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两家三甲医院前瞻性卒中登记库中连续性LS-TIA的患者,研究其TIA特点、头颅影像学表现,并予以药物和/或支架置入治疗,随访1年时用改良的Rankin评分(mRS)。结果共纳入10例LS-TIA患者,多于活动时诱发(7例),以下肢抖动(8例)伴无力(7例)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5min,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例)和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MRI仅2例显示分水岭脑梗死,8例示腔隙性脑梗死,4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经过药物联合支架治疗,5例颅内血管狭窄经过强化药物治疗随访1年mRS为0分,1例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单纯药物治疗,1个月后发生同侧脑梗死,1年后mRS为4分。结论对于MRI仅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肢体抖动患者需警惕为LS-TIA,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LS-TIA支架置入治疗和颅内动脉狭窄的LS-TIA采取积极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是一种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类型,极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现将我院1例病例报道如下,以增强临床医生对KS-TIA的认识,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3.
4.
5.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血管病变导致的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多表现为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感觉减退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一侧肢体无力E30例(59%)]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肢体无力合并感觉症状[14例(27%)]、失语[4例(8%)]、感觉障碍[3例(6%)]。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3min;平均ABCD2评分为4.1分,4例患者在发作后1周内形成缺血性脑卒中。33例(65%)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18例(35%),颅外动脉狭窄10例(20oA),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均有狭窄5例(10%)。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分别为7例(14%)、11例(22%)、15例(29%)。结论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以一侧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为65%,且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观察、用药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理解能力不同,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及健康干预。结果: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对TIA患者及时准确给予药物﹙抗凝药﹑降纤、抗血管痉挛等﹚治疗,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并对其实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及护理措施,对早期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短暂性脑或视网膜局部供血障碍所致.一般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是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TIA可反复发作缓解,部分病人以后发生脑梗死,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先兆和重要危险因素.TIA应该被看作潜在血管病的一个警告,应作为急诊处理,积极控制TIA,对及时有效预防脑梗死、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内动脉虹吸段6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例;大脑中动脉的M2段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8例头颅磁共振显示典型的分水岭脑梗死.6例行血管重建治疗,临床未再发作.结论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可能是中国人群LS-TIA的主要血管病变特征;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N-TIA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发作与后继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的影响。结果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N-TIA组(P<0.05)。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均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与脑梗死特定的间隔时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所有患者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法舒地尔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 d后,... 相似文献
14.
15.
C. M. Fisher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62,86(24):1091-1099
16.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最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短暂脑缺血发作转归的影响。方法:选短暂脑缺血发作64例分为两组用复方丹参滴丸及肠溶阿斯匹林对照治疗,观察发作频率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两组发作频率、血流变学改变有显著差别。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综述旨在探讨抖动性TIA病人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数据来源:以肢体抖动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检索词,在两大医学中文检索库(CNKI和万方)中检索的1986年至2013年6月发表的文献。
文章选择:关于抖动性TIA和论著和病例报告。
结果:从19篇文献中提取的63个符合要求病例纳入最终的分析。颈内动脉系统的高度狭窄和闭塞和烟雾病分别占95.2%和4.8%。在63例病人中,11例(17.5%)曾被误诊为癫痫。多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的病人相比,经过血管重建的病人预后更好(OR 0.20, 95%CI 0.05-0.74, P=0.016)。
结论:慢性颈动脉系统低灌注会诱导产生肢体抖动,可能会伴随缺血性卒中。对于抖动性TIA的病人,责任血管的重建比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