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采取一期前后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51.5岁;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X射线,CT或MRI检查提示颈椎被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术后定期复查X射线观察融合率和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情况,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5个月.JOA术后6个月评分为(12.88±2.47)分,较术前(6.41±1.28)分明显提高(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优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1%.全体病例植骨在三四个月后均获得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提示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早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病例]男,38岁。因吞咽异物感半个月入院。半个月前进食时出现咽部异物感,此后渐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头晕,无视物旋转。查体:体温36.3℃,脉搏80/min,血压145/85mmHg。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示食管上段黏膜充血,诊断为食管炎,予对症治疗无好转。摄颈椎X线片示:项韧带、寰枕韧带骨化,颈4-6前纵韧带明显骨化,呈桥状连接,颈4-5水平骨化厚达1cm,并向前成角突出。X线食管钡剂造影检查示:颈6-7处前纵韧带骨化压迫食管后壁,食管后壁呈外压性弧形凹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颈椎后纵韧带的解剖形态,探讨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治疗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集10具颈段脊柱标本,测量C3至C7节段椎体及椎间盘平面后纵韧带的宽度,计算出各个节段95%可信区间,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参照此结果进行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手术的42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后纵韧带随着椎体宽度变化而变化,在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其宽度无显著性差异。42例中3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2月,术后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22例,良8例,可4例,差1例,总优良率达85.7%,平均改善率74%。结论解剖学研究为临床E切除后纵韧带治疗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依据,术中切除适当宽度后纵韧带是完整取出游离间盘并有效减少副损伤治愈该病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脊柱椎体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相连。其中,后纵韧带、黄韧带参与构成椎管,其骨化可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造成脊髓、马尾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伤,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脊柱韧带骨化症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误区探讨如下。 1 诊断方面1.1椎间盘膨出(bulging)椎间盘膨出是指椎间盘退变松弛,外周纤维环匀称超出椎体终板边缘,在MRI矢状面上椎间盘向后膨隆高起,CT及MRI横断面上显示较椎体周边影大出2~3mm。因而在CT甚至MRI的报告中不断出现“椎间盘膨出”的字样。但在病理上椎间盘膨出或膨隆应是椎间盘的正常退变。其纤维环完整。由于力学原因,膨出主要向前及两侧,掀起前纵韧带或骨膜,继而在其下骨化形成骨赘。  相似文献   

6.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是与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相对而言,属于长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疼痛性疾病.该病主要由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所引起.椎间盘及颈椎的韧带、软组织和骨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或慢性炎症累及颈部的神经和血管,均可产生慢性疼痛.该病也可以由于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不佳,迁延不愈而转化为慢性疼痛.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主要累及颈神经,而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既累及颈神经,也累及颈椎的韧带、软组织和骨组织,随着病程的进展,软组织骨化、骨质增生和慢性神经损伤是主要的病理变化.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比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7.
回顾分析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CT表现。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程较长,好发45岁以上人群,以神经根或颈神经受损症状为主,多为上肢、肩及头颈部,为局限型骨化灶,80%呈乳头状及块状型,界清,密度均匀,并常合并该部位或上、下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颈前路单双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中后纵韧带切除前后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变化,为临床手术中对后纵韧带的处理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15具新鲜小牛颈椎标本(C3-T1),1具用于预实验,将14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具标本,组1用于单间隙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模型的检测,组2用于双间隙检测,按操作过程依次标记为:N正常标本组→A1、A2椎间盘切除+植骨→B1、B2椎间盘切除+植骨+颈前路内固定→C1、C2椎间盘切除+植骨+后纵韧带切除→D1、D2椎间盘切除+植骨+后纵韧带切除+颈前路内固定.用实验应力方法测试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颈椎椎体载荷-应变关系:A1、C1的应变比N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均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1组的应变比N均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B1组比A1组的应变平均下降26%,有显著性差异(P〈0.05);D1组比B1组应变稍增加,其中在前屈状态增大最多(4%),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1较A1组增大,前屈状态特别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情况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2的检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其变化规律与组1相似.结论 在正常标本内颈椎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在维持颈椎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后纵韧带的切除导致脊柱标本在前屈状态下稳定性下降最明显.单节段和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的标本比正常标本的稳定性下降,此时后纵韧带的切除使得标本的稳定性下降更明显,并且单节段和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的标本通过植骨内固定有效地增强了术后标本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正>脊柱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spinal ligaments,OSL)广义上包括所有脊柱相关韧带的骨化,包括前纵韧带(ossification of 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ALL)、后纵韧带、项韧带、黄韧带及颅颈交界处的横韧带、齿尖韧带等。狭义上指是一种以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和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a flava,OLF)为代表的在东北亚常见的老年性退行性脊柱常见病。OPLL多发生于颈椎,OLF则以胸椎下段常见。弥漫型韧带骨化常包括OPLL、OLF或OALL同时骨化,项韧带在退行性颈椎病中很常见,  相似文献   

10.
背景:Smith-Robinson技术结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已广泛用于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症,但是否切除后纵韧带仍有争议。目的:观察Smith-Robinson技术切除后纵韧带并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Smith-Robinson技术切除后纵韧带,使用Cage植骨融合、钛板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4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2~36个月,随访12个月时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最终融合率100%,未出现Cage移位。疗效评价,30例优,13例良,2例可,无症状加重者,末次随访优良率95.6%。说明通过Smith-Robinson技术切除后纵韧带即能够实现对脊髓、神经根的彻底减压,又能有效防止椎间隙坍陷、成角畸形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气体造影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了解纤维环、后纵韧带及髓核的形态,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材料与方法:对126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行介入治疗前常规做椎间盘空气和伊索显造影,通过两种不同造影剂的影像对照,总结空气椎间盘造影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结果:空气椎间盘造影可分为4种类型:1.团块状型;2.分层状型;3.不规则状型;4.破裂型。本文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影像表现,对比了两种不同造影剂存临床应用的优缺点。结论:空气椎间盘造影可以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是否存在纤维环、后纵韧带破裂,为介入治疗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自 2 0 0 2年 8月起我院应用Sharplan - 6 0 2 0半导体激光器治疗 1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例中病变间隙 2 1个 ,男 5例 ,女 8例 ,年龄38~ 6 7岁 ,平均年龄 4 6 .3岁。症状和体征 :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 ,其中伴一侧上肢麻木 9例 ,伴双侧上肢麻木 4例 ,Hoffman′s阳性 2例。影像学 :颈椎正侧位和过伸屈曲侧位片 ,其中颈椎弧度消失5例 ,颈椎轻度反曲 3例。常规CT及MRI检查 :均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无明显后纵韧带钙化或骨赘。病变椎间盘突出部位 :颈3~ 4 2例 ,颈4~ 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脊柱姿势及预负荷对颈椎间盘扭转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解剖出C3-4、C5-6共20个运动单位(包括上下两个椎骨和椎间盘),仅保留完整前、后纵韧带及椎问盘.模拟颈脊柱两种姿势(中立位和屈曲位)和两种预负荷状态(晨起高度水化和劳作后脱水状态),施以扭转载荷,测量颈椎间盘的极限扭转强度.分离颈椎阃盘并制备组织学切片,观察颈椎间盘的损伤情况.结果:水化状态下,颈脊柱中立位时颈椎间盘极限扭转强度比屈曲位时低(P<0.01);而脱水状态下.颈脊柱中立位时颈椎间盘极限扭转强度高于屈曲位时(P<0.01).中立位和屈曲位时,水化状态下颈椎间盘极限扭转强度均比脱水状态下低(P<0.01).可明显观察到软骨终板和纤维环处损伤.结论:水化状态下颈脊柱中立位时较屈曲位时颈椎间盘易受扭转暴力损伤.而脱水状态下相反;不同姿势下晨起颈椎问盘高度水化状态下受到扭转暴力时颈椎间盘均更易损伤.扭转暴力作用后损伤以软骨终板和纤维环处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学斌 《现代康复》1999,3(11):1354-1355
目的总结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探讨构成其临床表现的可能性因素。方法:选择典型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对其头颈部外伤情况、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以及治疗或/和术后情况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类型大致包括:不全性脊髓损害、不全性半横贯损害、双侧锥体束损害、多发神经根损害、椎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脊前动脉综台征等。分析构成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有:颈椎间盘突出的多发性;椎间盘突出程度的不同;个体间“可缓冲间隙”的差别;颈椎原有稳定性破坏;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合并脊髓损伤;某些“远隔症状”致临床表现复杂化。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复杂多样,构成其成因也是多元性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探讨构成其临床表现的可能性因素。方法:选择典型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头颈部外伤情况、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以及治疗或/ 和术后情况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类型大致包括:不全性脊髓损害、不全性半横贯损害、双侧锥体束损害、多发神经根损害、椎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脊前动脉综合征等。分析构成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有:颈椎间盘突出的多发性; 椎间盘突出程度的不同; 个体间“可缓冲间隙”的差别;颈椎原有稳定性破坏;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合并脊髓损伤; 某些“远隔症状”致临床表现复杂化。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复杂多样, 构成其成因也是多元性的  相似文献   

16.
李慧 《医学临床研究》2002,19(12):559-560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即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将椎板一侧或两侧切开,使椎板向外侧移位以扩大椎管,用于治疗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及三个节段以上的颈椎间盘病变[1].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CT/MRI排除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等,在CT导引下,选用16~18G穿刺针,经颈椎前方穿刺至病变椎间隙中央,行盘内注射30μg/ml的臭氧15~20ml。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获得随访临床疗效按Odom’s评定标准评估,其中优6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结论:CT导引经皮穿刺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新方法,值得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2009-05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男,43岁,驾驶员。因摔伤致颈部疼痛、四肢无力而急诊收入我科,MRI检查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临床表现为颈神经  相似文献   

19.
选择题:5.颈椎间盘突出症PLDD的禁忌证()A.以脊髓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间盘突出者B.游离髓核块已疝入后纵韧带下或椎管内者C.间盘退变伴明显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者D.副神经损伤引发的颈部痉挛性抽搐者E.伴有间盘突出的后纵韧带骨化者6.影响脑肿瘤患者QOL因素包括下面哪几项()A.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状态B.发病前的性格和职业满意度C.治疗方案D.躯体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E.压抑和恐惧的程度7.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锻炼的目的()A.松解粘连B.恢复关节周围肌肉群的力量C.增强关节与骨的负重…  相似文献   

20.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要求具有规范的操作程序,这样才能减少置入假体下沉、异位骨化、假体脱位等并发症.个体化的颈椎三维模型重建模型能够模拟自身颈椎间盘的真实结构,有利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过程的精准操作.目的: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模拟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42岁男性患者资料,颈椎间突出症(C4/5)脊髓型,颈椎间盘置换前行颈椎64排CT平扫,进行三维几何重建,测量C4/5间盘间隙,C5上终板,C4下终板尺寸,并适当撑开椎间隙,选择合适的假体尺寸,在scanCAD软件中模拟手术,安装假体,并再次修改假体尺寸,应用于临床.结果与结论:利用计算机模拟手术预计假体,模拟手术过程,可以有效减少置换时间,方便假体置换操作,置换过程中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示三维重建仿真模拟手术能准确测量置入假体,数据真实可靠,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