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癫痫是由于脑部大量神经细胞反复发作的异常放电所引起的大脑功能失调,是一种慢性临床综合征。尽管引起癫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电生理改变基本相同。应用脑电图(EEG)诊断癫痫是临床最常采用的方法,也是动物实验中癫痫模型经常用到的手段。但由于EEG的变异较大,给定量分析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计算机平均累加技术的发展,诱发电位这种新的脑电研究方法已开始应用于动物实验,本实验采用电刺激大鼠胫神经诱发体感诱发电位(SEP)方法,观察电针对急性全身性青毒素诱发大鼠癫痫的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采用该方法来观察癫痫发作,无论在临床观…  相似文献   

2.
电针介入时间对脑缺血早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普遍认为,脑重度缺血诱发坏死,轻度缺血诱导凋亡。对于缺血中心区已坏死组织,任何药物都无能为力,但强调实施临床超早期(6h以内)干预,其目的是在有效治疗时间窗内,阻止缺血半影区可存活组织发生进一步的不可逆损害。针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电针对椎间盘脱出模型犬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对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影响。方法 比格犬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球囊压迫法制作椎间盘脱出模型,电针组术后每天电针治疗;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处理。术前(0 d)和术后1、4、7、14 d每只犬均使用德克萨斯犬脊髓损伤Texas Spinal Cord Injury Scale for Dogs (TSCIS)评分法评分,使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测量SEP并分析其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术后1 d模型组和电针组与对照组TSCIS评分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4 d模型组和电针组的SEP潜伏期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的潜伏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 d模型组和电针组的SEP波幅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14 d,电针组与模型组的波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电针能够有效促进椎间盘脱出模型犬的脊髓损伤修复,提高TSCIS评分,恢复SEP波形,缩短其潜伏期,提升其波幅;SE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评价电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脑中动脉梗塞后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以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为指标,观察了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后,及阻塞后2小时、4小时的体感诱发电位各值结果,发现大脑中动脉阻塞后2小时、小时SEPs的潜伏期明显延长。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罗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5,20(3):237-240,228
脑缺血与体感诱发电位生理教研室罗勇综述黄仲荪,周保和审校中图分类号R741.044近年,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出现了平均诱发电位[亦称叠(迭)加诱发电位]技术。通过计算机的叠(迭)加平均功能,可使时间上不规则的(随机的)“自发”脑电相互抵销...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介绍在GaNl所致FHF大鼠模型检测SEPs,观察肝损害进程中SEPs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注射GalN后24小时N3与N1-N3显著缩短;48小时后N1、P1、N2、P2、N1-N2与N1-P2显著延长.说明N2潜伏期延长可供评价HE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中枢不同水平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探讨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电针对正常人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SEPs)皮层下、皮层、痛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频率 ( 2 0、4 0Hz)弱电针 ( 1~ 2V)对丘脑成分P14 N16波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针后 2 0min仍维持较低水平。 2 0Hz强电针 ( 2~ 5V)对皮层成分P14 N2 0 、P2 5 N30 、P4 5 N60 波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频率 ( 2、2 0、4 0、60Hz)强电针 ( 2~ 5V)对痛成分P2 0 0 N30 0 波幅有明显抑制作用 ,尤以 2 0Hz作用明显 ,并且后效应强而持久。针刺对中枢系统各级水平的影响 ,不是简单的兴奋或抑制作用 ,而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调整机制 ,因此表现为不同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病人体感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P对13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健、患侧的P15、P25、P40。结果:SEP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0.01)。SEP与治疗效果有关联(P<0.05)。结论:SEP客观反映脑梗死患者中枢感觉传导通路功能受损情况,并帮助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正常家兔的体感诱发电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电针与康复训练的不同干预次序对大鼠SE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大鼠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造成脑卒中模型,观察电针与康复训练的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大鼠皮层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先运动后针组同造模组比较P1波潜伏期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而其余各组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与康复训练对卒中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有所影响,而且先运动后针组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上下肢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外加刺激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CSEP)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23名健康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结果 ①电针刺激下肢穴位时,在CSEP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移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ADSC组、电针+ADSC组。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取大椎穴和内关穴进行电针治疗。ADSC组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ADSC细胞悬液,电针+ADSC组联合电针和ADSC移植治疗。缺血后7d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管VEGF mRNA表达,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电针+ADSC组海马CA1区PKH26标记的细胞数高于ADSC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ADSC组和电针+ADSC组NSS评分均显著降低,海马CA1区VEGF蛋白和mRNA表达及MVD显著增加(P0.05)。其中电针+ADSC组较电针组和ADSC组NSS评分降低更为显著,海马CA1区VEG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及MVD计数显著增高(P0.05)。结论电针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其机制可能与电针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干细胞生存内环境,促进移植的ADSC迁移和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大鼠大脑不全缺血-再灌注模型,用PC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各实验组(正常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尼莫地平给药组,北豆根酚性碱给药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以P1波和Nl波波幅和潜伏期为观察指标,观察大脑缺血1 h、2 h及缺血-再灌注1 h、2 h后皮层诱发电位的变化以及药物北豆根酚性碱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在缺血-再灌注中Pl波、N1波的潜伏期较之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波幅显著降低(P<0.05);北豆根酚性碱干预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干预组P1波、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1、N1波幅显著增大(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初步实验显示北豆根酚性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诱发电位的变化有明显的改善,提示其能使大鼠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致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得以改善或逆转.  相似文献   

15.
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不同时间段血清皮质酮水平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针刺预处理组、模型组和针刺预处理模型组,每组40只。针刺预处理:对双侧肾俞、百会穴进行针刺;造模:以颈动脉引流法行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模,术后/针后分0.5h、3h、6h、24h、48h5个时间段眼球取血,制备血清,比色法检测皮质酮含量。结果针刺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5h血清皮质酮出现短暂升高(P〈0.05),之后快速回落至正常水平;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在再灌注0.5h急剧升高,再灌注6h达高峰(P〈0.05),24h后逐渐回落,但仍高于其它各组相应时间段(P〈0.05);针刺预处理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段均降低,尤以6h最为显著(P〈0.05)。结论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皮质酮异常波动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1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结果,并与其 CT 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SEP 对确定无症状的腔隙性梗塞病人的病灶有一定帮助;(2)在一定程度上,SEP 的异常与病灶的部位和大小、感觉缺失和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银杏叶制剂 (GBE)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假手术对照组 ,SAH模型组和GBE处理组大鼠检测 2 4h内局部脑血流量 (rCBF)、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脑组织一氧化氮 (NO )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SAH后rCBF持续下降 ,SEP潜伏期逐渐延长 ,脑组织NO含量显著增加。GBE有效拮抗上述指标的变化。结论 GBE能缓解SAH所致神经功能损伤 ,其机制之一为逆转脑组织NO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和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以及躯体感觉神经诱发电位(si-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显像技术检查25例急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根据中国卒中评分分型,轻型组16例,中型组9例,发病后1~5d、13~19d各做1次SP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模型分析法,分别于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减低区的中心和其周围额顶叶、小脑中心及上述区域的对侧镜像区做放射性摄取计数,并计算病变侧与对侧放射性计数的摄取比(R),同时测定两组患者的SSEP各波潜伏时。结果两组患者行第1、2次SPECT检查时,血肿区病变侧放射性计数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第1、2次检查时两组患者病变侧血肿区放射性计数均低于周边区(P<0.01)。病变对侧小脑的放射性计数低于病变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40、N60潜伏时及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均较相应的对侧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型组患者病变侧SSEP各波在P25、N30、P40、N60潜伏时较轻型组相应波的潜伏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及其周边区的rCBF下降,血肿对侧小脑的血流量亦有下降,而且血肿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NB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造成局部脑缺血模型,观察NBT对脑缺血大鼠行为症状、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预先给予NBT0.21g/kg,0.42g/kg7d,可减轻MCAO大鼠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面积、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P<0.05)。结论NBT对大鼠脑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静脉注射人参总皂甙(SPG 100mg/kg),三七总皂甙(SPNG100mg/kg)及单体皂甙 Rb_1(25mg/kg)对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减轻急性脑缺血30min 时,脑电图(EEG)的抑制程度,显著降低血浆中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的含量,而人参皂甙单体 Rg_1的作用不明显。表明人参皂甙有保护急性脑缺血作用,其主要成分为人参二醇甙(R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