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分别为44.00%和64.00%,有明显差异(P<0.05),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相比,略升高(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感染阳性率较低,且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程度较轻,可能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同时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与冠心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冠心病人88例为研究组,同期入院的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56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胆固醇、甘油三酯检查,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及胆固醇、甘油三酯的结果。结果:冠心病人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比非冠心病人组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更明显异常。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可影响脂质代谢异常。推断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陈圣林 《当代医学》2013,(23):18-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组)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食管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3例,占43.3%;胃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9例,占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症程度较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雪峰  季霞 《浙江医学》2018,40(24):2664-2666
目的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慢性胃炎患者的NOD1基因型,分析NOD1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慢性胃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77例,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36例)、Hp阴性组(41例)。于患者行胃镜检查时留取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无伴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同时抽取外周血3ml,采用PCR法进行NOD1基因扩增并测序。观察NOD1基因扩增产物及基因型检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NOD1基因型分布情况及两组中不同NOD1基因型患者胃黏膜肠化生情况。结果NOD1基因包括GG、GA、AA3种基因型,共检出GG型33例,GA型37例,AA型7例。两组患者NOD1基因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p阴性组比较,Hp阳性组患者NOD1基因GG型比例降低,GA型比例升高,AA型差异不大。Hp阳性组、Hp阴性组中不同NOD1基因型患者胃黏膜肠化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OD1基因多态性影响人体对Hp的易感性,但与Hp感染相关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肠化生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食欲不振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排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和13C-辛酸呼气试验法对69例老年食欲不振患者,进行HP检测和胃排空检测。结果 69例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1例,阴性38例,阳性感染率为44.9%。HP阳性组和阴性组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244.5min±35.6min和232.4min±36.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不是导致老年食欲不振的主要因素,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排空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0及其受体CXCR3在成年人结节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1月就诊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病研究所胃镜室的患者,根据内镜下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Hp)呼气试验筛选结节性胃炎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共64例,将患者分为结节性胃炎组(NG组)33例、Hp阳性的慢性非萎缩胃炎组14例、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胃炎组17例,其中结节性胃炎组均有Hp感染,收集胃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各组患者胃黏膜CXCL10、CXCR3蛋白阳性染色、蛋白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胃黏膜中,NG组、Hp阳性慢性非萎缩胃炎组、Hp阴性慢性非萎缩胃炎组间CXCL10、CXCR3蛋白均有阳性表达,各组间弱阳性表达较多,其中Hp阳性慢性非萎缩胃炎组胃黏膜内CXCL10、CXCR3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7.5%(7/8)、75.0%(6/8),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NG组和Hp阴性慢性非萎缩胃炎组相比,Hp阳性慢性非萎缩胃炎组CXCL...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小儿慢性腹痛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小儿慢性腹痛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2011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门诊确诊慢性腹痛患儿102例,采静脉血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结果为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结果:102例慢性腹痛患儿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共48例,阳性率47.06%。其中3~5岁12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例,阳性率25.00%;6~9岁39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共18例,阳性率46.15%;10~14岁51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27例,阳性率52.94%。结论:慢性腹痛患儿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且随年龄段增加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幽门螺旋杆菌与小儿慢性腹痛有密切关系。对慢性腹痛患儿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于及早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进行及时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承德地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就诊于承德市中心医院,尿素酶试验阳性的1036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消化不良、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取胃黏膜标本进行幽门螺旋杆菌培养.结果:1036例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448例,阳性率为43.2%.承德地区不同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旋杆菌培养阳性率依次为:消化不良100%、十二指肠溃疡69.3%、复合溃疡68.3%、胃溃疡49.4%、胃癌29.3%、慢性胃炎19.8%.结论:承德地区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及处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于降低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传染知识掌握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182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将其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91例.其中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后的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和治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尿素酶试验阴性72(79.12%)例、尿素酶试验阳性19(20.88%)例、细菌培养阴性84(93.31%)例、细菌培养阳性7(7.69%)例、血清学检查阴性87(95.60%)例、血清学检查阳性4(4.40%)例以及临床总治愈率92.21%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传染知识掌握中临床上获得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06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区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进行回顾,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趋势及在年龄、性别及与之感染相关的食管病变、糜烂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疾病分布情况等方面有无规律性。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在本院进行胃镜普查者106例,试验结果阳性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将感染者在年龄、性别进行分析,并将幽门螺旋杆菌阴性及阳性者分为两组。结果 106例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33.96%,较本地区早前报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男女比例1:1.2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50-59岁年龄组最高,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糜烂性胃炎高于阴性组人群,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与阴性者糜烂性胃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对幽门螺旋杆菌规范化杀菌治疗,对于降低本地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109例,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检测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作以分析。结果:该组109例病人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为66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0.5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但并非所有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因此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可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孙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1155-1157
目的 探讨胃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24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126例(Hp阳性组),Hp阴性慢性胃炎患者122例(Hp阴性组).通过组织学方法评定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改良Giemsa染色法对受检者做Hp感染诊断,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IL-1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iNOS表达.结果 248例慢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率为50.8%,Hp阴性率为49.2%;Hp阳性与阴性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阳性组胃黏膜中TNF-α、IL-1β水平及iNOS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2±0.21)ng/mg、(0.38±0.09)ng/mg和(68.74±5.78)%,Hp阴性组分别为(0.56±0.14)ng/mg、(0.11±0.02)ng/mg和(22.33±3.66)%,两组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及iNOS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TNF-α、IL-1β及iNOS均与胃黏膜炎症程度、Hp感染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Hp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呈现一种炎症改变,这可能与细胞因子TNF-α、IL-1β、iNOS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活检后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对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率70%,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率23.8%。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47例,HP阳性率10.6%,十二指肠溃疡113例,HP阳性率94.7%;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68例,HP阳性率17.6%,十二指肠溃疡16例,HP阳性率5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究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928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病患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确定患者上消化道健康状态以及Hp(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观察Hp阳性和阴性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随访1年后选出180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并根除H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法莫替丁)和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各90例,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928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785例为Hp阳性,其中18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23.05%;143例为Hp阴性,其中1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8.39%。对比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P0.05)。治疗组3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3.33%,对照组中10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11.11%。治疗组较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有着直接的关系,Hp阳性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可根据患者病情替换使用法莫替丁可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胃黏膜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表达的变化,探讨TLR4表达水平的改变同炎症是否相关.方法 收集消化性溃疡Hp阳性20例,慢性胃炎Hp阳性20例,Hp阴性健康对照20例患者的胃黏膜标本,应用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胃黏膜TLR4的表达,显微镜下观察胃窦部炎症的分级.结果 Hp阳性组TLR.4表达增高,与Hp阴性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消化性溃疡Hp阳性组与慢性胃炎Hp阳性组TLR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TLR.4表达的水平与炎症的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Hp感染后TLR4表达上调,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TLR4可能是Hp感染后同胃黏膜相互作用的主要受体,在Hp相关性胃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承德地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感染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年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消化不良、胃癌(残胃癌)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行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者1036例。将其胃黏膜标本行Hp培养,获得临床分离株448株。结果承德地区Hp培养阳性率42.3%。各类疾病培养阳性率依次为:消化不良100%、十二指肠溃疡69.2%、复合溃疡68.3%、胃溃疡49.3%、胃癌29.2%(残胃癌38.0%)、慢性胃炎19.8%。结论幽门螺旋杆菌可导致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承德地区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培养阳性率高,故其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月临床上确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319例作为观察对象,总结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男女间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6.86% vs 40.00%,P>0.05).各年龄段患者Hp感染阳性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42%、67.69%和28.57%,三组间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以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最高(67.69%),胃癌患者Hp感染率最低(25.00%).结论: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应结合Hp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与Hp细胞毒相关蛋白A(CagA)、环氧合酶2(Cox-2)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Hp检测、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AG患者70例,Hp阳性并经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各30例,Hp阴性患者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CagA、Cox-2的表达水平,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组间CagA阳性率、Cox-2表达水平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差异。结果 CAG合并Hp感染的脾胃湿热证组CagA阳性率、血清Cox-2表达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且均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黏膜病变程度与脾胃虚寒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证具有较轻的趋势。结论 CagA及Cox-2可能参与CAG合并Hp感染患者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脾胃湿热证在CAG合并Hp感染早期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脾胃湿热证在CAG进展中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98例各类慢性胃疾病分别为慢性胃炎组118例(组1)、肠化及异型增生组46例(组2)和胃癌组34例(组3),分别用13C呼气实验及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S-P免疫组化检测GST-π,比较各组及组内HP阳性和阴性胃黏膜组织GST-π的表达。结果:3组GST-π阳性率分别为57.63%、73.91%和82.35%,组3较组1、组2显著升高(P〈0.05)。HP阳性与HP阴性GST-π的阳性率分别是组1为44.93%与75.51%(P〈0.01)、组2为55%与88.46%(P〈0.05)和组3为78.95%与86.67%(P〉0.05)。结论: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GST-π表达,削弱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胃内致癌物的形成及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喜成  窦逾常 《吉林医学》2009,30(23):2970-297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85例胰腺癌患者为病例组,90例非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anti-Hp-IgG和anti-HpCagA-Ab,统计分析Hp感染的相对危险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anti-Hp-IgG阳性率分别为71.8%和57.8%(P〈0.05);anti-HpCagA-Ab阳性率分别为54.2%和41.1%(P〈0.05);与血清阴性相比较,血清anti-Hp-Ig和anti-HpCagA-Ab阳性的OR及95%CI分别为1.85(1.03~3.31)和2.03(1.11~3.74),调整后更明显地增加了胰腺发生的危险;不同部位胰腺癌血清anti-Hp-IgG和anti-HpCagA-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