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66例,记录患者开始透析治疗时的一般资料及死亡前1年的透析相关指标和实验室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6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原发疾病中,糖尿病肾病28例(42.4%),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31.8%),高血压肾病7例(10.6%),其他10例(15.2%);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38例(57.57%),感染18例(27.3%),癌症7例(10.6%),其他3例(4.5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透始年龄、透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透前合并恶性肿瘤、透前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磷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透始高龄(HR=1.042,95%CI:1.008~1.076,P=0.014)、透前合并恶性肿瘤(HR=2.709,95%CI:1.243~5.903,P=0.012)、高血磷(HR=2.598,95%CI:1.488~4.536,P=0.001)、血红蛋白降低(HR=0.982,95%CI:0.967~0.998,P=0.031)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HR=1.429,95%CI:1.099~1.857,P=0.008)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透始高龄、透前合并恶性肿瘤、高血磷、血红蛋白降低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慧林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0):130-132,141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维持性血液透析48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老年、非老年组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以感染最高,其次为心功能衰竭.年龄、透析不充分和糖尿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过多、低白蛋白血症等是死亡危险因素,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过多以及低白蛋白血症分别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防治原发病,改善营养状况,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充分的血液透析,控制干体重和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邓洪 《医学综述》2013,19(18):3441-3443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影响因素自编问卷调查表,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长沙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收治的25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以及同期住院治疗的50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非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高容量负荷、高血压及贫血是其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透析充分是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容量负荷和贫血是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透析充分是保护因素.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死亡原因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死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苗荟  梁荣 《河北医学》2013,(11):1652-1654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统计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SF-36)、肾病透析相关生存质量(KDTA)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SF-36分数为48.54±13.77;KDTA分数为55.03±8.87。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性指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正相关性;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负相关性。结论:有效纠正患者贫血、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避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中心静脉导管(CVC)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初次行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的96例患者,从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获取患者CVC自建立之初至4年末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患者CVC的生存曲线,并用COX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CVC的生存因素。结果:CVC1年生存率95.8%,2年生存率86.46%,3年生存率71.86%,4年生存率53.13 %;导管感染组、糖尿病组CVC生存率低,尿激酶间断封管是CVC生存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HR:2.263;95%CI: 1.210-4.230)、导管感染(HR:2.040;95%CI: 1.056-3.942)、低白蛋白(HR:0.878;95%CI: 0.795-0.969)是CVC生存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导管相关感染(CRI)、低白蛋白是降低CVC使用寿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梁凌  李似姣 《大家健康》2013,(16):81-8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提供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血透室行HD治疗的MHD患者,其中死亡32例,选取同期患者65例患者为对照组。死亡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钠、感染进行比较。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首位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依次为感染、恶液质、自杀。高龄、贫血、高血压、感染是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改善和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高血压、感染,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达到临床预防目的。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改善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以期为同类患者的治疗提供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2月~200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年龄、透析时间、动脉血压、血浆蛋白、血红蛋白、透析指数、左心室重量的关系,并与同期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生存患者比较。结果:最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心力衰竭、肺感染、脑出血,另外高血压、营养不良和严重贫血也是一定原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要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处理高危因素,改善主要器官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实验组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7例,对照组为同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无上消化道出血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红蛋白( Hb)、血钙( Ca2+)、血浆白蛋白( ALB)、凝血酶原时间(PT)、肾功能(Cr、BUN)、甲状旁腺激素(IPTH)、幽门螺杆菌(Hp)、每周透析时间等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PLT)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肾功能减弱、低钙、低蛋白、凝血功能差、HP 感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透析不充分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透析时间>3个月死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组)57例临床资料,及死亡前1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并与同期生存患者(生存组)72例进行比较。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死亡组同时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情况较生存组显著增多(P<0.05),死亡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血磷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及感染,同时合并心血管、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炎症、钙磷代谢紊乱可能为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采取一体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时间>3个月)290例,其中,死亡患者140例,与同期非死亡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相比较。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因、死亡原因、年龄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占同期MHD治疗总数的48.3%,死亡原因心血管病居首位(占40.5%),脑血管病占35.5%,感染占8.21%,多脏器衰竭占6.43%,肿瘤占3.57%,其他原因死亡占5.71%。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年龄较大,60岁以上组病死率高达50%以上。结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感染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与高龄、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良、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和严重贫血相关。充分透析、严格控制血压和透析期间体重增长、减轻心脏负荷、改善贫血、充分合理选择个体化透析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减少住院次数,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亦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长期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且原发病因明确的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因分布、治疗的转归、长期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MHD患者中死亡73例(27.24%),目前仍在我院行HD治疗者44例(16.42%);MHD患者的1年存活率为91.65%,3年存活率为77.77%,5年存活率为59.37%,中位生存时间7.503年;性别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但开始HD治疗时年龄≥50岁,原发病因为高血压肾损害和糖尿病肾病,以及每周透析2次或少于2次的患者死亡率相对较高。结论本组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ESRD的最常见原因,开始HD治疗时年龄≥50岁,原发病为高血压肾损害和糖尿病肾病者,以及透析不充分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4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性分析147例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病因构成、生存率及死亡原因.方法 对我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衰(CRF)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情况及转归进行准确的记录,然后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因构成:慢性肾小球肾炎为69.3%,糖尿病肾病为12.93%,多囊肾为5.44%,梗阻性肾病为3.40%,狼疮性肾病为2.72%,其它原因为6.12%.死因构成:死亡46例,死亡患者中放弃治疗18例占总死亡率的39.13%,全身衰竭14例占总死亡率的30.43%,排除全身衰竭及放弃治疗死亡患者,14例死亡患者中,心源性猝死7例占50.00%,脑血管意外2例占14.29%.结论 慢性肾功衰尿毒症病因构成在我血液净化中心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囊肾、梗阻性肾病为四大主要原因,死亡原因主要是因经济原因退出透析或透析不充分至全身衰竭而死亡的病例占相当大的比例(69.56%),明显高于心脑疾患.  相似文献   

13.
Chang C  Yao WZ  Fang TS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2):824-827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影响其首次因COPD急性加重(AECOPD)住院后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病案首页的主要诊断或次要诊断为COPD(ICD-10编码为J40-J47)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67例死亡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专科高年资医师重新审核,纠正错误分类后,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统计.采用直接死因的启动原因即根本死因进行全死因构成及顺位分析.查阅死亡病例首次因AECOPD住院的临床资料,计算首次住院后的生存时间,进行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 67例死亡COPD患者,死亡前12个月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中位数为34%.患者死因构成:呼吸系统疾病39例(5 8.2%);心脑血管疾病16例(23.9%);恶性肿瘤10例(14.9%);糖尿病1例(1.5%),自杀1例(1.5%).67例死亡患者中,13例直至死亡从未因AECOPD住院,其余54例死亡距离其首次因AECOPD住院后的生存时间为1~159个月,平均38个月.54例患者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体质指数(BMI)、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中-重度COPD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BMI、血清CRP水平是影响其首次因AECOPD住院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u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related death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rvival time from first hospitalization due to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Methods All patients with a primary or secondary diagnosis of COPD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 Codes J40-J47) were continuously enrolled a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8.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COPD patients who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The causes of death were cod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10.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death were identified and ranked in order of prevalence.The medical records of first hospitalization due to AECOPD were reviewed.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clinical data.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select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time.Results Sixtyseven patients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The median FEV1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percentage) was 34%.The causes of death in the COPD inpatients were as follows:respiratory diseases ( n = 39),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 n = 16),malignant tumors ( n = 10),diabetes mellitus ( n = 1 )and suicide (n = 1 ).Among them,54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hospitalization due to AECOPD.Thirteen deceased patients were never hospitalized because of AECOPD.The mean interval between the first admission with AECOPD as the primary diagnosis and death was 38 months (range:1 - 159).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of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time were as follows:complication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age,body mass index ( BMI ) and serum level of C-reactive protein (CRP) (all P <0.05) .Conclusion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in moderate-severe COPD patients is respiratory disease.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age,BMI and serum level of CRP a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survival time from first hospitalization due to AECOPD.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iao MZ  Li C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6):2547-2548
目的 探讨影响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手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方法 对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施行手术的77例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局部复发57例,总复发率74%,手术到复发平均时间14.8个月(3.2~99,6个月)。术后远处转移3例。截至随访结束,共32例患者死亡,其中27例死于肿瘤。术后中位生存期为42,5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为61,7%和43.9%,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为22,7%和16,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肿瘤切除不净(P:0,0008)、高分级肿瘤(P:0.018)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升高密切相关;而在多因素分析中,只有肿瘤完整切除(P=0.001)为复发率降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中完整切除肿瘤,保证手术切缘阴性是降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分级肿瘤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机率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 方法 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5年8月—2018年3月因慢性肾衰行腹膜透析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退出腹膜透析患者的例数,并分析退出原因。 结果 共299例入组,其中156例仍在本院腹透,143例PD转出本院腹透随访系统,因地域或医保原因转院69例(48.3%),改血透30例(21.0%),行肾移植16例(11.2%),死亡28例(19.6%)。首位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病12例(42.9%),营养不良6例(21.4%),感染和肿瘤各5例(17.9%)。与对照组比,移植组患者TC、LDL和DBP更高,总Kt/v更低;转血透组患者BUN、PTH更高,残肾Kt/v与总Kt/v更低;死亡组患者Alb、PTH、Scr、DBP、残肾Kt/v与总Kt/v更低,TC、TG与LDL更高(均P<0.05)。Logistic分析残肾Kt/v与是否转血透呈负相关,即Kt/v越小,越容易转血透(P<0.05)。COX生存分析发现,初次腹透年龄大、CRP、血钙和血磷水平高、Scr及残肾Kt/v水平低均是影响腹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最常见原因是改血透,其次是死亡。而腹膜炎是改血透的最常见原因,死亡最常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营养不良。置管时残肾Kt/v越小,越容易转血透。故适时透析、规范操作、改善营养、控制心血管高危因素等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和后期死亡的不同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肝胆外科174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将其分为早亡组(术后生存时间≤2年,n=61),后亡组(2年〈术后生存时间≤5年,n=29)和5年生存组(术后生存时间〉5年,n=84),比较相关资料,并结合随访结果进行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大血管侵犯、肿瘤低分化、大直径肿瘤和男性为早期死亡危险因素;而血清高GGT值为后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死亡和肿瘤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术后继续治疗;后期死亡则与病肝状态相关,血清GGT可能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T3N0M0期肾细胞癌患者肿瘤学预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3N0M0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随访数据。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显著相关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182例T3N0M0肾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26例(69.23%),女性患者56例(30.77%)。患者平均年龄为(56.75±12.45)岁,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99个月),末次随访时共有50例(27.47%)患者死亡,59例患者(32.42%)复发。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8.30% (95% CI: 60.16%~75.84%),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0.70%(95% CI: 53.16%~68.84%)。多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HR=2.434, 95% CI:1.243~4.769, P=0.010)、术前低白蛋白血症(HR=2.188, 95% CI:1.074~1.074, P=0.031)及贫血(HR=3.320, 95% CI:1.839~5.991, P<0.001)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肿瘤特异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更高的Fuhrman分级(HR=2.552, 95% CI:1.433~4.545, P=0.001)、术前贫血(HR=2.535, 95% CI:1.497~4.293, P=0.001)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Fuhrman分级、贫血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研究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心血管因素,分析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风险与血清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 方法 临床纳入185例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2013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并收集所有患者资料,观察纳入对象的生存情况。对比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 随访患者1年,发现185例患者中死亡21例,生存患者164例,生存率为88.65%。脑梗死生存和死亡患者在心脏形态、颈动脉斑块以及Hcy水平上均有差异,均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心脏形态、颈动脉斑块以及Hcy水平均是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其风险比(OR)分别为0.126、0.142、0.151。 结论 心脏形态、颈动脉斑块以及Hcy水平是引起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可增加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临床上实施心脏原发病、颈动脉斑块以及降Hcy治疗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restrictive filling pattern may provide useful prognostic data for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t high risk of all-cause cardiac death.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70 men and 20 women, mean age (58.1±11.6)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followed for (18.8±7.9) months. During this period, 14 patients died of progressive pump failure, 12 patients underwent heart transplantation, 5 patients died suddenly, and 2 patients died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new criterion, the restrictive filling index (RFI), was designed to subgroup patients into a restrictive and a nonrestrictive group. Results Patients with restrictive filling pattern had a more sever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a higher cardiac mortality. Analysis by the Kaplan-Meier method revealed that patients in the RFI≥1 and RFI&lt;1 groups had a cardiac events-free survival rate of 52% versus 94% at 1 year, and 27.5% versus 92% at 2 years, respectively. The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selected RFI as the most powerful prognostic factor (χ2=8.8017, P=0.0030) for all-cause cardiac death.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FI is a simple, noninvasive, and specific clinical predictor for adult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ho are at a high risk for all-cause cardiac death.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全弓置换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为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7年3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全弓置换的258例患者中术后并发AKI的123例患者,其中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3例,将其纳入死亡组,余100例患者均顺利出院,纳入存活组,分析其术前、术中、术后资料,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结果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将患者根据AKI分级行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生存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7.89 d,多因素分析结果得术前肌酐(HR=1.013)、糖尿病(HR=4.291)、二次开胸(HR=4.412)、术后低氧血症(HR=5.634)为全弓置换术后AK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曲线分析得AKI 3级患者相较于AKI 1级病死率明显升高(P < 0.05)。结论:术前肌酐、糖尿病、二次开胸、术后低氧血症为全弓置换并发AKI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KI 3级患者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