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青主女科》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傅山所著。该书为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妇科专著,以其辨证精当,制方精要,切合实用,疗效卓著而流行于世。该书对带下病极为重视,列为首篇,并按白、青、黄、黑、赤五色带分列论述,其治带下思想为众多医家所遵崇。对后世妇科医家诊断治疗此类疾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对傅氏论治五色带下浅谈微薄体会。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报告李某,女,30岁,已婚。2013年5月17日因"小腹隐痛3年余"就诊。既往史:3年前行剖宫产术。平素月经规律,量正常,小腹隐痛,期加重,喜温喜按,白带量多,色黄,舌脉:舌暗红,苔黄腻,脉滑。病情反复发作,抗生素治疗2年余。一诊见:患者小腹隐痛,伴腰痛,经期加重,带下量多,色黄,大小便正常,辩证属湿热瘀滞型,治以清热化湿,祛湿止痛。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10g,干姜3g,桂枝6g,制附片5g,川椒2g,黄  相似文献   

3.
中医阴冷、带下病机,多为肾虚、肝郁、湿热。阴冷一是肾阳虚衰,不能温养下焦,复受风冷所侵;二是情志抑郁,肝脉失调,阳气不能布达阴户所致。带下多为脾虚、肾虚、湿热所致,三伤及任、带则发为带下。治疗上应针对病机,采用温肾补阳、舒肝理气、活血通络、燥湿杀虫之品;又由于带下多有气味  相似文献   

4.
宫颈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属中医”带下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多由外湿内侵或内蕴湿热、湿毒 ,侵入冲任 ,波及肝脾肾所致。本病初起多实证 ,久则转为虚证 ,虚证又易复感实邪。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止带为主 ,给药途径有内服中药和外治法 ,也可使用针灸疗法。1 内服法1 1 辨证施治1 1 1 脾肾两虚 证见带下量多 ,色白或淡黄 ,无臭味 ,神疲倦怠 ,纳少便溏 ,小腹坠痛 ,腰膝酸软 ,小便频数清长 ,面色萎黄或白 ,舌淡 ,苔白滑 ,脉沉缓。治宜健脾温肾 ,除湿止带。方用完带汤加减 :党参 1 2g ,白芍1 5g ,山药 1 5g ,苍术 1 5g,车前子 1 0g…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带下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中医辨证方法分二型,治疗带下过少。结果:总有效率92.9%。结论:中医治疗带下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王萍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Z1):83-83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白带量多,色白或黄,或呈脓性,腰腹坠胀,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宫颈糜烂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微波、冷冻以及多功能射频治疗仪等,但治疗后易复发。我科门诊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治疗宫颈糜烂90例,其中40例采用微波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新安医家精于"察色按脉",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舌诊辨证,发明舌诊燥湿诊法,辨分受邪轻重、病位浅深、证候属性、预后转归并确定治法方药,还补充了验齿、辨斑疹、辨白等法,独具匠心,发挥出了舌诊的真正作用,被后世奉为准绳;汪宏编著《望诊遵经》,系统归纳总结望诊内容,发明"相气十法",作为纲领而与"五色主病"合参,已成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新安医家尤重脉诊,视脉为医之关键,诊治上分析病机、判断证候、确定治法、遣方用药均以脉为据,形成了"温补重脉诊"、"辨顺逆、辨证情总切于脉"、"推崇张仲景平脉辨证"、"脉证无有不应"及"不失古法"等独特的学术经  相似文献   

8.
何某,女,42岁,已婚,农民,汉族.因主诉:不规则阴道流血2+月,B超发现盆腔包块1d.于2012年05月16日入院.现病史:患者平素月经规律,1月份因孕4+月自然流产,阴道流血10d后止,当时未予重视未就诊.3月初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少,色淡红,多次至区中心卫生院及区人民医院就诊,查妇科B超提示子宫肌瘤(未见验单).予口服止血药物治疗后(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因阴道流血仍未净,出血量增多,故于昨日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查妇科B超示:(1)子宫肌瘤(4.9 cm×5.0 cm) (2)宫颈肥厚(3)右附件区囊性回声(2.1 cm×1.5 cm),建议随访.医师建议住院治疗.症见:精神可,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心慌,无腹痛腹胀,带下量多,色白,有异味,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安.既往史: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9.
白带异常,外阴瘙痒是妇女生殖道常见的妇科疾病,白带清洁度、滴虫、霉菌检查可直接反映阴道,宫颈是否存在炎症及其感染情况而受到临床广泛重视和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观念的改变,妇科生殖道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全年全世界约有1000万余人因阴道炎而就诊。现将2004~2006年间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妇女共9267例白带常规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止带汤外用治疗多带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 8 8例多带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应用止带汤和洁尔阴治疗 ,结果表明 ,止带汤对多种带下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总有效率为 97 91%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经临床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确诊 ,排除其他合并症 ,年满 18岁以上的女性患者为观察对象。 18~ 72岁 ,平均 31岁。用止带汤外用治疗多带症 48例 (治疗组 ) ;用洁尔阴稀释液治疗 40例 (对照组 )。治疗组 :白带 2 9例 ,黄带 13例 ,赤带16例 ;对照组 :白带 2 5例 ,黄带 12例 ,赤带 3例。治疗组重度 2 5例 ,中度 10例 ,轻度 13例 ;对照组中度 2 9例 ,轻度 11例。1 2…  相似文献   

11.
盆腔炎是指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炎症,临床分急性和慢性盆腔炎两种。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持续性下腹隐痛、腰酸伴有肛门坠胀感。常在劳累后及月经期前后加重,白带量增多、色黄,有时为脓性,有气味。妇科体检:子宫体压痛,双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B超显示:  相似文献   

12.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明和剂局方>,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组成.历来被誉为补血要剂、血证通用方.妇人以血用事,经、孕、产、乳耗血伤血,经血亏少则脉道淤滞,故血虚血滞乃妇人病理之长.四物汤生血之源,导血之流,对妇人病理有拮抗作用.笔者运用四物汤加味,辨证施治治疗妇科病症,屡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损天然之气血,便是调经之大法”,《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亦谈到妇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傅青主、张景岳两位妇科大家强调了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治疗妇科病应遵循的原则。这两句话应该作为妇科病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不单月经病,带下、胎产疾病以及妇科杂病的治疗,均应注意气血、阴阳的培补与保存,忌攻伐过度而致气血、阴阳的损伤。笔者师从许润三教授、郭志强教授等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近10年,见到临床上存在辨证欠缺乃至治疗误区,例如,闭经的病人常常连用活…  相似文献   

14.
钱伯煊老中医,年逾八旬,从事中医工作六十余年,对中医学术有较深的造诣,尤长于妇科。他认为妇科经、带、胎、产均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在治疗实践中采取调脾胃,补肝肾之法,多获显效。以下介绍钱老冶疗几种妇科常见病的经验。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其主要原因为气血凝聚,或痰气郁结而逐渐形成。中医理论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两脉与子宫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子宫有病,一定要影响冲任二脉,导致月经的紊乱,所以患子宫肌瘤的病  相似文献   

15.
急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临床主要以发热,小腹疼痛,带下量多为主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发热”、“带下”、“少腹痛”、“症瘕”等范畴。本病不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可发展成慢性盆腔炎。笔者运用《成方便读》中的四妙丸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观察10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可见小腹一侧或两侧作痛,腰痛带下或多,色黄白,质粘稠。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特点,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近来,笔者自拟益气解毒活血方治疗慢性盆腔炎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四逆散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后世医家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笔者在临证中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味,治疗妇科痛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痛经见肝脾气郁证者,或见功效,撰验案2则,以飨同道。1典型验案  相似文献   

18.
正常白带应该是乳白色或无色透明 ,略带腥味或无味 ,其分泌量、质地受体内雌孕激素水平高低的影响。随月经周期而有量多量少、质稀质稠的周期性变化。一般月经期后白带量少 ,排卵期时白带增多 ,质稀 ,色清 ,外观如鸡蛋清样 ,排卵期后白带质地稠厚 ,色乳白。有些生理现象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会引起白带增多。如果平时白带无原因的增多 ,或伴有颜色、质地、气味的改变 ,就应该提高警惕。1 病因1.1 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幼女性外阴阴道炎等。1.2 子宫急慢性炎症 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  相似文献   

19.
四诊合参和八纲辨证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前提,正确的辨证(诊断)才能导致正确有效的治疗,中医的“治病求因”即源于此理。在四诊合参中,尤以观察舌脉象的变化,为日常临症中广泛运用的方法。临床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常能客观地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病因病机的所在,是故“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而惟舌可验……”(引自《临症验舌  相似文献   

20.
《汉方辨证治疗学》是由日本医学博士矢数道明先生与其子矢数圭堂博士共同编著而成由张问渠、刘智壶二先生翻译成中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年10月出版。该书阐述疾病60种,其中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应用经方共77首,计257次,并附有各个方剂的应用范围、主治证候及治疗验案。该书不仅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