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早期在骨组织中发现的一种基质蛋白,具有调节钙离子浓度的作用[1]。后来发现OPN还存在于肾、肺、肝、胰腺、膀胱及骨细胞、破骨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多种肿瘤细胞中,参与组织修复、肿瘤转移和炎症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为磷酸化糖蛋门,在多种细胞有表达.Oldberg等[1]通过对大鼠骨肉瘤涎蛋白互补脱氧核糖核酸克隆而分离出来的一种酸性蛋白并命名为OPN.最初了解其介导骨细胞与骨基质的连接,在骨基质矿化及重吸收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桥蛋白(osteoponin,OPN)是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是细胞基质蛋白小整合素结合配体N端联结糖蛋白(small integrin-binding ligand,N-linked glycoprotein,SIBLING)家族中的一员,在全身多种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OPN与细胞外基质发生作用,作为信号转导分子涉及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细胞黏附、迁移、免疫反应、炎症反应、骨的钙化以及抗凋亡等。近年来研究发现,OPN在颅内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多个环节中起重要作用。一、OPN的产生及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广泛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多发性骨髓瘤(MM)特征性临床表现.这种骨质破坏的产生不仅与浆细胞的增殖或浸润有关,更与破骨细胞的激活有关.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在骨组织中与羟基磷灰石晶核结合并以基质沉淀形式存在[1].近来研究发现OPN在某些骨吸收病理状态下如类风湿关节炎、绝经后骨质疏松等起明显作用[2].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由激活的破骨细胞产生,是反映破骨细胞骨吸收的重要指标[3].我们检测了32例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培养上清液的OPN水平及21例MM患者TRACP5b,旨在探讨OPN在MM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骨桥蛋白(OPN)是细胞外基质(ECM)中的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主要由体内间叶组织细胞分泌,广泛分布在各种组织和体液中,通过与其主要受体整合素相互作用,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ECM间的黏附、增殖、迁移、侵袭等过程,发挥多种生物学活性,参与多种器官和组织的生理病理过程。大量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表明,OPN在对滋养细胞侵袭力的调节、胚胎植入和胎盘形成及妊娠相关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破骨细胞(OC)是人体生理性骨重建和病理性骨破坏过程中高度特异性的惟一具有骨质吸收功能的多核巨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在体内它主要受骨髓基质细胞或成骨细胞分泌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两种分子的调控.在OC生成和分化的过程中,骨髓基质细胞、OB、OC间及M-CSF与RANKL间互相影响和依赖,形成某种"偶联"机制保持动态平衡[1].目前国内外对破骨细胞的研究主要针对OC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但其分离、诱导培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性文献较少,本文就近年来破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多种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总结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因素,提高培养破骨细胞的成功率、密度和纯度.  相似文献   

7.
骨桥蛋白(osteopomin,OPN)是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可与整合素和CD44受体结合[1,2].早期认为它的主要功能与骨组织的矿化和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垂体腺瘤是指腺垂体分泌的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这六种激素分泌细胞中的一种或多种过度增殖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激素分泌失调,从而导致腺瘤发生[1]。垂体增生是指一种或多种激素分泌细胞数目增多和/或体积增大而导致的腺体形态和结构的改变[2]。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垂体增生与甲减二者可并发存在或独立发生。甲减导致垂体  相似文献   

9.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类大多数细胞皆可向胞外分泌的纳米级别颗粒,其外部为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内部可携带蛋白质、核酸及miRN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细胞间通讯中起重要作用[1]。EVs不仅可由正常细胞所分泌,病原微生物及病理状态细胞同样可以向外释放EVs。在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释放的EVs可携带细菌毒力因子或病毒遗传物质,造成感染的扩散及加重[2-3]。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MV4-11白血病细胞株促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表达的信号通路。方法 1)细胞培养:IMDM培养基培养MV4-11白血病细胞。2)分组:1人重组OPN蛋白(0-0.3)μg/m L处理MV4-11白血病细胞24h组;2 PI3-K抑制剂(0-30)μmo L,LY294002处理MV4-11白血病细胞1 h,再用OPN 0.3μg/m L处理细胞24 h组;3NF-ΚB抑制剂(0-15)μmo L处理MV4-11白血病细胞1 h,再用OPN 0.3μg/m L处理细胞24 h组。3)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三组细胞u PA表达。结果人重组OPN蛋白单独处理组,随OPN蛋白的浓度增加,u PA表达增加;预先用LY294002及BAY 11-7082处理组,OPN诱导的u PA表达降低。结论 OPN能促进MV4-11白血病细胞u PA表达;LY294002及BAY 11-7082均阻断了OPN促u PA蛋白表达效应,PI3K及NF-KB是这一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  相似文献   

11.
获得性免疫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存在广泛、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系统(简称OPG/RANKL/RANK系统)调控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TH17细胞可通过分泌IL-17,刺激破骨细胞生成,导致骨质疏松、自身免疫性关节病等。调节性T细胞(Treg)则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RANKL存在时,B细胞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但外周血中B细胞分泌的TGF-β和OPG又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因此,获得性免疫细胞在骨破坏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获得性免疫细胞在骨破坏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与造血组织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与造血组织损伤的关系非常密切。现就该方面研究作一综述。1 淋巴细胞及其功能亢进所致血液系统疾病 1990年Ro magnami等[1 ] 研究证实人类辅助性T细胞(Th)存在辅助性T细胞1(Th1细胞)、辅助性T细胞2 (Th2细胞)两种亚型,分别分泌Ⅰ类细胞因子和Ⅱ类细胞因子。Th1细胞优势分泌γ干扰素(IFN γ)及IL 2 ,以分泌IFN γ为主要特征,主要介导细胞免疫,活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或激活CD8 T细胞,进而产生大量凋亡配体[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等];Th2细胞主要产生IL 4、IL 6、IL 10 ,以IL 4的分泌…  相似文献   

13.
β2-微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洁  刘敏 《华西医学》2007,22(4):913-914
β2-微球蛋白(β2-MG)是由瑞典Berggard等[1]于1968年首先从肾小管蛋白尿中分离发现的,它是体内细胞合成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由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11.8ku。β2-MG是细胞表面人类淋巴细胞抗原(HLA)的β链(轻链)部分(为一条单链多肽),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白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和间叶细胞膜上,同时存在于血清、脑脊液(CSF)、尿液等体液中,人体内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能合成,但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有核细胞合成和分泌,所以当人体淋巴细胞被激活时,合成β2-MG明显增多,在细胞损伤时,便以游离的形式释放于体液中。本文就β2-MG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1在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血清β2-MG可作为恶性肿瘤的非特异性诊断指标。恶性肿瘤β2-MG升高的可能机制为:①肿瘤细胞本身合成和分泌β2-MG加速,其产量超过正常细胞;②恶性肿瘤异常增生,大量的细胞破坏,使β2-MG释放量增加;③肿瘤细胞直接浸润肾组织,可产生免疫原性物质损伤肾脏,产生的异常蛋白质及引起的代谢紊乱致肾脏损害。β2-MG虽不是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但确系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对于一些病变在早期、症状不明显、表现不典型、影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桥蛋白(OPN)在肺结核(TB)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收治且接受标准抗结核病治疗方案的50例TB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入院时、所有TB患者治疗前后均留取全血标本;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PMBC)检测CD3、CD4、CD8、有NK细胞受体的特殊T细胞亚群(NKT)、Treg细胞比率及血清OPN、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水平; PMBC经卡介苗(BCG)、人重组OPN刺激后提取上清液,测定上述因子水平,分析OPN在TB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①TB组Treg细胞所占比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痰涂片转阴后,TB组Treg细胞比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②治疗前TB组血清IFN-γ、IL-12、IL-18、OP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2周、8周血清IFN-γ、IL-12、IL-18、OPN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③BCG刺激24 h A549细胞株OPN分泌及NKT细胞比率明显增加,Treg细胞比率降低(P 0. 05);OPN刺激24 h后,对照组、TB PBMC上清分泌IFN-γ、IL-12、IL-18增加,且上清NKT细胞比率明显增加,Treg细胞比率降低,与刺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B患者外周血PMBC OPN表达水平较高,经抗结核治疗后OPN水平降低,且OPN刺激可诱导炎症因子释放,促进NKT细胞活化,抑制Treg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田俊玮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681-3682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与骨痛、骨折、肌肉功能、心血管疾病、性功能、免疫功能、瘙痒症及钙化等有关,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1]. 1 对SHPT发病机制的研究 在细胞外高磷、低钙及血清骨化三醇明显降低的持续影响下,甲状旁腺素(PTH)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同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表达增加使肾脏残留的1-羟化酶的表达下调,导致骨化三醇缺乏.近年来对磷调节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FGF-23和其受体FGFR1在其中起重要作用[2].FGF-23是一种激素,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生成的产物,由高磷和骨化三醇刺激产生.FGF-23与FGFR1相结合并使其活化,后者仅在与Klotho跨膜蛋白同时表达,即作为Klotho-FHF受体复合物时才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抗氧化剂槲皮素地人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槲皮素(quercetin,Que)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1]。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Que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且可加强某些抗癌药物的抗癌作用[1,2];Que对白血病细胞的DNA合成有抑制作用[3]。因而,Que被认为是颇具应用前景的抗癌药物或抗癌辅助药物,但Que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Que可有效诱导人白血病HL60细胞发生凋亡,且引发抗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发生降解。材料和方法1 试剂 Que、噻唑蓝(MTT)及碘化丙锭(PI)为Sigma公司产品,其它常用试剂…  相似文献   

17.
FTY72 0是一种新合成的免疫抑制剂 ,在多种动物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试用 ,效果良好。最近研究证实 ,FTY72 0可诱导正常淋巴细胞[1 ] 、Jurkat细胞[2 ] 、急性白血病细胞系HL 6 0细胞凋亡 ;但是 ,对FTY72 0诱导细胞凋亡时所参与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较少。因此 ,我们选择HL 6 0细胞和K5 6 2细胞作为观察对象 ,对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ERK)通路中FTY72 0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材料和方法1 细胞培养 HL 6 0细胞和K5 6 2细胞系引自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采用含 10 %胎牛血清和青、链霉素的RPMI16 4 0培养基 ,在…  相似文献   

18.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的定义及临床研究价值一、EVs的定义EVs是一种由细胞来源的脂质双分子层包绕的球状膜性结构,包括通常所说的微泡和外来体。EVs是一组直径介于40~5 000 nm间的囊泡状小体,多种细胞均可向其生存的微环境中分泌EVs[1-2]。EVs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酶、各种生长因子及受体、组蛋白、m RNA、mi RNA及起  相似文献   

19.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作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广泛分布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参与多种病理过程.近年来,OPN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就OPN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骨质破坏是多发性骨髓瘤(MM)一大特征,据统计70%~80%患者有骨的累及。骨质破坏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破骨细胞活化因子(OAFs)、黏附分子、瘤细胞与基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通过上调破骨细胞活性,使成骨与破骨之间平衡失调而出现溶骨。在这些因素中哪种因素起主要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MM骨病机制及其调节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