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下不同术式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择152例老年CHD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83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69例,并比较两组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结果:OPCABG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CABG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LVEF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活力(VT)、情感职能(RE)及一般健康状况(GH)维度评分显著高于CCABG组(P0.05)。结论:OPCABG术具有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A组选择87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B组选择79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结果:B组死亡率低于A组(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李扬  屈正  张兆光 《心脏杂志》2011,23(4):487-49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早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采集自2003年10月~2008年1月我院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325例临床资料,分为CCABG组(343例)与OPCABG组(4 982例)。对两组患者各项术前因素、术中因素、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OPCABG组实际手术死亡率(1.7%)明显低于CCABG组(6.7%),P<0.01;术后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都低于CCABG组(P<0.05,P<0.01)。风险调整后CCABG组手术死亡率仍高于OPCABG组6个百分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略高于OPCABG组(P<0.05)。结论: CCABG与OPCABG早期临床疗效均令人满意,后者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CABG)后房颤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OPCABG组75例,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ECCABG组113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OPCABG组术后15例(20%)出现房颤,ECCABG组术后31例(27.4%)出现房颤。二组房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的房颤发生率,但仍有较高的发生率。房颤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术后侧支循环逐渐关闭,改变心房的血液分布,诱发心房内及其周围组织产生局灶激动,从而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5.
16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87例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75例,其中CCABG组随机分为超滤组36例、非超滤组39例。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各组外周静脉血液,检测血浆神经肽Y(NPY)。结果显示,OPCABG组术后血浆NPY水平较CCABG组明显降低(P〈0.05)。在CCABG组患者中,血液超滤组血浆NPY水平较非超滤组明显降低(P〈0.05)。认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采用OPCABG术式及血液超滤均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浆NPY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70岁及以上)人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老年(70岁及以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资料。其中OPCABG组146例,占7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61例(29.5%)。比较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G组平均搭桥(3.58±1.03)支/人,CCABG组平均搭桥(3.45±1.28)支/人,两组无明显差别。OPCABG组术后早期死亡率显著低于CCABG组(1.4%:8.2%,P〈0.01)。与CCABG组比较,OPCABG组的术后平均气管插管时间、平均ICU停留时间、平均输血量、二次开胸、神经系统并发症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体外循环下行CABG对患者心肌和肾功能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不停跳组(50例)和体外循环组(50例)分别在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出现多种不同术式以满足临床上的各种需求,其最终目的都是重新恢复远端缺血心肌的血运。血运重建越来越呈现出创伤小、风险小、效果好、多种技术交叉的趋势,从而更好的缓解心绞痛症状,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目前心脏外科领域除了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外,还有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被公认为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2000年1月-2003年8月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6例,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22例,早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尤其是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CABG(OPCABG)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微创心脏外科代表术式之一〔1〕。OPCABG不仅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损伤,且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易被冠心病患者接受〔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术后3-4年时血管桥的通畅率。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40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地被分为OPCABG组和CCABG组。OPCABG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CABG。两组术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区别。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造影检查及CT图像后处理,研究两种术式各条血管桥的通畅情况。结果:CCABG及OPCABG组在左乳内动脉(LI MA)到前降支(LAD)的通畅率分别达到94.1%,94.4%,后降支(PDA)为88.2%,91.6%,钝缘支(包括对角支)的通畅率分别为88.9%,90.9%,静脉桥的通畅率为87.8%,88.0%,动脉桥的通畅率为85.7%,91.3%。各组间统计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OPCABG旁路血管桥的3-4年通畅率可以和CCABG相媲美.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它的普及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高龄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脉搭桥术高龄患者(>70岁)30例,其中14例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测定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点呼吸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术后氧合指数(OI),呼吸机支持时间,气管插管拔除后24h内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CaO2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OI相应时点较术前显著增高。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术后各时点CaO2明显高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组(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术后各时点的OI值均显著低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组(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呼吸机支持时间较短(P<0.05),气管插管拔除后自主呼吸频率较平稳(P<0.05)。结论大于70岁患者行冠脉搭桥术其呼吸功能均受影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优点较多,更适合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规CABG)术后5年血管桥的通畅率。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0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地被分为OPCABG组和常规CABG组。OPCABG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常规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CABG。两组术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利用双源CT造影检查及CT图像后处理,研究两种术式各条血管桥的通畅情况。结果常规CABG组及OPCABG组左乳内动脉(uMA)到前降支(LAD)的通畅率都达到100%,静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93.87%和94.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G旁路血管桥的3~5年通畅率可以和常规CABG相媲美。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There is an ongoing debate concerning the optimal surgical option of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octogenarians. The current meta‐analysis aimed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 or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CABG) in octogenarians. PubMed, Cochrane, Web of Science, and EMBASE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to identify eligible studies from inception to March 2021. Th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STATA 15.1. A literature search yielded 18 retrospective studies involving 146 372 patients (OPCABG = 44 522 vs. CCABG = 101 850). Pooled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 trend toward reducing mortality risk in the OPCABG group (odds ratio: 0.7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56–1.00, p = .05). However, it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sensitiv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OPCABG was less likely to cause death than CCABG. There were comparable data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nal failure,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 and hospital stay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atrial fibrillation, prolonged ventilation, and reoperation for bleedin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PCAGB group. OPCABG may be an effective surgical strategy for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especially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stroke, atrial fibrillation, prolonged ventilation, and reoperation for bleedi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麻醉期处理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柝41例被施行OPCABG病人的临床观察和处理资料。结果:39例病人痊愈出院,有2例改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其中术中急性循环衰竭死亡1例。3周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结论:在麻醉期合理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维护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备好体外循环及采取血液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