扎还是切开肺动脉直接修补,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手术处理的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6-05~2000-12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9例,除早期1例采取分期手术外,其余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4~155min,1例术中死亡。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应当考虑同期手术,同期手术并不增加病死率,但应加强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心脏手术的开展,手术所致心脏大血管损伤时有发生。本文总结6例心脏大血管损伤急救配合的体会。1 临床资料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12~50岁。出血发生在术中4例,术后2例。出血部位为:下腔静脉损伤和主动脉切口出血各1例,动脉导管后壁损伤和导管破裂各1例,换瓣后左心室破裂2例。经抢救后,4例抢救成功,康复出院;1例下腔静脉损伤虽抢救成功,但造成脑缺氧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2年4月,18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全组男6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8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鼻温维持在34℃左右,均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术后恢复顺利。无脑气栓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 患儿男、8岁,体重2 3kg。1岁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彩色超声发现先心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因年龄太小未做特殊处理。于2 0 0 2年12月到我院就诊,要求手术治疗。病程中易感冒、心悸、疲乏,活动后明显,喜蹲踞。心前区广泛收缩期杂音向锁骨下传导,P2 亢进,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足背动脉触不到搏动。入院后,彩超提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主动脉逆行造影发现:主动脉弓与胸主动脉交界处狭窄,动脉导管未闭。于2 0 0 3年2月2 6日在全麻低温下行动脉导管缝闭术及主动脉缩窄解除术,随后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右…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12岁,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于1980年12月23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胸骨正中切口。心外探查:右室增大,肺动脉主干具明显震颤,右室流出道轻震颤。肝素化(3mg/Kg体重)后,按常规步骤建立体外循环。手术分两步: 1、主动脉根部作横弧形切口,约2.5cm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根部细小的病例,施行主动脉瓣替换术,需将主动脉瓣环扩大,用人造血管或涤纶片加宽,方可进行瓣膜替换。这种手术难度大,有一定的危险性,本文介绍1例有关手术技术的体会。患者女,18岁。两月前劳累后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血压16/6.7kPa,主动脉瓣区闻及4/6级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X线片示心胸比率0.56。心电图为左室肥大。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Zlmm,主动脉瓣脱垂伴关闭不全。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根部细小,大量造影剂返流进入左室,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病变。1992年6月9日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术中测量主…  相似文献   

14.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胸骨正中切口,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对手术不涉及主动脉瓣的患者,采取不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保持心肌有氧灌注,在并行循环或心室颤动下进行心内手术操作。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 ̄2007年10月,76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心脏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全组男48例,28女例,平均年龄(35.65±1.34)岁,平均体重(40.61±3.72)kg。病种包括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5例,房间隔缺损36例,法洛三联征2例,肺动脉瓣狭窄7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全组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脑气栓发生,全组无死亡。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心脏病治疗,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TH 胶是临床用于栓塞胃冠状静脉,预防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医用快凝胶。该胶在体内外均有较好的凝固止血功能,尤其是对术中难以控制的创面渗血及椎前、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止血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例1,女,52岁。便秘、腹泻交替伴脓血便3个月。直肠指检:距肛门6cm 直肠后壁扪及3×3cm 肿瘤,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1987年10月入院手术,术中分离后壁肿瘤时,损伤骶前静脉丛,创面渗血不止。试用TH 胶1ml 喷射出血点表面,使其形成凝块,出血停止。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骶前引流未发生再出血。  相似文献   

16.
我院近5年来共施心脏直视手术65例,其中有16例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经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控制满意,无1例因室性心律失常致死。现就我们的治疗经验进行讨论。临床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4~68岁。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术中经主动脉根部用温血灌注心肌,每20分钟一次,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4分钟,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6分钟,术毕13例心脏自动复跳,3例电除颤复跳。16例均持续心电监测明确有室性心律失常,且均为频发室早(>5次/分),其中多源性室早3例,室速2例,伴房颤者4例。结…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1993年9月开始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11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 ,其中重症单纯动脉导管未闭9例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 ;男7例 ,女4例 ;年龄7~34岁。患者均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经常呼吸道感染 ,听诊闻及以收缩期为主的连续性杂音及触及震颤。胸片示 :肺血多 ,肺动脉段凸出 ,心胸比在0.45~0.58之间 ;术前心脏彩超示导管直径在0.8~1.0cm ,9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者均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在深低温 (19℃ )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结扎术 ,术后…  相似文献   

18.
左半结肠破裂后为避免肠瘘,一般行近端造瘘,二期闭瘘术。近10年来我院收治左半结肠破裂病人10例,一期修补后将修补处外置于腹腔外,避免了二期手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1岁。高处坠落伤2例,其中1例为降结肠末端损伤,裂口长约2.5cm,另1例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破裂,裂口长约2.0cm,医源性乙状结肠破裂1例,裂口长约1.0cm、车祸致伤4例,其中2例为降结肠末端破裂,裂口长分别为2.5cm和2.0cm。另2例为乙状结肠破裂,裂口长分别为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共收治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2例,均采用深低温低流量(DHLF)体外循环管理,心肌保护为4∶1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后即切开肺动脉堵住动脉导管开口,防止灌注肺的产生。结果本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在60~11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5~68min,均心脏自动复跳,脱机顺利。结论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管理下成人动脉导管直视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窄缩(coarctation,CoA)是一种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第四位。常见的主动脉缩窄发生在动脉韧带或导管附近,缩窄远近端的侧支循环为其明显特征。CoA常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等。未治疗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系统性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夹层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一般当缩窄上下动脉压力差≥20mmHg(1mmHg=0.133kPa)时就需要积极的治疗,且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与手术年龄呈正相关。主动脉缩窄矫治术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必须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