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OT Vhs)的鉴别价值.方法:分析272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与72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 VAs患者进行比较,观察V1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v2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胸导联移行指数≥0,V2导联移行此<0.6及胸导联移行≥V35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诊断RVOT V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上述5种标准的敏感性分别为93.38%、91.18%、93.75%、71.69%、77.94%,特异性分别为87.50%、88.89%、91.67%、88.89%、93.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58%、96.88%、97.70%、96.06%、97.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72.72%、79.52%、45.39%、52.76%.②5种诊断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 (SE1:0.024,95% CI:0.857 - 0.952)、0.900(SE2:0.024,95% CI:0.854- 0.947)、0.927(SE3:0.021,95% CI:0.887 - 0.968)、0.803(SE4:0.027,95% CI:0.749-0.857)、0.855(SE5:0.023,95% CI:0.809-0.901).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比值<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分别与V2导联移行比<0.6比较,以及胸前导联移行指数≥0与胸导联移行≥V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95、2.685、3.625、2.311,均P<0.05).其余各个标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VOT VAs的鉴别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鉴别RVOTVAs诊断具有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的体表心电图指标在鉴别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组98例消融成功、靶点明确的OTVA患者,其中7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另24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LVOT),术前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计算胸导联移行区指数(TZI)、V2移行比率以及V2S/V3R指数,比较3种不同的心电图指标预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准确性。结果:V2S/V3R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敏感性及特异性(85.9%、94.3%)均优于V2移行比率(70.3%、90.1%)及胸导联移行指数TZI(62.5%、89.5%)。在心脏转位的亚组中,胸导联移行指数TZI预测价值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0%、93%、91%。在V3导联R/S移行的亚组中,V2移行比率预测价值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5%、66%、67%。结论:不同的心电图鉴别指标可相互补充以提高术前判断OTVA起源部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主要起源于右心室的流出道(RVOT).其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即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枝传导阻滞型(LBBB型)伴有电轴右偏.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多发生在V4或其后,对其进行射频消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尽管射频消融RVOT的VT和PVC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对一些呈不典型LBBB型的VT和PVC经传统的RVOT途径消融并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09-111
目的探讨肺动脉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起源于肺动脉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下的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体表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Ⅱ、Ⅲ、avF导联R波、avL/avR Q波振幅比值、V2导联R/S的比值和胸导联移行区。结果观察组体表心电图中Ⅱ导联R波振幅、Ⅲ导联R波振幅、avF导联R波振幅、avL与avR的Q波振幅的比值、V2导联R/S波振幅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导联移行区中V2、V3、V5及V6病例比例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导联移行区中V4病例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体表心电图用于肺动脉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能实现肺动脉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定位,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表12导联心电图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在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且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PVCs/VT患者29例纳入本研究。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PVCs/VT时的QRS波群特征以初步判断其来源;在常规X线透视和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或CartoXP或Carto3指导下完成标测与消融术。结果V1呈qrS型22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7例;V2呈qrS型3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1例,rS或RS型25例;经右心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17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12例[其中左冠窦(LCC)3例、右冠窦(RCC)1例,左右冠窦交界处(L-RCC)7例,左冠窦下(ILCC)1例];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判断LVOT起源,Ⅰ呈r或m型判断L-RCC及RCC起源,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4.1%、91.7%、94.1%与87.5%与50.0%、77.8%、75.0%。结论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PVCs/VT并非均起源于L-RCC,亦可能起源于RVOT、RCC、LCC及ILCC,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预测LVOT起源,再结合Ⅰ的QRS形态来预测其主动脉窦的具体起源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和三尖瓣环部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确诊为VT/PVC患者6例,均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位置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6例VT/PVC均消融成功,3例起源于主动脉窦,其中2例右冠窦,1例左冠窦;另3例起源于右心室三尖瓣环部,其中2例游离壁,1例偏间隔部.主动脉窦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且额面电轴下偏,Ⅱ、Ⅲ、aVF导联呈高耸直立的R波,胸前导联一般在V3导联之前移行,V4 ~ V6导联呈高振幅R波,V5、V6导联一般无s波.三尖瓣环部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aVL、V5、V6导联呈高R波,Ⅱ、Ⅲ、aVF导联QRS波的极性可正可负,但三者极少同时正向,胸前导联一般在v3 ~ V5导联发生移行.其中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VT/PVC与间隔侧起源的相比,具有QRS波限较长、肢体导联QRS波可有切迹和胸前导联移行较晚的特点.结论 与经典部位的VT/PVC相比,两种非经典部位起源的VT/PVC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电图表现.射频导管消融能够对其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嘉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浙江医学》2010,32(11):1594-1596,1600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标测方法及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起源于MSPA的PVCs/VT患者12例(MSPA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前间隔起源的PVCs/VT患者59例(RVOT组),均采用单导管常规标测技术进行标测、消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随访MSPA组患者的疗效。结果MSPA组患者体表心电图具有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以及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多位于V2~V3)的特点,其有效靶点高电压(8V)可起搏心室,并与自发PVCs/VT的QRS波形12导联完全相同,有效靶点心室电位较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91±3.69)ms,10例可记录到远场A、V波,6例可记录到融合或分离的尖峰或碎裂电位。所有消融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MSPA的PVCs/VT并非罕见.单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比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60例 RVOT频发室性早搏病人, 就其临床表现、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平均随访36±24个月。结果:①男20例,女40例,男∶女=1∶2,平均年龄[36±12( 18~56) ]岁 ②心电图特征:Ⅱ、Ⅲ、aVF 导联QRS波呈单向R波, aVL导联和aVR导联呈QS型,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 额面电轴向下.间隔部43例Ⅰ导联主波向下或呈qr、qrs、qs等低振幅多相形态, 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慢,V4~V5才呈现R/S>1;游离壁17例Ⅰ导联呈R形态主波向上(振幅多≥0.5mV), 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快,V3或更早就R/S>1③ 均为起搏标测消融,即时治疗成功率100%,即时消融后早搏消失,无并发症。常规导管组(n=40例)8例复发(2–30天),4例再次消融未见复发。另4例因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不同意再次手术.冷盐水灌注组(n=20例)1例复发,但早搏明显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再消融。结论 ①RVOT频发室性早搏主要见于青壮年,多见于女性。②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根治RVOT频发室性早搏,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彻底,复发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探讨RVOT室性早搏有效准确的心电图定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的RVOT室性早搏62例,依据成功消融靶点X线定位结果,分析其与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在RVOT早搏中,游离壁与间隔部起源相比Ⅱ,Ⅲ,AVF导联R波宽伴有切迹(P〈0.05)。Ⅰ导联呈QS或rsr’提示室早源自RVOT前部,呈R或rR则起源于后部,(P〈0.05)。Ⅱ,Ⅲ,AVF导联R波越高(P〈0.05),胸前导联R/S移行越早(P〈0.05)提示早搏距离肺动脉瓣越近。【结论】在RVOT起源的室早中Ⅱ,Ⅲ,AVF导联R波宽度判断早搏源于间隔或游离壁,Ⅰ导联QRS波形态判断早搏源于RVOT前部或后部,Ⅱ,Ⅲ,AVF导联R波高度结合胸前导联R/S移行判断早搏接近肺动脉瓣或三尖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定位室性早搏起源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R/S转换在V3导联的左右定位报道较少,文中报道V3转换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arrhythmia,VA)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连续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及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LVOT)或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RVO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患者75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8例、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67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结果 75例V3转换患者中,22例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均起源于RVOT,VA时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分别为100%、32.35%、100%、13.21%。结论 V3转换的流出道VT/PVCs,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时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性与阳性预告值均高。  相似文献   

11.
Surgical repair of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and ventricular aneurys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 R Daicoff  M L Rhodes 《JAMA》1968,203(7):457-460
  相似文献   

12.
颜钧  苏丕雄  刘岩  刘永春  张希涛  顾松 《北京医学》2005,27(11):644-645
目的探讨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心肌梗死后形成左室室壁瘤的患者进行室壁瘤切除及左室重建术,并同期进行冠脉搭桥术,其中2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左室重建术后,射血分数(EF)由术前的29.3%±6.2%增加到40.4%±5.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59.6±1.8)cm减小至(50.4±1.6)cm(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由(168±12)ml减少至(102±11)ml(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住院30d内死亡.随访1~30个月,1例死亡.结论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对于恢复左室几何形状,改善心功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树岩  李淑梅  艾永顺  王杰 《吉林医学》2005,26(12):1306-1307
目的:报道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对2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9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其中间隔部为13例,游离壁6例;4例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例为左冠状动脉窦口内,2例为流出道主动脉瓣下。21例患者消融一次成功,平均放电(4.6±3.3)次。2例患者为二次消融成功。24h动态心电记录术前、术后室早总数为(20846±3288)次/24h和(102±62)次/24h(n=16,P<0.00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2±4.5)个月。结论: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脑室出血(ⅣH)是指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约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1],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对69例ⅣH患者采取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注入等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士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反复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阿斯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安置植入型ICD患者监测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及心功能。结果:经8个月疗效观察,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正常。院内外共转律、除颤5次,其中1 次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次为心室颤动,2 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另1次为心房颤动心室快速反应伴室内传导阻滞。8个月后患者心脏功能及除颤前后心肌酶谱无明显改变。结论:ICD对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转复的疗效是肯定的,能杜绝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所致的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7.
陈燕  刘烈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梁远红 《广东医学》2012,33(14):2072-2073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18.
QRS波群电交替系起源于同一起搏点的QRS波群整个波形 ,或部分波 ,或段出现振幅 ,或形态呈交替性改变 ;常见于窦性心律之中 ,极少见于室性异位搏动 ,室性早搏伴电交替国内仅报道过 1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 0 0 0 ,4 (4) :30 3)。现报告 1例室性早搏二联律伴早搏电交替如下。患者刘氏 ,女 ,6 4岁 ,因冠心病、胸闷不适 4年而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 :心率每分钟 80次 ,早搏每分钟 6次 ,血压16 0 80mmHg(1kPa =7.5mmHg)。临床诊断 :高血压 ;早搏。心电图长Ⅱ导联示 3种不同形态的QRS波群 :一种正常QRS波群 ,属于窦性冲动下传心室  相似文献   

19.
To the editor:A-51-year old male with no relevant medical history was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due to palpitation lasting for a few months.Duration of tachycardia was 1-2 minutes and resulting with presyncope.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s were normal,blood pressure measured as 115/60 mmHg (1mmHg=0.133 kPa) and the heart rate was 85 beats per minut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7例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7例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进行根治手术,术中、术后测量其右心室-肺动脉压差。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3%。死亡原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例。痊愈患者分别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室间隔残余分流,右室-肺动脉压差小于20mmHg。结论:行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手术患儿年龄应适当减小,虽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已不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在该类手术中仍应引起重视。术中处理重点应为正确处理室间隔缺损和右室肥厚肌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