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山莨菪碱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足部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101例行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足部创面未愈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给予山莨菪碱2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52例山莨菪碱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2组疗效、足部创面Wagner分级,并应用彩超检测2组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59.1%)(P〈0.05);治疗组治疗后经皮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峰值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山莨菪碱有助于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足部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山莨菪碱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足部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101例行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足部创面未愈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给予山莨菪碱2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52例山莨菪碱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2组疗效、足部创面Wagner分级,并应用彩超检测2组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59.1%)(P<0.05);治疗组治疗后经皮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峰值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山莨菪碱有助于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足部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联合山莨菪碱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足部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101例行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足部创面未愈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给予山莨菪碱2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52例山莨菪碱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次/d.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2组疗效、足部创面Wagner分级,并应用彩超检测2组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59.1%)(P<0.05);治疗组治疗后经皮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峰值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银杏达莫联合山莨菪碱有助于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足部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只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综合康复组48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下肢动脉血管多普勒检测显示,综合康复组糖尿病足0级患者的血流参数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综合康复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明显,有利于糖尿病足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及预后情况.方法:将56例2型耱尿病伴糖尿病足并有外科截肢手术指征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1例)给予下肢动脉血管成形术+药物治疗+局部换药;对照组(35例)给予药物治疗+局部换药.分别在术后第5,30,60,90天观察并评价2组患者临床症状、下肢动脉血管内径及足部渍疡愈合情况、溃疡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截肢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下肢动脉血管内径、溃疡愈合情况、溃疡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及截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可以降低患者病残率.  相似文献   

7.
郭春兰 《护理学报》2008,15(4):43-45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对糖尿病足溃疡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参考。方法 75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下肢动脉血管情况。根据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30例为观察组,无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45例为对照组。两组在相同病变程度和相同治疗手段的情况下,溃疡局部清创后,用敏感抗生素+普通胰岛素+生理盐水混合液换药。观察两组溃疡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溃疡愈合时间及截肢率。结果 PAD组溃疡面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和溃疡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截肢率达16.6%;而对照组截肢率为0。结论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不仅是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提示在处理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足溃疡时,可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下肢动脉血流及微循环,促进局部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ASIA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及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入选时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FAC分级及下肢MMT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BBS评分[(36.2±9.8)分]、下肢ASIA评分[(40.4±4.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FAC分级≥3级人数、下肢MMT分级≥3级人数均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并且均以观察组患者增加人数(分别增加25例、26例)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每次40min,1次/日,每周治疗6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进行下肢强化训练,每次20min,1次/日,每周训练6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 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患侧的皮质电位P40波幅和P40潜伏期。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3.24±5.47)和(13.75±5.31)分]和MBI评分[(31.61±6.45)和(32.25±6.2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FMA评分[(18.37±5.49)和(23.93±5.63)分]和MBI评分[(47.36±7.19)和(65.67±8.39)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47±0.35)和(1.42±0.37)μV]和P40潜伏期[(39.12±2.31)和(39.25±2.23)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P40波幅[(1.77±0.41)和(2.13±0.43)μV]和P40潜伏期[(34.57±2.74)和(29.87±2.16)ms]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恢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A3)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SEP可以作为一项良好的康复疗效评价指标,能准确、客观、定量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疗程30d。结合2组的临床表现、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和肌电图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2.86%)较对照组(62.86%)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高压氧可以改善糖尿病足患者下肢的血流速度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促进溃疡愈合,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综合康复治疗对糖尿病足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及复发的疗效。方法:108例确诊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分为2组,均按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62例同时康复介入。治疗前后对足溃疡愈合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5—20d的治疗,康复组患者足溃疡愈合率高于常规组(P〈0.01),且溃疡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1);溃疡复发率、截肢率与常规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药物及康复介入综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残疾率。  相似文献   

12.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36例确诊为糖尿病足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高压氧治疗组 ,结合血液流变学、下肢血管多普勒、肌电图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高压氧治疗后 ,血液粘度显著降低 (P <0 .0 1 ) ;肢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显示 ,下肢血管血流明显加快 (P <0 .0 1 ) ;神经电生理异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足部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 ,有助于糖尿病足尽早康复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蒋鹏 《大医生》2023,(15):43-45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微循环重建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胫骨横向骨搬运微循环重建术)和对照组(26例,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整体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肱指数(ABI)水平、超声检查结果、足部皮温及溃疡面积。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ABI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AB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及腘动脉血流量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足部皮温高于治疗前,溃疡面积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足部皮温高于对照组,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运微循环重建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理想,有利于改善局部血运,降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综合康复疗法佐治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毕研贞  胡可慧  陈秋  姜伟 《新医学》2007,38(4):242-244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佐治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康复组(48例)及常规组(50例).康复组在给予治疗糖尿病足常规药物及足部创面处理的基础上再予以综合康复疗法,包括电针刺穴、超短波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红外线照射治疗;常规组则予以治疗糖尿病足常规药物及足部创面处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0级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1级及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及痊愈时间.结果:治疗1个月后,康复组0级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较常规组更明显;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1级及以上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常规组(79%),且其痊愈患者的痊愈时间亦较常规组短.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辅助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较好,并可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肺康复干预对有创机械通气(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117例首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48 h的成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气道廓清技术治疗、呼吸训练、膈神经电刺激、膨肺、早期活动等个体化早期综合肺康复干预。分别评估2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VAP发生率、死亡率、MV时长、ICU停留时间、住院总时长等。 结果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PIS)、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血氧饱和度(SpO2)及氧合指数分别为(2.66±1.15)分、(14.36±7.75)分、(99.14±1.34)%、(355.91±110.32)mmHg,对照组分别为(4.55±1.96)分、(18.60±9.98)分、(98.22±2.41)%、(288.36±129.05)mmHg,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47.46%,出ICU后1个月死亡率为44.07%,对照组分别为70.69%和75.8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V时长为(9.19±5.49)d,总住院时长和ICU停留时间分别为(20.73±10.88)d、(14.93±8.31)d,对照组分别为(12.10±6.35)d、(27.29±19.5)d、(18.79±9.66)d,观察组上述指标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综合肺康复干预能预防MV患者VAP发生,同时还能缩短住院时长、ICU停留时间及MV时长,提高患者存活率及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及早期康复治疗,均观察30d,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4.98±3.3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6.78±8.64)分(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9.76±4.81)分(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并分析同种异体富血小板对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及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Galectin-3及IL-17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肉芽覆盖率、治疗后经皮氧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Galectin-3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能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愈合,改善患者血清Galectin-3及IL-17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渐进式阶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阶梯训练,观察组则辅以渐进式阶梯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L评分、10MWT及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41.03±3.02)分]、FMA-L评分[(29.10±1.32)分]、10MWT [(70.27±2.99)m/min ]及FAC评级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渐进式阶梯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步行速度,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辅以下肢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下肢训练时长均为每次30min,每周训练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2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及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步速[(59.34±12.20)cm/s]、步频[(89.39±13.80)次/分钟]、跨步长[(74.17±15.54)cm]提高,步宽[(18.69±3.16)cm]缩小;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9.72±10.06)%]、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1.07±0.11)、双支撑期百分比[(16.85±8.23)%]、髋关节最大活动度[(35.39±9.31)°]、膝关节最大活动度[(50.21±15.34)°]、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109.36±13.28)%]、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6.95±1.98)%]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与传统步行训练比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中辅以品管圈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过程中辅以品管圈管理。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者FMA评分[分别为(28.1±7.4)分和(24.6±5.3)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7.5±2.5)分和(44.1±3.9)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中辅以品管圈管理,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治疗模式值得康复临床医护人员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