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1998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手术治疗11例,疗效随访4个月~5年6个月,平均2年零1个月,现将治疗及术后随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时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现影响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呼吸支持时间的重要因素。方法用SPSS11统计学软件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10年住院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病人资料。结果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77例手术死亡率的有意义的因素包括心功能、营养分级和血培养阳性,而术前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未发现相关。难以控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内科处理7d及超过7d再行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3和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应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IE的临床表现形式与治疗的关系。结果发热为常见及起始症状,贫血、脾大、心脏杂音及杂音改变,消瘦厌食、出汗、周围动脉栓塞。血培养阳性率61.54%,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61.54%。结论①心脏结构异常是IE的主要基础病因;②先天性心脏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病变者为发生IE的高危人群;③超声心动图对IE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uke诊断标准和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试行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85年至 2 0 0 1年收治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38例。结果 :1.按Duke诊断标准 :确定诊断 17例 ;疑似诊断 2 0例 ,排除诊断 1例。按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试行 ) :确定诊断 36例 ,疑似诊断 2例。 2 .6例行急诊手术 ,3例痊愈。结论 :1.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试行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的敏感性优于Duke诊断标准。2 .对于危重患者 ,急诊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心内膜炎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和各项辅助检查的进一步完备,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确诊率和治愈率大为提高。同时,其临床表现亦趋于不典型,致病菌的菌种和临床特点有了某些改变,容易造成误诊、漏诊。而早期确诊和治疗,尤其是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是控制疾病的关键。为此,我们总结了本院1994年初至1997年底明确诊断的30例IE患者,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2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比例(30.2%)有所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比例(34.9%)相对升高,无基础心脏病比例(16.7%)比以往报道明显增加.发热(占87.9%)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其次是贫血(61.9%)及脏器栓塞(21.9%).血培养阳性率为57.7%,其中主要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32.4%)和表皮葡萄球菌(15.5%).134例(62.3%)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17例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有8例死亡,占47.1%.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6%,死亡原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和致病菌发生较明显变化,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死亡率高,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疾患,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对1987~1998年收治的12例IE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12例病儿全部为男性,年龄3月~12岁(平均5.6±1.3岁),<1岁2例,1~2岁3例,3~6岁2例,7~12岁5例。基础疾病:除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外,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室间隔缺损6例,法乐四联症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房间隔缺损1例。其中3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病儿。 相似文献
8.
9.
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56例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经验。方法全组56例,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10-75岁,病史5d至8个月,平均1.3个月。临床表现均有程度不等的发热、心悸、气急等症状,其中急性心衰伴进行性加重不能控制者19例、脾肿大及皮肤出血18例、持续高热不退者15例、动脉栓塞者7例、传导阻滞者4例、血培养阳性者15例。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左房室瓣置换24例、双瓣膜置换19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右房室瓣成形3例、右房室瓣置换2例、Bentall手术1例,同期矫治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8例。急诊手术占34%(19/56)。结果早期死亡4例(7.2%),其中3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死亡2例。长期存活50例,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对IE应积极手术治疗,尤其需要在血流动力学及瓣膜条件恶化前手术;急性心衰伴进行性加重不能控制者外科治疗仍有较理想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临床上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公认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佳方法。目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指征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原为耐药细菌或特殊微生物;正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者;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内结构破坏者等。手术方式包括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关闭瘘道和异常空腔、纠正原发畸形和重建瓣膜功能。现就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九病区161例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30天内死亡、再次瓣膜手术、脑血管事件、多脏器衰竭及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做为术后严重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严重不良事件组、无严重不良事件组,分析两组之间指标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161例患者中,死亡4例,占2.5%;严重不良事件组22例,无严重不良事件组139例,两组在血白蛋白、肌酐、射血分数、住院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呼吸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ICU时间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心脏手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治疗手段,筛选合适患者并减少手术时间将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曹安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9,17(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细节及临床转归,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经验,总结各种具体治疗方案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准备行外科手术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84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16~76岁。A组61例,完成4周抗感染疗程,并完成手术。B组23例:未完成4周抗感染组(B1组:急诊或亚临床急诊手术组19例,未完成术前4周抗感染,完成手术者;B2组:术前死亡4例,未行手术者);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全组血培养阳性率为32.1%,A组血培养阳性率(26.2%)低于B1(42.1%)、B2(75%)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以链球菌属最常见(50%),B组细菌毒力较A组增加。(2)A组与B1组死亡率(3.28%,5.26%)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死亡率(3.28%,21.7%)有统计学差异。(3)A组与B1组在ICU治疗时间(53小时,79小时)、并发症发生率(4.9%,10.52%)有统计学意义。补充[]。结论 ①感染性心内膜炎确诊后,如伴有瓣膜功能受损、心功能受损、赘生物形成、感染无法控制、近期发生的肢体栓塞者应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死亡风险可控。②精准、高强度、全覆盖式抗感染治疗为感染性心内膜抗感染治疗的模式。③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指征把握应该更加灵活,果断,手术治疗应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基础病因、致病微牛物和临床特征,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7年10月-2007年9月确诊的120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IE患者中,108例(90.0%)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2例(10.0%)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29例(24.2%)无基础心脏病变,79例(73.1%)NVE患者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30例(38.0%),其次为特发性二尖瓣脱垂(23例,29.1%)和风湿性心脏病(11例,13.9%).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贫血(65例,54.2%)和栓塞(58例,48.3%).有83例(69.2%)细菌培养阳性,其中43例(51.8%)致病菌为链球菌.结论 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前3位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二尖瓣脱垂和风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应想到心内膜炎?鬃
的町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2年5月我院确诊的75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心脏基础疾病情况、病原菌、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75例IE中65例患有各种心脏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占首位(41.5%),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24.6%),老年退行性瓣膜病(13.8%);血培养阳性率为46.7%,病原菌以链球菌(48.6%)和葡萄球菌(28.6%)多见;超声心动图检查阳性率高(96%);35.4%患者在抗感染治疗后接受心外科手术治疗,痊愈62例(82.7%,62/75),死亡13例(17.3%)。结论:正确应用超声心动图和血培养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依据,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九病区近10年来(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基本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手术情况),以改良Duke标准为诊断依据。结果:161例患者中,术前有反复发热病史126例,占78.3%;术前行血培养149例,阳性率20.1%;术前超声发现瓣膜赘生物130例,阳性率80.7%。依照改良Duke标准,术前确诊8例,疑似诊断106例,另有47例患者为手术中证实。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诊断手段,重复多次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阳性率;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认识、充分详实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数据将有助于临床诊断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3月至2012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6例HD合并I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6例患者均符合IE改良的Duke诊断标准。结果入选患者6例,男1例,女5例,年龄52.8(42~68)岁;血液透析血管通路:5例自体动静脉内瘘、1例临时颈内静脉透析导管。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热5例,心力衰竭恶化3例,脑栓塞3例。血培养阳性3例:2例粪肠球菌,1例光滑球拟酵母菌。超声心动图发现瓣膜赘生物5例,瓣膜穿孔1例,其中累及二尖瓣4例。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后1周内死亡,1例出院后4个月猝死,1例出院后17个月猝死,1例出院后4年至今仍存活。结论 IE合并HD患者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尚属少见,患者易出现心力衰竭及栓塞等并发症,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特点,分析术后近、中期效果。方法1995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5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外科治疗经验。通过对门诊及电话随访资料的分析,总结手术后近、中期效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7.7%),术后随访6个月至12年,出院患者死亡5例,生存患者中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9例。结论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内、外科综合治疗,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近10年收治的97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计量数值如患者发病年龄等以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病例阳性数以百分比表示,对比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97例IE患者平均年龄(49±17)岁,有基础心脏病73例,占75.3%;前三位是风湿性心脏病27例(27.8%)、先天性心脏病23例(23.7%)、特发性二尖瓣脱垂18例(18.6%).临床表现为发热96例(99.0%)、心脏杂音93例(95.9%)、贫血82例(84.5%).血液细菌培养阳性66例(68.0%),其中草绿色链球菌28株(42.4%),仍为主要致病菌,且全部发生于自然瓣膜心内膜炎患者中;葡萄球菌18株(27.3%),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15.2%),有3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12.1%),有2株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耐药性强的病原菌各1株.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79例,占81.4%,其中右心赘生物9例,病原主要为葡萄球菌.结论 IE患者临床表现、易感因素、致病菌发生了变化,多次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