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16例PKD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随诊。结果:16例患者均服用卡马西平,治疗效果好。结论: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四大类型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短暂的不随意运动,属离子通道病,用抗癫痫药疗效佳。  相似文献   

2.
吴丹 《临床医学》2003,23(3):18-19
发作性运动源性运动障碍是一种少见的运动诱发的运动异常疾病,临床表现类似于癫痫,但其病因和预后却不相同。现将1999-2002年于我院就诊的11例发作性运动源性运动障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7-23岁,平均10.2  相似文献   

3.
发作性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PKC)的临床特征,并评定抗癫药物的疗效。方法:记录并分析31例PK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电图和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6.8岁,10-20岁为起病高峰;最常见的发作诱因是突然运动起动(92%);发作时间均不超过1min;发作时表现为肌张力障碍(83.9%)、舞蹈样动作(16.1%)、口面部异常动作及其他(16.2%);71%发作频繁,超过1次/天;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大多正常;小剂量抗癫药物治疗后50%-77.3%发作完全控制。结论:PKC是神经科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抗癫药物效果良好,应注意与癫鉴别,同时其与癫的相关性需要深入的临床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4.
1 引言 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dyskinesia)是指突然出现短暂且反复发作的异常运动,而发作间期表现正常的一组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最早有关该病的描述来自Mount 和 Reback(1940年)报道的1个家系5代多名患者,表现为发作性手足徐动,持续数分钟,1日发作数次.其后Smith和Heersema(1941年)描述了3例无血缘关系,表现为运动诱发的、持续5~10 s的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发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疗效预后,增加对少见锥体外系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门诊PKD病例9例,均进行神经科常规检查以及视频脑电和核磁共振扫描,并对其诱发因素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观察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9例患者中,散发7例,有家族史患者2例。9例病例均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视频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结论:根据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能够确诊此类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小剂量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也是该病的特征之一,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王维平  臧颖卓  范亚林  李虹 《临床荟萃》2008,23(21):1579-1580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movement disorder,PKMD)是以运动诱发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1]。自1967年首次报道[2]以来,对本病的认识已逐渐深入,但是由于本病少见,且发作期短暂,收集其发作期同步的脑电图(EEG)资料有一定难度。现就我院诊治病  相似文献   

7.
发作性运动障碍患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萍玲 《护理学报》2005,12(6):56-57
对本院诊治的15例发作性运动障碍患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分型、诱因、与癫痫区别及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后本组95%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坚持服药。随访1~2年,本组15例患临床症状完全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大多为散发病例,其中两例为同胞兄弟,均在运动诱发后出现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得运动障碍,发作持续时间再1~3min,无意识丧失,脑电图无异常放电。所有患者服用托吡酯后症状能得到明显的控制,且再发后重复用药有效。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以反复发作的运动诱发的短暂运动障碍为特征,口服托吡酯能有效地控制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PKD)合并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方法:总结我院报道的伴中枢神经脱髓鞘的PKD 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表现为阵发性不自主运动,头部影像学检查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表现,基因检查未发现PRRT2致病基因。检索既往报道的PKD患者计56例,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分为原发性PKD和继发性PKD。分析发现原发性PKD发病年龄早、发作时间短、一半患者发作时有先兆症状,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继发性PKD发病年龄晚、发作时间较长、发作频率高、较少患者有先兆症状、激素和(或)抗癫痫药物明显有效。结论:继发性PKD常有明确病因如多发性硬化,且抗癫痫治疗有效。因此,基因诊断和病因排查有利于更精准判断和治疗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振兴  曾尚霞 《华西医学》2005,20(3):576-577
发作性运动源性手足舞蹈徐动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PKC)是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dyskinesia,PD)的类型之一,临床罕见,易误诊误治,现将作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支急性发作诱发各种意识障碍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辉  唐新辉 《临床医学》2004,24(8):28-28
我科自1998年以来.收治各种在慢支发作治疗过程中突发的意识障碍者84例,病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16岁,因反复发作性局部肢体抽动3年,加重3个月于2008年7月5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局部肢体抽动,久坐位站起时最易发生,自觉站起时有一股气自双足向上发展,随即僵直,伴有双眼右侧凝视,头部右偏,数秒缓解,发作时意识清楚,不伴四肢强直和(或)抽搐、小便失禁。病程中数次于跑步时发作而跌倒。入院前3个月起发作频率增加,每日发作十余次,而且发作前有下肢发麻和不适感,但是发作形式无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李光乾  林忠东  焦颖  胡鸿文 《新医学》2003,34(7):433-435
目的:探讨儿童发作性头痛的原因、鉴别诊断和脑电图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发作性头痛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2例患者确诊为偏头痛85例,紧张性头痛35例,经脑电图确诊为头痛性癫痫1例,经磁共振确诊为颅内肿瘤1例。结论:儿童发作性头痛以偏头痛、神经性头痛多见,诊断必须依靠临床表现、脑电图、经颅超声多普勒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头痛性癫痫临床少见,以头痛为主诉的儿童不应轻易诊断为癫痫。  相似文献   

14.
1 引 言男女均可患心因性运动障碍。有学者描述了各种心因性运动障碍,并确定心因性震颤作为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一种类型。对于真正的心因性运动障碍,还没有发现任何潜在性的生理、生化或解剖异常。按照心理病理学的假说,推测心因性运动障碍与逃避责任、逃避冲突的病态心理有关。2 流行病学据Charcot1报道,心因性疾病的发病率占观察人群的7%,但现在认为这个比例过高。Marsden把神经系统疾病分为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其中心因性疾病占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1%。Ford等人通过大量资料分析发现大多数的心因性运动障碍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共同提高急诊首诊痫性发作正确、快速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痫性发作与56例假性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表现,计算比值比。结果 发作时意识丧失与痫性发作的联系强度最大(ORS=107.609),暗示下再次发作或终止与假性痫性发作的联系强度最大(ORPS=245.667)。结论 发作时意识丧失一般为痫性发作,而暗示下再次发作或终止基本上为假性痫性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收治的16例PKD误诊病例资料。结果 16例起病年龄5~15岁,均因发作性运动障碍就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发作9例,舞蹈样、投掷样动作7例,误诊为癫痫10例、心理障碍3例、抽动症2例、肌张力障碍1例,误诊时间7个月~20年。入我院后经仔细询问病史,结合查体和脑电图等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PRRT2基因检测阳性4例,均明确诊断为PKD,给予卡马西平50 mg每日2次早晚口服,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PKD临床相对罕见,临床医生对其缺乏认识,易被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熟练掌握其诊治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减少或尽量消除诱发因素,减少癫痫再发,提高抗癫痫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已经确诊为癫痫、正规抗痫药(AED)治疗中、因痫性发作再次来院的70例患儿进行调查,分析其诱发因素.结果 〈6岁患儿中感染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6岁患儿中诱发因素依次为感染、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劳累、电视电脑等.结论 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在不同年龄组儿童表现不同,诱发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癫痫的治疗效果,控制或减少诱发因素,可以减少癫痫发作,以进一步提高抗癫痫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左旋多巴诱发运动障碍(L-dopa-induced dyskniesia, LID)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国外报道,L-dopa应用5-10年后约50%-80%PD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LID, 国内尚无准确的流调学资料,估计约为30%,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与L-dopa使用剂量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对延误诊治达7年的PKD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20岁男性,因发作性运动障碍7年余就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突然运动诱发的面部、颈部及四肢强直、躯干扭转、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曾先后误诊为癫痫、癔症、焦虑症,给予抗焦虑、镇静等治疗无明显效果。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结合查体及相关医技检查,确诊为PKD。予口服小剂量卡马西平后症状改善并完全缓解,随诊10个月无复发。结论PKD临床表现奇特,易误诊为癫痫、精神心理障碍等发作性疾病,及时诊治预后良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临床比较少见。且容易误诊。自2002年6月-2007年8月我科共诊治1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