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5例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分析。结果15例Castleman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局限型13例;多中心型2例。病理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l例。结论Castleman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确诊依赖于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并须结合临床资料。Castleman病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首选,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Castleman病     
文章介绍了Castleman病的概述、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Castleman病是一种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淋巴滤泡组织增生症[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内科于2008年2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Castleman病4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astleman病(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样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1956年由Castleman首先描述。病理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局灶性和多中心性,局灶性和多中心性CD可能是有重叠组织学特征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的两种类型。由于本病临床上少见,故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较少见的淋巴组织的良性疾病,1954年由Castleman首先报道,亦称Castleman病。国内近几年有几例报道,但是非常少,现将我院诊治的2例报道如下。例1 患者,女,62岁。主因腹胀6个月经腹部B超检查以“腹部肿块”住我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体温正常,皮肤  相似文献   

7.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临床分为局灶型(LCD)与多中心型(MCD),是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少见.2011年3月我院收治1例LCD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患者女,34岁.因“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区占位1周”入院.无高血压病史,病程中无阵发性心悸、大汗、乏力等症状,无脸变圆、毳毛增多等体征.B超提示左侧肾上腺区低回声,边界清楚,直径46 mm×30 mm;CT显示左侧肾上腺区软组织影,直径35 mm×33 mm,密度均匀,CT值约40HU(图1).血儿茶酚胺、醛固酮等各项检查均为阴性.术前诊断:左侧肾上腺区占位,肾上腺瘤可能.经完善术前准备后行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左侧肾上腺区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侧肾上腺下叶缘,直径4cm×4cm,表面血供丰富,与左肾静脉粘连较重,完整切除肿块.剖开肿块见切面呈褐色、鱼肉状.术中患者血压平稳,出血量20 ml.术后病理:左侧肾上腺区巨大淋巴结增生,透明血管型,伴局灶性钙化(图2).术后5d出院.随访4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0岁,因皮肤黏膜皮损2个月,体检发现腹腔占位病变1周于2007年6月收治辽宁省肿瘤医院.该患者因皮肤病就诊时体检发现腹腔占位病变.患者皮损表现为严重的口腔黏膜、眼结膜及外阴黏膜的糜烂,分泌物增多,疼痛、瘙痒感严重.肝肾功能、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0岁,发现左腋窝无痛性包块1个月.体检:左腋下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为4 cm×3 cm,质硬,可移动,无压痛.  相似文献   

10.
纵隔肿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绝大多数无症状,本院从1997年至2010年间共手术治疗纵隔肿瘤73例,均经病理确诊,本病多系因其他疾病检查或健康体检时发现,X线胸片、CT是常用的诊断手段,除恶性淋巴瘤外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宫腔镜联合B超诊治子宫纵隔7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宫腔镜治疗子宫纵隔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子宫纵隔72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子宫纵隔患者63例为不完全性纵隔子宫,9例为完全性纵隔子宫。72例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中行B超监护,经4~60个月随访,术后52例足月分娩,足月产者中经阴分娩16例,剖宫产36例,发生胎盘粘连1例。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足月活产率,明显降低流产以及早产率。尤其适用于部分性子宫纵隔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Castleman病的超声、X线表现。方法腹部Castleman病6例,男2例,女4例。均行X线、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病灶为单发,肾形或椭圆形,均有完整的包膜。平片可见条状、绒毛状或珊瑚状钙化;超声以低回声为主,可见点条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结论Castleman病的超声、X线表现缺乏特征性;见到肿块内出现条状、树枝样钙化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肿块不侵及临近组织和器官。  相似文献   

13.
<正>1病历介绍患者女,33岁,既往体健,下腹部隐痛不适2月入院,无发热腹泻,无腹胀,饮食、大小便正常,月规律正常,因超声复查肿物逐渐长大要求手术治疗,收入院。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结婚7年,育有一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例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1例为局灶性透明血管型,主要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经手术切除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好。另1例为多中心性混合型,主要表现为贫血、蛋白尿、血沉增快、多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经综合治疗好转。结论Castleman病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和病理上需与多种疾病鉴别,病理的鉴别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王翔  李晓林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578-1579
患者,男,农民。因全身淋巴结肿大20余年,皮肤瘙痒3余年,于2011年3月12日入本院。入院时体查:全身皮肤红肿,脱屑,并可见搔抓后破损的皮肤。手足部皮肤病变见图1A、1B。双侧腋窝、腹股沟扪及约10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约鸡蛋大小,中等硬度,活动度可。皮肤科以红皮病收住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巨大纵隔肿瘤的临床诊治方法及体会.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8-11月期间收治的15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死亡1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其余13例患者术均痊愈出院.经6~24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症状,需进行第2次手术,现患者生活状态健康.结论目前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治手段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成功率较高,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 对神木县医院儿科1999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54例川崎病患者中,男38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2.37:1;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2个月,其中<1岁14例,1~岁14例,3~岁12例,>5岁14例.54例患者中典型38例,不典型1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24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4例,心包积液4例.随访患者6个月~2年,于治疗12个月内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其中2例于1年后再发.结论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为44.4%,与其就诊晚、不典型病例较多、基层医疗条件差、未及时应用丙球有关.单剂量(1.0~2.0g/kg)10天以内应用静脉丙球,在热退和冠状动脉损害方面优于400mg·kg-1·d-1疗法.对不典型病例应注意卡介苗接种疤痕红肿,肛周脱皮,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表现.  相似文献   

18.
工业性氟病是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过量无机氟化物所致,以骨骼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骨骼的X线改变、密切职业接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报道青海省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4例工业性氟病患者的诊治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了解KD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随访观察KD患儿外周血WBC、PLT、CRP和ESR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结果:发热是该病最早最明显的症状,54例均有发热(100%),发热期均在5天以上。结合膜充血、杨梅舌、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高,分别为95%、96%、96%,60%以上患者有皮疹、指趾端硬性水肿、脱皮。实验室检查发现WBC、PLT、CRP和ESR均明显增高;54例KD中并发CAL 10例(18.5%),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性别、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与CAL发生率有密切关系。结论:对于典型川崎病可以根据诊断标准确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显著疗效,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治疗KD的主要药物。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CAL的高危因素,3岁以下男性更易罹患CAL。  相似文献   

20.
内镜诊治Dieulafoy病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之一 ,其出血部位隐匿 ,诊断困难 ,出血量大 ,病情凶险 ,常危及患者生命 ,现报告我院经内镜诊治Dieulafoy病 8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5年 1月~ 1999年 2月因上消化道出血而入院 ,经急诊胃镜检查确诊并行内镜下注射止血治疗Dieulafoy病 8例。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2例。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2 3岁 ,平均年龄 5 2 4岁。有 4例诱因为饮酒 ,均为男性 ,1例为劳累 ,1例无诱因 ,2例女性为进食不当引起。临床表现为呕血 2例 ,呕血及黑便 6例 ,有休克表现 4例。1·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