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评价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时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SMA1h;异丙酚组(P组)阻断SMA前30min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于再灌注3h处死大鼠,取回肠末端组织,电镜及TUNEL法观察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测定肠粘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神经酰胺(CER)含量,RT-PCR法测定肠粘膜鞘磷脂酶(SMase)mRNA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肠粘膜SOD活性降低,MDA含量、CER含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SMasemRNA表达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P组MDA含量、CER含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SMasemRNA表达降低,S01)活性升高(P〈0.05或O.01)。I/R组肠粘膜SOD活性与CER含量呈负相关(r=-0.775,P〈0.01),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CER含量呈正相关(r=0.852,P〈0.01);P组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CER含量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异丙酚可抑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下调SMasemRNA表达、减少CER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异丙酚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时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时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异丙酚+缺血再灌注组(P+I/R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缺血1 h,再灌注2 h,制备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和I/R组缺血前10 min开始经股静脉持续输注生理盐水10 ml·kg-1·h-1,P+I/R组静脉注射异丙酚10 mg/kg,以后持续输注异丙酚10 mg·kg-1·h-1.取空肠组织3 cm,常规制备全层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计数凋亡细胞及总细胞,计算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P+I/R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增加,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增强,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增高(P<0.01或0.05);与I/R组比较,P+I/R组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减轻,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结论 异丙酚可减轻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和下调Bax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缺血 再灌注期间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及参附注射液对其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模型 ,2 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缺血 再灌注组 (I R组 )和参附治疗组 (SF组 )。在规定时间检测回肠粘膜上皮细胞Caspase 3、Bcl 2蛋白的表达、凋亡细胞数目及回肠粘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水平 ,同时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1)I R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 ,SF组凋亡细胞数较I R组显著减少而多于C组 (P <0 0 5 )。 (2 )Caspase 3在I R组的表达显著高于SF组和C组 (P <0 0 1) ,SF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Caspase 3表达与凋亡细胞数目呈正相关 (r =0 914 9,P <0 0 1) ;Bcl 2的表达与Caspase 3的表达呈直线负相关 (r =- 0 9384 ,P <0 0 1)。 (3)TNF α表达 :TNF α的表达在I R组显著高于C组和SF组 (均P <0 0 1) ,SF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TNF α表达与凋亡细胞数目呈正相关 (r =0 9133,P <0 0 1)。 (4)SF组小肠粘膜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小于I R组 (P <0 0 1)。结论 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TNF α、Caspase 3表达同时上调Bcl 2而抑制缺血 再灌注期间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 ,从而减轻肠粘膜缺血 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增殖能力的变化。方法:大耳白兔55只,分为肠部分I/R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自行设计的血流阻断器阻断SMA血流50%,维持4h,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染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肠道缺血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肠道再灌注期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比例骤然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caspase-3表达与凋亡改变呈相同趋势;肠部分I/R损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结论:肠道部分I/R损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明显受抑,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变化与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指肠缺血一定时间后再恢复血供所引起的损伤。肠组织缺血可由失血性休克、绞窄性肠梗阻和急性肠系膜缺血等引发, 当肠组织再灌注后虽然血氧水平恢复, 但活性氧(ROS)的大量产生, 直接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缺血肠组织并加重组织损伤, 这是造成肠I/R损伤患者肠坏死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肠I/R损伤主要有两个阶段:首先是肠组织发生缺血, 此时有氧代谢障碍, ATP合成减少, 而无氧代谢生成大量乳酸, 细胞内电解质紊乱, 线粒体功能障碍, 导致细胞死亡, 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破坏, 血管通透性增加[2,3]。由于长时间缺血, 肠组织恢复血流后, 富含氧气的血液进入肠组织, 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细菌易位、炎症反应,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器官衰竭[4]。肠I/R损伤的发生会破坏肠壁的屏障功能[5], 一旦引起肠壁屏障破坏超过其代偿能力, 肠道菌群和毒素可进入血液循环, 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6], 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死亡[7]。人体肠组织富含线粒体, 它参与了能量的产生、免疫应答、细胞代谢、死亡等一系列过程。当细胞受到损伤或应激时, 线...  相似文献   

6.
缺血再灌注(I/R)是指组织因各种原因引起缺血,一段时间后恢复血供,引起组织细胞再次损伤的临床症状。肠道是I/R损伤发生的常见器官,其发生具有突然性及多样性,临床难以精准预测及有效预防,因此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再灌注期的症状缓解及组织保护策略上。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肠I/R损伤的过程,本研究综述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在肠I/R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肠I/R相关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兔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变化及机制。方法:大耳白兔55只,分为肠部分 I/R 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自行设计的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50%,维持4h,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操作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 双染法)测定外周血 PMN 凋亡变化,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 IL-6和 TNF-α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外周血 PMN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脏器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部分 I/R 组,在肠道缺血期血浆 IL-6T 和TNF-α水平及外周血 PMN 凋亡比例均明显升高;在肠道再灌注期至术后1d 外周血 PMN 凋亡比例骤然减少,而血浆 IL-6和 TNF-α在肠道再注期处于较高水平:外周血 PMN caspase-3蛋白在肠道缺血期呈现高表达,而在再灌注期后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肠道 I/R 全过程中 PMN 的凋亡与多种信号启动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正相关。在肠道缺血期,IL-6及 TNF-α可能是外周血 PMN 的凋亡过程的诱导分子或促进分子:而在肠道再灌注期,外周血 PMN 凋亡锐减可能是导致 TNF-α、IL-6等细胞因子进一步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β-七叶皂苷钠 ( β-aescin,β-A)对大鼠缺血再灌注 (I/R) 后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8只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2组:I/R对照组和I/Rβ-A预处理组,每组按I/R不同时点(0,1,2 h),观察组织病理损害,Haglund评分,肠含水率,肠毛细血管通透性,肠黏膜上皮细胞调亡率,血清TNF-α,IL-6含量变化及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预处理组的肠黏膜组织病理损害,肠含水率,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清 TNF- α, IL-6水平( P <0.01 )及肠黏膜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P<0.05),而且生存率明显提高( P<0.05 )。结论:β-A对肠I/ R 后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降低I/ R 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降低肠黏膜细胞调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大鼠30%烫伤模型,于伤后3、6、12、48h取血和回肠组织检测内毒素浓度,血和肠粘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粘膜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肠粘膜DNA片段百分率(ap%)、DNA电泳以及凋亡细胞数.观察烫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凋亡的规律与肠粘膜屏障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细胞凋亡在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血浆DAO活性于伤后6h开始升高,伤后12h和24h为伤前值的2.5倍和3倍;肠粘膜DAO活性则呈反向变化,表现为活性降低,并与肠粘膜ap%呈高度负相关(P<0.01);伤后3h血浆内毒素、肠粘膜MDA含量、NO活性及肠粘膜ap%均开始升高,其峰值在伤后12h;相关分析表明,各项指标与ap%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肠粘膜DNA电泳和病理学结果显示,伤后12hDNA电泳出现明确的DNA梯度,肠粘膜顶端和肠腺中可见凋亡细胞.研究结果提示,大鼠烫伤后肠屏障功能损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病理性凋亡密切相关,而烫伤后氧化应激可能是加速肠粘膜上皮调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较大面积烧伤不仅引起皮肤或其深层组织的损伤,还会引起机体各个脏器和系统功能、代谢和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严重烧伤后肠道病理变化的致病作用已得到广泛重视。过去人们认为严重创伤后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肠黏膜细胞坏死脱落,造成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近几年来,细胞凋亡的研究不断深入,创伤后缺血、缺氧条件下肠上皮细胞凋亡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关系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认为细胞凋亡在维持肠黏膜上皮细胞稳态中起重要作用。现将烧伤后细胞凋亡对肠黏膜屏障功能与结构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以肾脏作为远隔器官的远隔缺血后适应能否减轻兔急性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将雄性新西兰兔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远隔缺血后适应(IRpostC)组,每组30只.分别干预后采集各组兔部分肠道组织作为标本,试剂盒检测肠道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chiu6级评分法观察肠黏膜损伤,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细胞变化.结果 I/R组肠道组织中MDA、MPO测定值及肠黏膜损伤评分分别为( 14.72±0.21) nmol/mg、( 1.65±0.35) U/g、(3.30±0.69),IRpostC组分别为(7.13 ±0.40) nmol/mg、(0.91±0.33) U/g、2.10 ±0.92,与对照组[(3.28±0.26) nmol/mg、(0.52 ±0.23) U/g、0.69±0.5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比较,IRpostC组肠道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肠黏膜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电镜下发现细胞损伤减轻.结论 以肾脏作为远隔器官的远隔缺血后适应可明显降低兔急性肠系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上皮细胞的增殖与死亡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着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皮肤烧伤后,粘膜增殖因子是增加的,意味着细胞增殖也是增加的,而此时的肠道粘膜重量下降,说明细胞的死亡多于增殖。本实验旨在证实这种细胞死亡为细胞凋亡。取成年雄性  相似文献   

13.
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损伤是严重创伤、烧伤和休克后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肠I/R不仅可引起肠道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而且可致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大量肠源性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甚至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肠缺血/再灌(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就肠I/R损伤产生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内容针对肠I/R损伤机制(氧自由基、能量缺乏、细胞内Ca^2+超载、炎症反应、细胞异常凋亡)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趋向肠I/R损伤是综合性原因引起,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防治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肝I/R组,牛磺酸预处理+肝I/R组;采用阻断肝动脉、门静脉30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制作肝I/R模型。各组于再灌注3,6,24h分别采血,测定二胺氧化酶(DAO)数值,检测小肠功能;同步切取小肠,测定肠道组织中的SOD及MDA含量,评价肠道自由基损伤程度;切片后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3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肝I/R组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和DAO水平明显升高(P<0.05),小肠病理损伤严重,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caspase-3阳性率明显增加(P<0.05)。与I/R组同时间点比较,牛磺酸预处理+I/R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牛磺酸对肝I/R后小肠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淋巴液引流后,Toll样受体4(TLR4)的内源性配体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以及远隔组织的损伤.方法 24只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肠道缺血再灌注组(I/R)和肠道缺血再灌注+淋巴液引流组(I/R+引流),每组8只.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检测远隔器官肺、肝和肾脏的损伤程度,肠道以及远隔器官肺、肝脏中TLR4内源性配体HMGBI的表达.结果 HE染色以及HMGB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R组和I/R+引流组损伤较Sham组重,L/R组细胞出现大量黄染,表明I/R损伤时HMGB1的表达增加,而I/R+引流组的大鼠损伤显著轻于I/R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R组的空肠、回肠、肝脏和肺组织中的HMGB1表达显著增加,其HMGB1/β-actin灰度值分别为0.3145±0.0549、1.7352±0.3280、1.4443±0.0926、3.1382±0.4202;引流淋巴液可以减轻损伤,其HMGB1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HMGB1/β-actin灰度值分别为0.1745±0.0327、1.1083±0.2098、1.1862±0.1221、2.1095±0.1993.结论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和远隔组织的损伤与TLR4的内源性配体HMGB1表达增加呈正相关.淋巴引流能阻断"肠-淋巴"途径,减少肠道来源的HMGB1对肠道以及远隔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小RNA 21(miR-21)介导丹参多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在肾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肾脏I/R模型,术前1 h给予小鼠尾静脉注射Sal B,分为四组:(1)假手术组(Sham组)、(2)缺血再灌注组(I/R组)、(3)丹参多酚酸B干预组(SB+I/R组)和(4)生理盐水对照组(NS+I/R组)。四组均在再灌注后24 h处死小鼠,观察Sal B预处理对再灌注后24 h肾功能、肾组织病理评分、细胞凋亡、肾脏miR-2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表达变化的影响。体外给予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低氧/复氧和Sal B干预。锁核苷酸(LNA)修饰的anti-miR-21抑制miR-21表达(体外细胞转染),观察miR-21、PDCD4 mRNA和蛋白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在体外研究中,Sal B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低氧/复氧损伤,上调低氧/复氧细胞miR-21表达,降低PDCD4蛋白表达(P 0. 05)。抑制细胞miR-21表达则显著削弱Sal B的细胞保护作用,anti-miR-21明显上调细胞PDCD4蛋白的表达水平(P 0. 01),同时凋亡的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 0. 01)。肾脏I/R小鼠模型中,与I/R组、NS+I/R组相比,SB+I/R组小鼠肾功能和组织病理损伤显著减轻(P 0. 01); Sal B诱导再灌注后肾脏miR-21高表达,同时PDCD4蛋白表达有所下降(P 0. 01),伴有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 0. 05)。结论:Sal B诱导的miR-21通过抑制靶基因PDCD4的表达,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对肾脏I/R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MSCs用DAPI标记后注入受体雌性SD大鼠体内。3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MSCs+I/R组(M组)、DMEM-F12+I/R组(D组),每组10只。7d后观察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观察DAPI标记的MSCs在受体大鼠肾脏的分布情况。结果:I/R后第7天,M组在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上,均明显好于D组;肾组织内PCNA+细胞数和凋亡指数均低于D组。I/R后7d内未发现MSCs定位于肾组织中。结论:外源性MSCs可以促进I/R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减少细胞凋亡,从而有利于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表明皮肤烧伤后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加强,但粘膜重量下降,因而烧伤后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死亡更为显著。通过利用小鼠烧伤模型,体外观察烧伤后肠道粘膜上皮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变化,旨在验证烧伤小鼠肠道粘膜上皮和细胞凋亡增强的假设。 实验用63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3只作为正常对照,余随机分为假伤组和烧伤组,均麻醉、剔毛、置于致伤模具中,利用蒸汽  相似文献   

20.
丁羟茴香醚对衰老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变化,探讨活性氧(ROS)清除剂对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7月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丁羟茴香醚(BHA)组和nicardipine组。夹闭双侧。肾动脉30min再灌注18h制成I/R模型。观察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肾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细胞色素C表达。测定肾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1)肾脏I/R损伤时,老年大鼠肾功能明显减退,肾组织病理改变比较明显,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肾组织caspase-3、细胞色素C表达明显上调。肾组织中MDA增加、SOD活性下降(P均〈0.05)。(2)BHA或nicardipine均能明显改善肾功能。肾组织病理改变和凋亡相关指标(P〈0.05);BHA或nicardipine均能减少组织中MDA含量,部分恢复肾组织中SOD含量。结论老年大鼠肾脏I/R损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增加,肾功能减退。ROS堆积后,线粒体损伤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清除ROS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减轻I/R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