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人合并泌尿系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特点、药敏情况,以便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近2年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人合并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临床观察显示引起感染的菌群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2.5%,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占60%;革兰氏阳性菌占17.50%,其中葡萄球菌占12.5%。引起感染的因素主要为HbA1C明显高者比HbA1C一般水平者感染发生的几率明显增高(P〈0.0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随着膀胱残余尿量的增多,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显著增高(P〈0.005);有尿路结石者比无结石者高,病程长者感染发生相对高。药敏:革兰氏阴性菌以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敏感性高;革兰氏阳性菌以对万古霉素、哌拉西林或阿莫西林+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敏感性高;而以往尿路感染常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相对偏高。结论2型糖尿病并尿路感染以女性、平均血糖控制差、存在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及病程长者为高发,且菌群特点与一般人群有所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有所上升、抗生素以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2.
肺炎克雷伯菌(K pneu)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对包括氨基糖苷类、广谱β-内酰胺酶类、氟喹诺酮类在内的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且日趋严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都很稳定,  相似文献   

3.
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MRSA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丹参酮及其与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从临床送检的标本中鉴定筛选出20株MRSA。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采用试管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时对MRSA的MIC,计算联合指数(FIC)。结果丹参酮对MRSA的MIC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即标准株ATCC29213的M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使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23±0.27)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O.71±0.42)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C平均为0.75,呈相加作用。上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丹参酮合用的FIC均大于1.0,呈无关作用。结论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与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则呈无关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丹参酮有望成为治疗MR-SA感染的辅助用药,为MRSA感染的患者提供一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所报告的10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以及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5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50.0%)共98例次,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反应最高,构成比为45.9%(45例次);其次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构成比为35.7%(35例次)。皮肤及软组织作为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部位,构成比为52.0%;其次是消化系统,构成比为25.0%。给药时间、药液浓度、药物剂量、药物滴速等均与不良反应有关联。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某日全天的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在本院住院的1 598例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31.10%,联合用药比例为37.98%。内科系抗菌药物使用率(33.62%)高于外科系(28.89%)。联合用药率最高的是妇科,为72.73%。用药频度(DDDs)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配伍复方制剂和头孢菌素类6个,氟喹诺酮类1个,青霉素类1个,硝基咪唑类1个,碳青霉烯类1个;病原学送检率为34.34%。结论该院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水平基本合理,但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配伍复方制剂使用频率过高,有过度使用的可能性,病原学送检率低,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计算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及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医院感染80例,其中真菌感染12例,占15%,普通细菌感染68例,占85%。G-杆菌检出率最高。大多数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耐药率相对较低,对碳青酶烯类及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临床真菌感染较为严重;G-杆菌是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尤以β-内酰胺酶产生的耐药菌为著,临床医师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发热特征在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1 月-2010 年12 月本院发热疾病科符合经典FUO 诊断标准患者368 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FUO 疾病谱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在发热特征上均具有各自的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病程(P = 0.014)、热型(P < 0.001)、最高体温(P = 0.036)、发热发作的时间(P < 0.001),是否伴有畏寒、寒战(P < 0.001)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四个独立影响因子为病程、发热发作的时间、畏寒、寒战;泌尿系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热型特征。 结论 发热特征分析是FUO 诊断的重要线索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30-34+39
目的 通过探讨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口服万古霉素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案。方法 前瞻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2015 年9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86 例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根据是否口服万古霉素治疗分为万古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试验前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血常规、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试验期间粪便培养结果、体温、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试验治疗期间,万古组便培养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组发热率(29.75%)低于对照组的34.7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万古组抗生素使用率(4.49%)低于对照组的19.2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前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PCT、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万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后万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 低于试验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口服万古霉素可能提高肠道非急性感染期反复粪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老年患者粪便转阴率,减少发热及抗生素的应用,降低炎症细胞水平,可能是此类患者一种潜在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Carbopenems)属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抗菌谱覆盖革兰阳性、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或产β-内酰胺酶细菌。该类抗菌药物因具有对细菌靶体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有良好选择性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序贯治疗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设计和药物经济学中较直观的最小成本分析法,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两种治疗方案:静脉、口服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及连续静脉治疗组(对照组)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同时对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静脉治疗时间、住院天数等进行比较,对两组的抗菌药物医疗费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药物不良反应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序贯治疗组的静脉用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低于连续静脉治疗组(P〈0.05)。结论 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序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有更加合理的成本、效果比,由静脉治疗转换口服治疗的最佳时间约为4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