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腺瘤是直肠常见的息肉状病变,约50%位于直肠10cm以下,故直肠指诊对诊断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日我们收治1例在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下均未检出病变,而由直肠指诊发现的直肠腺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伴局灶癌变)的临床和CT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9-76岁,中位年龄61.5岁。结果本组12例均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为局部结节或软组织肿块,最大径8-37 mm,平均(17.5±8.8)mm,2例伴局灶癌变者最大径分别为37和18 mm。10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欠清。12例均无浆膜面累及,周围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11例中度强化、1例伴局灶癌变病例呈较高程度强化。6例伴胆管系统扩张(5例轻度、1例中度),其中4例同时伴胰管扩张。结论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多表现为边界清楚、中度强化结节影,邻近乳头区可引起胆管轻度梗阻,瘤体大或强化明显者提示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 ,5 5岁。主因下腹隐痛 ,黏液血便 1周入院。纤维结肠镜示降结肠内有一息肉状肿物 ,有蒂与肠壁相连 ,肿物色红较周围黏膜色暗 ,表面粗糙。术中见降结肠内有一带蒂肿物 ,大小为 3cm× 2cm× 2cm ,色暗红 ,表面呈绒毛状外观 ,周围肠壁未见溃疡及肿物。病理检查 巨检 :灰红色肿物 ,大小为 3cm× 2cm× 2cm ,表面粗糙 ,似呈绒毛状 ,蒂部较宽 ,切面灰红色 ,质细。镜检 :瘤组织排列成乳头状及腺管状 ,乳头中央由纤维血管间质构成 ,腺管间被固有膜组织分隔。上皮呈高柱状 ,细胞核增大 ,深染 ,核形拉长呈杆状 ,排列紧密 ,部分…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1岁。间歇性便血半年,血色暗红,量中等。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里急后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体格检查:心、肺及腹部无异常。肛门指诊:距肛门口5 cm的膝胸位7点处有2.0 cm大小结节,光滑、质软、有蒂、活动,肛门括约肌无松弛,指套血染红色。超声检查:直肠子宫后方见30 mm×20 mm低回声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晰(图1)。超声提示:直肠实质性肿块。纤维结肠镜检及活检:直肠绒毛状腺瘤。手术所见:直肠肿块2 cm×3 cm,菜花样、质软、宽蒂,位于直肠右前壁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诊断:(直肠)绒毛状腺瘤伴灶性轻度不典型增生。图1直肠绒毛状腺瘤声…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7岁。因全身黄染,尿黄入院。3岁时因胆总管囊肿行囊肿-空肠吻合术。体格检查: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上腹部见手术瘢痕。腹部未扪及肿物。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 ,65岁。直肠绒毛状腺瘤切除术后一年半 ,局部复发 ,行肠镜活检。查体 :双颈淋巴结肿大 ,右扁桃体肿大 ,左肘皮下结节。B超示 :左肾、左肾上腺、升结肠肿块。临床诊断 :淋巴瘤。病理检查 巨检 :送检绒毛状直肠肿物 1个 ,体积 1cm×0 5cm× 0 5cm。镜检 :大部分组织为绒毛状腺瘤 ,上皮细胞排列紧密 ,核假复层化及栅栏状 ,部分上皮呈异型增生 ,在黏膜下层内可见少量不规则腺癌 ,癌巢呈筛孔状结构 ,癌细胞高柱状 ,层次增多 ,胞质丰富透亮 ,核浓染 ,核仁增大清晰 ,核分裂象多见。黏膜下层纤维间质内另见两处形态与腺癌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在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直肠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1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和30例直肠癌患者,两组均于术前行3.0 T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及IVIM扫描,在后处理软件上测量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直肠癌的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运用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有差异的参数值对直肠癌与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诊断效能。结果直肠癌组D值、ADC值低于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组D~*值的平均值高于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1.026×10~(-3) mm~2/s作为诊断直肠癌的阈值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70%;以D值0.788×10~(-3) mm~2/s作为诊断直肠癌的阈值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9%、71.1%。结论 IVIM参数D值和标准ADC值对直肠癌与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总结7例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行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检查和肠道准备,术后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加强饮食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与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56例结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试验组)和68例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可能与结直肠绒毛状腺瘤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与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发生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患者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及空腹血糖(1. 9±0. 8 mmol/L,24. 3±3. 8 kg/m~2,6. 2±0. 9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 5±0. 9 mmol/L,22. 5±2. 9 kg/m~2,5. 6±0. 8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及空腹血糖为结直肠绒毛状腺瘤的危险因素(OR=1. 86,95%CI:1. 05~3. 68,P=0. 03; OR=2. 45,95%CI:1. 00~6. 04,P=0. 04; OR=1. 23,95%CI:1. 02~1. 50,P=0. 04)。结论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与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发生相关,应注意对上述指标异常人群的结肠镜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洪  马春  李汝辉  明兵  张勇 《华西医学》2015,(2):295-29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显示肿瘤血管征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恶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及腺瘤恶变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工作站中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肿瘤血管征的显示情况。结果 16例患者中,肿瘤直径≤2 cm者2例,均未见肿瘤血管征显示;肿瘤直径>2 cm者14例,13例见肿瘤血管征显示;肿瘤血管显示与肿瘤的大小有一定相关性(r=0.618,P=0.002)。且肿瘤血管征在肿瘤良恶性间的表现有一定的差异:腺瘤组,显示静脉期血管征,血管走形柔和、自然;腺癌组,显示动脉期血管征,血管粗细不均,可见局限性扩张及不规则缺损表现。不同恶性程度腺癌肿瘤血管征的显示,影像学分析未见明确差异。结论 64层螺旋CT结合MPR、MIP等图像重建技术能够清楚显示肿瘤内部的血供情况,动脉期肿瘤血管征提示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恶变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1.
陈进军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1):1225-1226
绒毛状腺瘤又叫绒毛乳头状瘤,少见,内含化生成分,属公认的癌前病变,手术后复发率高。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共选择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病例1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8岁。因有上腹隐痛不适2d入院检查。体检未发现异常。超声检查:于肝左内叶探及一大小约6.6cm×5.5cm×5.0cm实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周围无声晕,内部回声尚均匀,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周边及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肝左内叶实质低回声肿块,性质待定,建议穿刺活检。采用Bard 16G针在超声引导下行肝左内叶实质低回声肿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腺瘤。  相似文献   

13.
对胆囊巨大管状乳头状腺瘤伴横结肠多发绒毛状腺瘤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17岁。主因间断上腹疼痛2个月入院。首次为食辛辣食物后发病,后因饮食或食后立即工作复发。查体:腹软,右上腹轻压痛,肝脾未及,莫非氏症阴性,上腹部可触及肿物直径约5 cm大小。  相似文献   

14.
陈宇  方建禅  李永良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2):1114-1115
目的探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回肠造瘘术预防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为在完成低位/超低位吻合后,充分游离回盲部,切除阑尾,经其残端向末段回肠置入24-0气囊导尿管。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致肠壁稍发白,于水囊远侧缘穿回肠系膜打一结扣,水囊位于线结扣近端。尿管截口引出。盲肠壁与侧腹壁固定。结果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患者粪便转流彻底;无肠梗阻发生;有1例腹壁造瘘管口有少量粪渣溢出。拔管后无粪漏及腹膜炎发生,无死亡。结论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粪便转流彻底。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1岁。黑便伴头晕、乏力1个月余入院。查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贫血貌。胃镜显示:十二指肠息肉。常规超声检查:丁卜二指肠降段起始处管腔内见一结节样回声,大小3.0cm×2.0cm,轮廓清晰,边缘光滑,内部中等偏强回声(图1),分布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探及散在血流信号及动脉血流频谱?结节随十二指肠蠕动而上下移动,结节周边可见弥散的肠腔气体通过。超声诊断:十二指肠息肉样病变。术后病理诊断:十二指肠腺瘤。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3岁,左侧阴囊内包块渐增大3年。质韧,偶有左侧阴囊内疼痛不适,无明显压痛,放射痛;不伴发热,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刺激症状。超声检查:双侧睾丸大小正常,内部引声均匀,边界清;右侧附睾及左侧附睾头、体均未见明显异常回声,与周围组织边界清;左侧附睾尾处见一15mm×13mm×14mm团块状等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局部可见低回声,边界清,边缘规整(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团块内部及边缘均探及线状血流信号,PW测及动脉流速曲线,RI:0.55(图2)。超声提示:左侧阴囊实性占位,考虑来源于左侧附睾尾的良性病变。手术后病理诊断:左侧附罩尾腺瘤样瘤。  相似文献   

17.
患男,53岁.维吾尔族。4个月前,因前列腺增生致尿潴留而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切口愈合尚可.排尿较术前有所改善。术中留置膀胱腹壁造瘘管.术后两个月拔除至今,日前排尿不甚通畅,腹壁造瘘口处仍有较多尿液溢出,且瘘口处周围皮肤红肿。患取平卧位,适度充盈膀胱.应用百胜AU3彩超诊断仪于皮肤渗尿口处扫查显示: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23例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或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造瘘管的护理和营养支持等。认为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完善的肠道准备、术后造瘘管的观察与护理、营养支持等,对确保手术的成功及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患儿女 ,14岁 ,6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上腹不适 ,有饱胀感 ,进食后尤甚 ,伴恶心 ,偶感腰部胀痛 ,近 1个月来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达 3 9℃。院外以伤寒治疗无效。查体 :上腹部偏右侧扪及大小约 15cm× 15cm包块 ,边界不清 ,活动度差 ,无触痛 ,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正常。化验检查未见异常。X线平片 :右腰大肌外侧见从上到下梭形密度增高影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腰大肌受压内移。考虑 :右腹膜后占位。CT检查 :右腹膜后可见大小约 2 0cm× 12cm× 10cm的肿块 ,密度不均 ,以软组织密度 (+ 40Hu)为主 ,可见散在低密度灶 ,其内…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5岁,因主诉"体检发现右肾占位3周入院"入院.既往血压正常,无头痛、头晕,无腰痛、发热、尿频、尿急等症状.患者于入院前3周体检行超声检查发现右肾下极占位(大小40 mm×40 mm),进一步行双肾CT平扫及增强:右肾下极占位,无明显强化(图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