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大约可改善2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的贫血。以前的研究已经提示联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EPO治疗可提高这种反应率。本文报导联合使用G-CSF和EPO治疗MDS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集落刺激因子(CSFs)是一组体内外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的低分子量糖蛋白.主要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CSF-I),多系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因子(SCF),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eg-CSF),除上述集落刺激因子外,参与造血细胞的生长因子还有促血小板生成素(TPO)、IL-1、IL-2、IL-6、IL-7、IL-11等因子.  相似文献   

3.
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观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观察15例MDS患者应用GCSF联合EPO治疗后的血像和骨髓像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并了解其疗效。给患者GCSF300μg/d。联合EPO100U/(kg·d),连续10天,皮下注射。结果表明:15例MDS患者10例粒系明显改善,7例红系改善,输血间隔延长;患者对联合应用药物的副作用均能耐受。结论: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临床表现、减少感染和出血,有利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中检测了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和α-生育酚的分化诱导治疗方案在改善成熟缺陷和重建正常造血功能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种重组造血生长因子对小鼠巨核细胞集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体外巨核系祖细胞培养表明,重组鼠白细胞介素-3(IL-3),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IL-6)及红细胞生成素(EPO)均有不同程度刺激巨核系祖细胞生长的活性。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00U/ml,5ng/ml,20ng/ml与1U/ml。对巨核细胞集落刺激作用最强的是IL-3,IL-6与GM-CSF次之,EPO最弱。在种植2×10~5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别获得45±3,25±2,20±3及10±2个巨核细胞集落。  相似文献   

6.
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细菌、霉菌和其它病原侵袭的中心环节,因此维持足够的粒细胞水平对于保障机体的防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粒系造血过程中主要有5种造血生长因子参与调节,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多系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和白细胞介素-6(IL-6)。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些因子均已得到纯化和克隆,并能用重组DNA技术大量生产。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因子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现代生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移植(BMT)是恶性血液病和某些实体肿瘤  相似文献   

7.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4.39,P<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0.05;t=3.13,P<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5.04,P<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脐血血浆支持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0份去血小板的脐血血浆混合后用于研究其对造血细胞培养的支持作用。发现按10%的终浓度加入粒-巨噬细胞集落(CFU-GM)琼脂培养体系时,集落产率稍高于用GM-CSF作刺激因子组。当按30%终浓度加入含EPO的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时,可支持CFU-GM、爆式红系集落(BFU-E)、巨核细胞集落(CFU-Meg),粗-巨噬细胞与红系细胞混合的集落(CFU-GEM),粒-巨噬细胞与红细胞、巨核细胞混合的集落(CFU-GEMM)生长,而混合成人血浆则无此作用。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单个核细胞条件液(PHA-MNCCM)对大部分集落有促进作用,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国产IL-3可提高CFU-GEM产率,但似乎不利于含巨核细胞的集落生长。研究结果提示,脐血血浆含有丰富的造血刺激活性,利用脐血血浆进行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可能为简化并推广体外造血细胞培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巨核细胞增殖的调节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细胞系调节因子——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系调节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SF)目前已开始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而巨核细胞一血小板的特异性调节因子尚未明确。有些因子对巨核细胞的增殖有调节作用,但由于巨核细胞的增殖过程较其它血细胞更为复杂,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WilLiams 等将小鼠骨髓细胞埋入琼脂而开发了巨核细胞集落形成法,此时必须加入小鼠自血病细胞株WEHI-3的培养上清。后发现此上清中含有2种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一种是单独加入后即可形成巨核细胞集落,称为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egakary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EG-C(?)F)。另一种单独加入后巨核细胞集落不能形成,但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含有人造血干细胞因子(rh-SCF)的重组质粒转染的COS7上清液,在半固体培养中,单独或协同rhGM-CSF、G-CSF、IL-3、EPO刺激人粒单系和红系造血祖细胞形成集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rh-SCF对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无明显作用,SCF主要是协同其它因子,明显增加集落形成数量和集落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干细胞的有效动员和采集,选择高效低毒的动员方案,掌握动员和采集时机与动员效果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对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选择1998-09/2006-12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诊断符合国际白血病分型及世界卫生组织新分类标准。男25例,女17例,年龄7~54岁,平均29岁,体质量(52±18)kg。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晚期乳癌2例。患者均经常规化疗达到或接近完全缓解,骨髓细胞学检查无肿瘤细胞浸润。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正常。动员前化疗疗程平均8次,所有患者均对治疗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均采用米托蒽醌10mg/(m2·d)静脉滴注第2~3d后,阿糖胞苷2g/m2静脉滴注第1~2d,1次/12h。当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20例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连用3~5d,22例患者早6:00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晚6:00给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μg/(kg·d)。白细胞计数>2.5×109 L-1,CD34 细胞≥1%时,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连续2d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检测CD34 细胞含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①单个核细胞与FITC标记的CD34 、CD3和CD8单抗及与CD4PE标记的CD4单抗4℃混合30min,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分析5×105个细胞,得出CD3、CD34 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用甲基纤维素法测定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②观察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针对不同类型疾病给予相应预处理36~48h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并行单个核细胞计数及台盼蓝染色,解冻后检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②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数)。结果:纳入患者4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外周血CD34 细胞明显增加[(0.054±0.032)%,(1.82±0.76)%,P<0.01]。22例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患者CD34 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分别为(8.76±3.39)×106/kg,(3.52±1.33)×105/kg,明显高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20例患者[(6.12±2.11)×106/kg,(2.03±1.07)×105/kg,P<0.05]。单独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后随CD34 细胞增加,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②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相关不良反应:全部病例出现Ⅱ~Ⅲ度脱发,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54.43±26.14)×109 L-1,2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发热(37.8~41.0℃),经抗生素治疗感染均在短期内得到控制。13例患者在白细胞快速上升时出现骨骼疼痛(腰骶部为主)。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非程控冷冻-80℃保存2.0~6.5个月,细胞回收率(88.7±7.4)%,台盼蓝拒染率(92.1±5.5)%,回输的单个核细胞(5.21±2.44)×108/kg,CD34 细胞(6.89±3.55)×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2.58±2.33)×105/kg。④循环血量每次10~16L(终点分血量均在3个TBV上)。无严重毒副反应。26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但以合用更为有效。大容量采集是提高干细胞产率,减少采集次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3.
重型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又称Kostmann综合征)的各种治疗,除骨髓移植外,均无明显效果。作者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相似文献   

14.
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单一动员剂,来动员外周血祖细胞(PBPCs)做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应用。对于已有造血功能障碍的病人来说,单用G-CSF的动员能力可能是不够的。作者过去的研究表明,在恒河猴用白介素3(IL-3)进行预处理后,能显著增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相似文献   

15.
业巳证明人类的很多组织、细胞和体液都含有某种或某些因子,这种(些)因子能在半固体琼脂组织培养基中刺激鼠骨髓靶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在这些培养系统中,人的血清和尿都能刺激鼠骨髓形成集落,但二者对人骨髓却几乎没有集落刺激活性。不论用外周血白细胞作底层(滋养层),或是用纯的人单核细胞和/或其条件培养基,都可刺激人骨髓在体外形成集落。最近又证明人胎盘条件培养基也是人骨髓集落刺激活力的很好来源。下述研究都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检测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以改善其贫血。选择28例MDS病人,男21例,女7例。其中RA13例。RARS 8例,RAEB 5例和RAEB-T 2例。年龄34~84岁,中位71岁。全部病人血红蛋白≤10g/dl,红细胞比积≤31%,临床上有贫血的症状。28例中24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3、6和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作用和对MDS转化为白血病病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黏膜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的愈合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质量18~24g。方法:将制备好的皮肤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1mg,利多卡因20mg,地塞米松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封闭,1次/d,共7d;治疗组在溃疡周围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隔日给药1次,共7d。观察溃疡处皮肤组织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糜烂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结果:20只小白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愈合时间:对照组糜烂、溃疡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20~24,8~12)d,t=2.264,P=0.01];②组织学观察:对照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治疗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丰富。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药物性糜烂、溃疡的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9.
自1966年Bradley等建立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琼脂培养技术以来,先后在来源不同的刺激因子作用下,培养出粒系、红系及巨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其中多数因子得到分离、纯化及克隆表达,这些因子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多能祖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规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灵)1~2μg@kg-1@d-1,皮下注射或静滴,从上一化疗疗程结束用至下一疗程开始前停药.对照组28例单用联合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0.9%,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缓解期4~52个月,中数缓解期20.5个月,生存期7~53个月,中数生存期24个月;对照组缓解期4~31个月,中数缓解期14个月,生存期5.5~35个月,中数生存期14.2个月.结论:应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比单用联合化疗临床效果更好,能更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