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艺华 《校园心理》2011,9(5):359-360
<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对个体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并几乎对所有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事件后所发生的精神障碍[1]。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将PTSD归在焦虑障碍中,分为3种类型:症状持续<3个月的为急性,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的为慢性,症状在应激后6个月以上才出现为伴延迟起病。PTSD具有慢性病程、症状多样、高复发率的特点,其心理治疗面临较  相似文献   

2.
正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恐惧会使个体对潜在的危险和伤害刺激保持警觉,从而提高生存能力,但是当个体对这些潜在的危险过度应答时,便会对身心功能造成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个体因为经历或目睹对生命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从而导致系列精神症状并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反应。PTSD  相似文献   

3.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由于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导致一系列精神症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PTSD可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各种应激激素如茶酚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素等的释放。而心血管系统是多种应激因素作用的首要靶器官,它在应激机体适应调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PTSD患者常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出现。PTSD反应了应激反应系统的异常调节,而这种调节的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有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获得性残疾人的致残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在北京市某区选取获得性残疾人217名,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第五版(PCL-5,以得分≥33分为PTSD症状筛查阳性标准)、D型人格量表(DS)进行调查。结果:满足PTSD症状阳性标准者占12.8%,残疾持续6~10年和11~15年者的PCL-5总分[18(0,70)、15(0,66)]和PTSD症状阳性率(26.3%、22.2%)较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S消极情感维度是PTSD症状阳性的危险因素(OR=20.07,95%CI=4.81~83.70),意外事件致残组PTSD症状阳性风险高于疾病致残组(OR=5.50,95%CI=1.58~19.13)。结论:获得性残疾人创伤后应激症状在残疾后持续存在,消极情感和致残原因是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的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持续的高警觉和回避。最初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与战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有关的创伤事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洪灾13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者的预后情况,以及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200例经历1998-199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特大洪灾且经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被归类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的灾民再次进行调查。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再次进行筛查,实际入组184例,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组(n=162例)和PTSD症状阳性组(n=22例);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测查两组的人格特征。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结果:洪灾13年后PTSD症状持续阳性比率为12.0%(22/184)。康复组EPQ-RSC外向人格得分高于PTSD症状阳性组[(51.8±10.7)vs.(45.1±13.2),P0.05],神经质人格得分低于PTSD症状阳性组[(46.5±10.1)vs.(58.3±1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等变量后,神经质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持续阳性的危险因素(OR=3.63,95%CI:1.05~12.54)。结论:洪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持续存在的情况值得重视,神经质人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661名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61名患者中为轻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者176名(26.6%),中重度PTSD者268名,检出率43.3%。PTSD总分及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4个维度与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7~0.636,P0.001)。PTSD总分及4个维度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315~0.538,P0.001)。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并积极寻求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已有研究指出,在经历地震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后,人们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睡眠问题等身心障碍[1-3],在儿童青少年身上也有类似表现[4].一项针对希腊地震后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症状的研究发现,离震中越近的学生出现的症状越多[5].本文比较地震对受灾程度不同两地高中生的心理冲击.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PTSD常在一个人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创伤性事件后产生,如重大的刺激、性侵犯、恐怖事件或对一个人生活其他严重威胁。主要症状包括令人不安重复闪回,对事件的回避或记忆麻木,警觉性增高等。PTSD的诊断是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持续1个月以上。美国精神病学会在2013年5月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DSM-5将PTSD的核心症状修改为4组:1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存在1种(或多种)与创伤事件有关的重新体验症状;2创伤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3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消极改变,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出现或加重;4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警觉性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近年来,对PTSD的临床研究成为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热点。根据DSM-5的标准和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本文对PT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突发灾难事件相关的PTSD及其危机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突发灾难事件相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影响因素以及危机干预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1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结果灾难事件会给人们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伤,导致PTSD的发生。PTSD的影响因素可划分为创伤前因、创伤因素和创伤后因素3部分。突发灾难事件时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家庭、群体度过危机,减少创伤的有效措施。结论危急事件应激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作为一种系统、多元的危机干预方式能够为我国灾难危机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