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柳忠  梁天佳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2680-2685
背景 步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何尽早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尤为重要,而临床鲜见通过镜像疗法(MT)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相关报道。目的 观察MT联合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0)、减重组(n=40)和联合组(n=40)。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组患者在减重组基础上增加MT;每周训练6 d,共持续4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6 min步行测试(6MWT)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均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优于减重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和6MWT结果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MT联合BWSTT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 表法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电针脑三针和背俞穴治疗, 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olde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Holden FAC)、步行10 m所需的时间以及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评估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 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FMA 、MBI、Holden FAC分级、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10 m步行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FMA、MBI、Holden FAC分级、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10 m步行所需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能 力,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功能性活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2)和对照组(n=32);试验组采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和任务导向性功能性活动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两组训练时间都是40 min/次,2次/d,5 d/周,连续训练4周。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scale,FMA?L)、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前后的评估,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训练4周后,两组评估指标均显著高于训练前(P < 0.05),且试验组FMA?L、BBS、 FAC 和 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功能性活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影响。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实现行走,改善日常生活活动,促进患者自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辉  李岩  傅建明  劳方金  柏和风  林在龙 《浙江医学》2022,44(13):1430-1433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BWST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均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中20例患者采用FES方法进行康复训练(FES组),20例患者采用BWSTT方法进行康复训练(BWSTT组),另20例患者采用BWSTT联合FES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联合组)。3组患者均治疗6周,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10m最快步行速度(MWS)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BBS评分、10mMWS及F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FES组患者BBA评分、BWSTT组与同步组患者BBS评分、10mMWS及FAC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联合组BBS评分[(36.3±4.2)分]、10mMWS[(16.6±3.1)s]及FAC[(3.9±0.5)级]均明显优于FES组[(29.8±5.2)分、(27.5±5.4)s、(2.8±1.0)级]和BWSTT组[(33.4±2.9)分、(19.6±4.5)s、(3.4±0.7)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WSTT联合FES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可放大肢体节律性运动的幅度、速度及平衡性,效果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振  李东霞  孙秋莲 《安徽医学》2023,44(5):548-551
目的 比较脑卒中患者采取2种不同减重步行训练方式后下肢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分阶段减重步行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恒定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每周治疗和训练5次,每次30 min,连续3周。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级及生理消耗指数(PCI)。结果 上述数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3周观察组FMA-LE(4.52±1.64)分、BBS(13.56±3.90)分、FAC(1.96±0.54)级及PCI(0.16±0.12)beats/m均优于对照组的FMA-LE(2.64±0.86)分、BBS(9.08±3.21)分、FAC(1.40±0.58)级及PCI(0.10±0.08)beats/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阶段减重步行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FMA、BBS、BI评分、FAC评分,同时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12周后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12周后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对比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且能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急诊见习的教学效果,提出改进建议。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临床医学理论学习的四年级本科生207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学生(117名)利用暑假参加急诊见习教学活动,传统组学生(90名)未参加。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组和传统组学生发放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中文版)测量表测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回收实验组学生有效问卷105份,回收率89.7%;回收传统组学生有效问卷62份,回收率68.9%。实验组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评分值明显高于传统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45±9.354)和(75.87±9.926)分,(263.38±30.925)和(251.36±23.679)分,P〈0.05];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分值,实验组虽高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97±23.725)和(149.83±13.891)分,P〉0.05]。结论急诊见习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评价1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步行能力均有提高(均P<0.01),其中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模拟训练在护理本科生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2年10月~2013年4月自愿参加本研究的100名即将开始实习的2009级护理本科生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采用综合性情景模拟训练法进行40学时的强化训练,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的训练法进行40学时的强化训练,两组训练内容相同。强化训练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护理技能强化训练效果的评价。实习1个月后。调查临床带教老师对两组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技能强化训练效果明显,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参与意识、训练效果、训练满意度均提高(P〈0.01),技能操作能力增强(P〈0.05);其技能操作熟悉程度、团队合作、表达沟通、观察判断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评判性思维及健康教育能力均得到提高(P〈0.01)。结论综合模拟训练提高了强化训练的效果并增强了临床综合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习质量,值得在其他医学院校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骨盆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物理治疗,骨盆训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骨盆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分别进行评定,比较疗效。结果:骨盆训练组患者步行能力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骨盆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浅谈加强实习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习医师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要重视对实习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临床思维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实习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医学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建立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医学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并对我院2005年社会招收的29名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学员进行系统培训,总结培训效果,对今后培训提出进一步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7.
邹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4,(26):149-152
目的总结低年资护士在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有效的培训途径对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的提高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各科室5年以内的注册护士作为评估对象,共计120例,对我院低年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急及病情观察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统计归纳,并针对研究对象给予具体的干预培养方法。干预进行半年后,针对培训前后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应急配合不足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给予其相应的培训干预,可明显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及观察病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医学生就业力的高低,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及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思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就业力,对于提高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医学生就业力现状,对医学生就业力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佩戴矫形鞋下利用减重仪对脑瘫患儿进行步态训练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大龄(≥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配戴矫形鞋下进行减重训练,结合运动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摄像,评定粗大运动评分(GMFM)、Berg平衡评分,运动功能分级(GMFCS)等。结果摄像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步态改善明显,运动能力明显提高:GMFM、Berg平衡评分、GMFCS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也有所改善,但不如治疗组改善明显。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在运动综合康复治疗下结合佩戴矫形鞋进行减重训练能有效改善和提高脑瘫患儿步态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3+7
目的探讨语言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失语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干预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语言能力(BDAE)各项评分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BDAE各项评分均较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0,P0.05)。结论语言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