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骨质疏松性骨折实验模型.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OPFM)与一般骨折模型组(CFM),每组15只.OPFM组行腰背部双侧切口手术入路摘除双侧卵巢,CFM组同样采用双侧腰背部切口手术入路,仅摘除卵巢周围少许脂肪;术后3个月,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证实OPFM组达到骨质...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数越多.>50岁人群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患病率为26.6%.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属于骨脆性骨折增加导致的骨折,也称脆性骨折.所谓脆性骨折是指在无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所谓轻微外伤一般是指在人体站立高度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股骨骨折老年病人50例,经积极治疗并通过进行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至今仍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有人认为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就像一个人年纪大了会长白头发一样不可避免,不值得对其进行研究.其实,骨质疏松症是人类最普遍的骨骼疾病,常伴疼痛,可导致患者残废,还可陡然增加死亡的危险,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在慢性疾病中上升至第7位.  相似文献   

4.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增多,对个人以及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为髋部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据统计,在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的人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6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  相似文献   

5.
陈沛卓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674-167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门诊治疗组132例采用中医骨伤治疗法治疗;住院治疗组153例在中医骨伤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西药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门诊治疗组痊愈率91.66%,住院治疗组痊愈率97.3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较单纯使用中医治疗好。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Pomme在1885年最先提出,至今为止,公认本病的最大危害是易骨折,以及由骨折所致的各种并发症.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患病率达20.2%,我国>60岁的发病率9.6%;女性>50岁(脊椎)发病率达15%.常见骨折部位为椎体(48.8%)、髋部(20%)、腕部(18.8%),其他部位为肱骨近端、肋骨、踝部等(12.4%).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数量巨大,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各方面重视.  相似文献   

7.
去势雌性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复制及相关指标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切除14月龄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复有质疏松症动物模型,观察去势对大鼠长骨骨密度、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结果发现,去势13周后的大鼠,鼠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色经后骨质疏松症特征符,说明模型复制成功。  相似文献   

8.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配合综合治疗,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在骨质疏松恢复程度、Zuckerman功能测评量表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配合综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葛根汤对去势雌性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葛根汤治疗绝经后妇女脑供血不足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摘除双侧卵巢(OVX)复合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复制去势雌性小鼠脑缺血模型,实验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汤低、中、高剂量组(i.g.3.5 g/kg,7 g/kg,14 g/kg)和阳性对照组(苯甲酸雌二醇,i.p.10 mg/kg),通过Longa的5分制法评分标准和TTC染色法分别进行神经学评分和计算脑梗死面积,同时测定脑含水量。结果葛根汤不同剂量均能够有效改善模型组小鼠的行为学障碍,降低神经学评分,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葛根汤中、高剂量组小鼠脑梗死面积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葛根汤对脑含水量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葛根汤对去势雌性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为其治疗绝经后妇女脑供血不足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由于症状相对轻微,病程发展缓慢,骨质疏松常被人们所忽视,直至发生骨折或自发性骨折。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日益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髋部、桡骨远端、脊椎骨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经典Vannucci法进行改进,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新生小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方法 将新生11 d的KM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20)和缺血缺氧组(HIBD组,n=160),对HIBD组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分别按照C1-C8条件缺氧建模。建模后通过比较各条件下小鼠死亡率、建模成功率和TTC染色脑梗死体积,选取最稳定的建模条件。建模后利用体重生长曲线分析小鼠生长发育情况;Longa、Grip test、悬吊试验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8% O2、35℃条件下缺氧45 min,死亡率低(8.3%)且成模率高(47.92%);HIBD组较N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并出现严重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结扎侧出现脑梗死区,约占全脑体积(17.76±0.70)%;结扎侧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结论 本实验采用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在8% O2、35℃条件下缺氧45 min复制HIBD动物模型,简便且稳定性好,是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方式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郝永强  戴尅戎 《上海医学》1999,(3):137-139,I000
动态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与特征,进一步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方式。方法选择80只8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方法为建立骨质疏松骨折与一般骨折的实验模型各40只,于手术后5天、1、2、4、6、8、12、16周截取骨痂组织作光镜与光镜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与评价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多节段OVCF患者68例,其中17例(共49椎体)为保守组,行绝对卧床保守治疗,51例(共121椎体)为手术组,接受PKP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行同样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两组患者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Barthel指数、Cobb角测量、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临床效果差异,评估PKP的治疗效果.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月),手术组术后24 h内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或消失.X线片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组在Barthel指数、Cobb角测量、VAS评分及ODI指数的效果评分中,术前与术后3 d、入院后3个月、入院后12个月相比,效果差异较大(P<0.05);手术组与保守组1年后相比,Cobb角测量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而Barthel指数、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性较小(P>0.05).结论 PKP是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近交系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模型。方法 采用自体移植法将小鼠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术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并设假手术组和雌激素+缩宫素组,术后1~12 d采用不同方案诱发小鼠扭体反应,记录扭体潜伏期及扭体次数,并取异位灶行HE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筛选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结果 除假手术组、雌激素+缩宫素组外,各组小鼠移植物均生长良好,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证实内异症造模成功,与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移植物体积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100%,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80%,手术+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50%,其余组未出现扭体反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手术+缩宫素组、雌激素+缩宫素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P<0.05),扭体次数明显增多(P<0.01,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为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内异症痛经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田金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36-13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空军总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护理干预患者29例为观察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征、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1.3±5.6)min]、术中出血量[(7.4±2.0)mL]、下床活动时间[(1.5±0.4)d]、住院时间[(5.8±1.6)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5.1±6.4)min、(8.9±2.3)mL、(1.8±0.6)d、(7.1±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100.0%(29/29)]明显好于对照组[85.7%(2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4%(1/29)]低于对照组[14.3%(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创伤,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李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4):513-515,518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的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照组行传统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影像学变化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线高度及伤椎后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以上影像学指标均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VP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有效手段,能更好改善症状,恢复椎体形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原位肺移植模型,为肺移植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C57BL/6小鼠作为供、受体,行同基因小鼠原位左肺移植,使用Cuff套管法进行气管及血管吻合。术后7天、14天、21天、28天取移植肺及原肺,行HE染色,评价肺移植后效果。结果:学习曲线后, 共30例小鼠移植,手术成功率89%, 小鼠成活率100%。供体手术时间:35.2?.81min,受体手术时间:24.6?.42min,冷缺血时间是:46.6?.92min,热缺血时间是:17.2?.08min。同基因移植物大体及病理无明显改变,病理显示与原肺无差别。结论:本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建立小鼠肺移植模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符合原位肺移植临床生理,是研究肺移植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运动疗法预防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实效性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 选择本医院自2011年5月-2012年6月接诊的PMO患者66例,根据研究要求并按照个人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考察经运动干预后患者的骨密度变化,腰椎骨痛感和预后骨折发生概率.并利用SPSS19.0软件对2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运动组在治疗后12个月的骨密度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也有上升,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P的干预治疗患者的骨痛改善指数明显降低,然而对照组的骨痛指数则出现增加.经t检验,运动组干预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经运动干预的对照组中骨折发生概率达30%,而经运动疗法干预治疗的骨折发生概率只有8.4%,其骨折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疗法对PMO患者的骨密度有很好的提升,并能改善患者的腰椎骨痛感以及减少骨折的发生概率.因此,运动疗法能够改善PMO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小鼠改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低死亡率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小鼠模型并缩短诱导时间。方法将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地塞米松实验组、氢化可的松实验组和对照组。地塞米松实验组采用每隔2d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次的方法诱导PCP;氢化可的松实验组每周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次;对照组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结果地塞米松实验组至用药第16次(48d)后未见一只小鼠死亡,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包囊总检出率为86.67%(26/30),与氢化可的松实验组PC包囊总检出率63.33%(19/3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实验组给药14次(42d)后PC包囊检出率与氢化可的松实验组给药56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隔2d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次可建立低死亡率小鼠PCP模型且缩短诱导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分类的数字化仿真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对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行髋部64排螺旋CT扫描,所得数据应用Mimics 10.01软件处理,重建出股骨近端模型,依照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分类的标准模拟出各型骨折,对模型进行截图保存,并输出影片模式.5名骨科医师和10名医学生对数字骨折模型给予初步评价.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分类数字化仿真模型直观、立体、逼真,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从任意的方位和角度观察和截图,相对应的影片可以3600旋转观看骨折情况.4名骨科医师和1O名医学生认为三维数字骨折模型更加直观、容易理解.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分类的数字化模型具有直观、立体、逼真、动态等特点,有利于临床工作及医学教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digitized Evans-Jensen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The hip of a healthy male volunteer was examined with 64-slice spiral CT, and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using Mimics 10.01 software to reconstruct the proximal femur model. According to Evans-Jensen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each type of fracture model was simulated. Five orthopedic surgeons and 10 medical students undertook the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digital fracture model. Results The digital fracture model is intuitive, three-dimensional, and realistic with good visual effect. The fracture could be observed and charted from optional direction and angle. The corresponding animation allowed 360° rotation. Evaluation by the 4 orthopedic surgeons and 10 medical students confirmed that the digital fracture model was intuitiv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Conclusion The digital model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s intuitive, three-dimensional, realistic and dynamic, and may help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medical teac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