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各型急性白血病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发病率报告不一(6.8~28.1%),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发生。病因诱发DIC的原因及发病机理如下:①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弥漫凝血)是由于凝血酶进入体循环,使血流中凝血酶增加而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特点是微循环(主要是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内发生广泛的血小板凝聚和纤维蛋白沉积,造成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由此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纤维蛋白溶解(下简称纤溶)系统被激活,造成体内组织和器官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广泛性出血和脏器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常引起死亡。本症可见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急性白血病也可发生,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下简称急早幼粒白血病)最易并发弥漫凝血。本文就有关问题作梗概的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AL)的出血机制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白血病细胞直接侵犯血管壁;2、影响血液凝血系统;3、巨核细胞系统损害;4、肝功能受损;继发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5、纤溶亢进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白血病药物对白血病病人血液凝固系统的影响将另外讨论,出血倾向是白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为致死的直接原因。白血病的各亚型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AL患者、25例AL完全缓解(CR)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检测。结果根据ISTH修订标准,15例AL患者合并DIC,发生率为22.4%,AML与ALL的DIC发生率AML-M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ML-M3与non-AML-M3的DIC的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DIC组PT、APTT、TT较对照组、CR组及non-DIC组均明显延长(P〈0.01),而FIB则降低(P〈0.05)。结论AL尤其AML-M3患者容易合并DIC,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以及出血表现可有助于尽早发现DIC并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从而有利于改善AL合并DI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在初诊为急性白血病(AL)化疗之前,排除感染、肝病及其它已知原因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对104例各种类型AL的DIC发生率进行检测。采用Ribero和Goldberg等DIC诊断标准: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150mg/dl;②血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裂解产物>10μg/ml;③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比对照值延长≥3秒,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  相似文献   

7.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的发生率很高,在我院自1987—1990年收治2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并发DIC者达17例,占74%。现将对本病患者进行的护理工作小结如下。一、加强基础护理 1.心理护理。情绪波动及意外刺激,是发生DIC的诱因,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多给关心,体贴,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保持情绪稳定。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需早期诊断。为了建立DIC前期的诊断标准,作者检查了DIC发作前1周内的凝血激活和纤溶指标。本文共检测了120例DIC病人,117例“DIC前期”(28例在DIC发作前6或7天;31例在4或5天;35例在2或3天,26例在发作前1天检查)和50例非DIC病人的止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忻41例AL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白血病分型、临床症状、DIC发生的时间、实验室检查的相关结果及疗效等。结果AL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 90%发生在白血病治疗前,肝素治疗AL合并DIC总有效率为75.6%,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普通肝素的疗效相同。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防治的重点是在初发期;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是AL合并DIC死亡的重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有效的抗凝治疗及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血管内凝血花向扬高血压(Hypertension,HT)患者往往发生血栓栓塞及出血性并发症。有人统计,85%的HT病人有血管内血栓形成,84%HT病人的死因是血栓栓塞[1]。动脉血压升高是促进血凝的因素之一,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促发血管...  相似文献   

11.
潜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有两个基本机制:a.败血症造成内皮损伤和/或内毒素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顶端的Ⅻ因子,造成血管内凝血,释放缓激肽并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b.恶性肿瘤、胚胎或组织受损(如脑)期间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病理过程。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在微循环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亦即在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由此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广泛出血、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内溶血、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早期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对 36例DIC患者首次凝血检验异常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IC患者首次凝血异常以外源性凝血指标异常为主 ,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小板早期就有改变 ,首次降低者 18例 ,动态降低者 6例 ;内、外凝血系统改变 :方向一致 11例 ,方向不一致 2 0例 ;纤维蛋白原升高者 18例。结论 :DIC患者早期凝血改变时内、外凝血系统改变有明显不均一性 ,代偿性改变明显 ,须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最佳的护理方法,提高病儿化疗过程中的耐受性。方法选择58例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的病儿,进行化疗的同时,给予防治感染、出血及对症处理等一系列精心有效的护理。结果 58例病儿中除7例并发颅内出血、内脏出血放弃治疗、死亡外,余51例均成功完成诱导缓解治疗。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给予精心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儿化疗过程中的耐受性,帮助病儿成功完成诱导缓解治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史摘要 1.入院病历 病人:女,23岁,未婚.因发热1周,皮肤、黏膜出血3d入院. 现病史:近来自觉头晕、乏力.近1周发热,体温38.5~39.5℃,伴咽部疼痛,无畏寒,拟诊"感冒",自服阿司匹林片和尼莫西丁片无效.近3d出现鼻出血,出血难止;同时发现上臂、大腿等多处有紫色瘀斑,无痛.查周围血白细胞(WBC)1.5×109/L,红细胞(RBC)2.85×1012/L,血红蛋白(Hb)80g/L,血小板(Plt)23×109/L,因WBC数减少,未作分类计数,尿液检查RBC(+).拟"发热伴全血细胞减少"收入病房.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急性白血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与合理治疗,往往导致死亡。1995年6月~2003年1月,我们共收治急性白血病并发DIC20例,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病例资料一、病史患者。女,23岁,未婚。因“发热1周,皮肤、黏膜出血3d”就诊。患者近1周体温波动于38.5℃~39.5℃,自觉乏力、头昏。伴咽部疼痛;近3d出现鼻出血,患者自行鼻腔填塞.但出血难止,同时其上臂、大腿等多处出现无痛性紫色淤斑和肌注臀部渗血。  相似文献   

19.
对我院1992~2005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4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6例,年龄16~59岁。DIC的诊断均符合国内标准。包括ANLL22例(M2 3例,M3 14例,M5 5例).ALL2例。本组除原发病表现外,主要是明显的出血.表现为鼻衄、口腔黏膜出血、牙龈出血以及皮肤的瘀斑和静脉、骨髓穿刺部位的渗血,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1例,休克1例,血尿1例,发生微血栓1例,多器官功能损害2例。合并感染者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DIC出现在化疗前21例,化疗后3例。  相似文献   

2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组严重的综合征,由于广泛性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导致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以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产生凝血障碍。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及脏器的广泛性出血,以至组织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