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策略的应用及成效。方法:对石河子市社区开展以精神病专科医院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策略,并进行成效分析。结果:精神疾病患者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功能等显著提高;精神疾病患者肇事率、复发再住院次数显著下降。结论:石河子市开展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首发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家庭心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庭心理教育就是把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教育纳入治疗过程中,向家属传授有关精神疾病及康复知识。随着精神病患者“非住院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运动”模式在我国的开展,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系统治疗,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就将重新返回社会和家庭。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精神病患者家属羞耻感高,常偏向超自然归因来调适压力,很少主动接受心理卫生教育。为此,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医疗结构也在传统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上出现了康复医学,而精神疾病的康复己是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精神疾病和其他某些疾病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复发,从而使患者再次住院,给家庭和社会增加很多负担,笔者从事精神临床十几年,在实践中总结出预防精神疾病复发的几点经验,现提供于此,与同道一起交流:1、病人出院时,家属或单位应和病人一起认真听取医生关于精神病的性质、疾病复发的早期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某些具体措施的讲解,做到心中有数,出院以后,家属或单位应根据情况适当安排病人的学习、工作,绝不应该歧视他们。同时也要协调病人的家庭生活,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和其他致病因素,尽量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这就可以防止如心因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  相似文献   

4.
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综合性社区康复干预对治疗慢性精神疾病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240例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应用综合性社区康复措施进行干预,采用精神病人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损筛选表(SDS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采用综合性社区康复措施干预的病人,精神症状明显减少,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康复效果明显,且康复治疗时间与社会功能恢复呈直线正相关.结论:社区康复干预治疗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复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精神病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燕  刘小聪 《华夏医学》2006,19(3):568-569
目的:了解精神病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方法:对280例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自制问卷调查。结果:首次发病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为14.0%,病情复发第二次以上住院者为32.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为1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31.0%,非独生子女家庭者为24.2%,独生子女家庭者为30.1%。结论:指导精神病患者家属学习有关疾病的知识及预防疾病复发的常识,可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及促进精神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梁晓会 《吉林医学》2013,34(13):2602-2603
目的:社区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对社区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结果:使精神病患者在家得到康复,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伤害。结论:通过开展对社区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增加了外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增加全民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知识,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海南省精神病患者临床及康复治疗的现状。方法选取2015年4~9月期间在海南省四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400例精神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法完成问卷调查。结果收回完整调查问卷共378份,84.7%(320/378)的精神病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53.4%(202/378)的患者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家吃药治疗,64.0%(242/378)的患者未接受过康复治疗,87.8%(332/378)的患者乐意接受康复治疗。结论海南省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方式及治疗模式单一,需要完善精神疾病的临床及康复治疗体系,提高患者的社会和认知功能,让他们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曲军民  侯强  刘凤翔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123-2125
目的:探讨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免费投药、康复培训、提供精神病相关知识培训.评定网络建立前后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的相关情况及自知力、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兴趣性四个条目、生活质量评定综合问卷(GQOLI-74).结果:防治网络建立前后自知力、BPRS、IPROS和GQOLI-74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的建立对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有肯定作用,明显改善了病人的自知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社会效益明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综合性社区康复干预对治疗慢性精神疾病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顺德地区140例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组应用综合性社区康复措施进行12个月干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第3月末、第6月末、第12月末分别采用精神病人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损筛选表(SDS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采用综合性社区康复措施干预的病人,精神症状明显减少,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康复效果明显,且康复治疗时间与社会功能恢复呈直线正相关。结论社区康复干预治疗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复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家庭健康教育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措施,进行家庭健康教育可以巩固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使病人社会功能显著提高[1]。正确把握精神病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可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同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只有与患者需求一致的教育,才有可能让患者接受,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治疗疗程较长,疾病复发率较高,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康复与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卫生知识,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院是一所以康复治疗为主的精神病优抚医院 ,精神分裂症病人占全院病人总数的70 %以上 ,由于病人住院周期较长且较易复发 ,使病人长期与外界环境隔绝 ,被强制脱离社会而无所适事 ,同时不能及时与亲友联系甚至永远不能出院。另外 ,药物作用及病室内的不良医患关系等 ,造成了患者情感淡漠 ,被动和无条件承受状态 ,即所谓“衰退”现象。这种衰退临床上称为“住院综合征”。这种“住院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 :(1)情感淡漠 ;(2)始动性缺乏 ;(3)兴趣丧失 ;(4)顺从 ;(5)不能表达感情 ,对某些苛刻或不公开的指令不表示愤恨 ;(6)丧失个人的人格 ;(7)…  相似文献   

12.
林辉  王成东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9):1118-1119
目的:通过对32例精神病患者的2年社会家庭干预效果的研究,探讨精神病社会康复。方法:对32例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家庭干预。在干预前1周作1次SDSS测定,干预2年后再作1次SDSS测定,同时记录患者的复发再住院的人数与次数,然后将两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干预前2年里,人均复发住院次数为(1.32±0.95)例次,干预后2年,人均复发住院次数为(0.31±0.47)次,复发再入院次数减少非常显著(P﹤0.01);干预开始前1周做SDSS测定1次,干预2年后再做SDSS测定,结果干预后患者社会功能有显著改善,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家庭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开展康复治疗,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防止复发等均有明显的效果,是非常受社会和家庭欢迎的好措施。  相似文献   

13.
精神疾病病人自杀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病因的第2位。因此,了解住院精神病病人自杀临床特征,探讨精神病病人自杀死亡规律,对于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价值。笔者收集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和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期间自杀死亡的精神病病人54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白秀芳 《中国民康医学》2013,(2):86+88-86,88
目的:为了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复自理生活的能力,恢复学习、工作能力,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减轻家人及社会负担,方法:对精神疾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康复护理,如运用护理技术、作业疗法、文娱治疗、音乐疗法等措施。结果:通过运用护理技术、作业疗法、文娱治疗、音乐疗法等康复护理措施,使精神病患者达到身体和精神康复或个别患者的职业康复。结论: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康复护明是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重返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住院次数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负担的影响.方法 采用亲属应激量表(RSS)、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等对128人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调查,按住院次数分为3组.结果 首次住院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表现不够了解.3组患者家属之间SAS、SDS、RSS总分及各因子分、FBS总分及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2个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患者住院次数与患者家属RSS总分及心理痛苦、扰乱程度、负性情感程度3个因子分、SAS、SDS、FBS的经济负担及家庭日常活动2个因子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精神病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家庭负担和心理健康问题,住院次数与患者家属心理应激、疾病家庭负担密切相关,提示需及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复发率,减少住院次数,以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和家庭负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也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海南省社会人群对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态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法,对海南省600名社会人群进行匿名调查。结果:8.2%(48/582)的社会人群经常关注精神病患者,4.8%(28/582)的社会人群经常接触精神病患者,89%(518/582)的社会人群认为和精神病患者相处存在困难,2.8%(16/582)的社会人群愿意接受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40.4%(235/582)的社会人群愿意接受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结论:社会人群对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接纳度低,应加强对精神疾病健康宣传的工作,完善精神疾病治疗体系,帮助患者提高社会和认知功能,让他们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退军人精神病防治网络对患者康复、家庭社会的影响。方法:建立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对患者和家庭进行家庭心理干预、提供相关支持。评定网络建立前后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的相关情况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防治网络建立前后BPRS、SDSS和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的实施对院外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肯定作用,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重性精神疾病治愈率低、复发率和致残率高,患者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减退倾向。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康复,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促其重返社会。本文就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国内外现状、国内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杰  蔡伟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70-2871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是精神病院在临床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多因对住院环境不适应,病情好转后思家心切及在精神症状支配下而发生。精神病患者出走后不仅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干扰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同时也严重影响住院患者的整体康复。患者出走后其精神疾病系统治疗过程中断,已缓解的精神症状复发加重,加速其精神衰退;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出走期间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生活护理,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加速患者躯体衰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不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影响因素,便于找出原因、制定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300例来我院首次就诊的精神疾病患者,按照统一制定的精神病人就诊模式调查表逐项填写。结果仅有21%的病人发病后初诊于精神科,而49%的病人患病后却求助于宗教、迷信、巫医等。严重延误了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另外,物质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的不同也明显影响着就诊途径的选择。结论积极有效的社会宣传,有利于精神病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