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Mulligan手法结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口服止晕药物、牵引及红外线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Mulligan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对照组仅加用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测评。结果:治疗1及2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2组ESCV评分及VA、BA的Vm值均有明显增高(P0.01)。治疗2周后与治疗1周时比较,观察组ESCV评分及VA、BA的Vm值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周时,2组间ESCV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组VA、BA的Vm值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ESCV评分及VA、BA的Vm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Mulligan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CSA患者,能够快速有效且持续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手法加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 共选取50例 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手法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二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其VA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临床疗效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手法加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是临床上比较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 VAS)为指标,观察苍龟探穴针刺天柱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对治疗组36例采用苍龟探穴针刺天柱穴并设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4例治疗对比.结果 两组疗效在治疗前后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但从针刺镇痛的起效时段上看,前者的即刻、第2次、第3次均快于后者,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说明苍龟探穴组可以达到常规针刺的疗效而且较常规针刺镇痛起效快. 相似文献
4.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3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刀等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用针刀分三步施术,术后用揉、滚、弹、拔、端及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35例,最少1次,最多6次,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刀疗法配合手法能解除神经血管卡压引起的疼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n=20例;B,n=20例),A组接受颈2椎旁阻滞治疗,B组接受手法复位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的发作次数及服药剂量。结果:A组接受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患者的每月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的剂量分别为:2.5±1.1d、1.0±0.30次、200±50mg/d和7.6±3.5d、1.6±0.4次、860±80mg/d均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的数据分别为:2.3±1.0d、1.2±0.45次、300±75mg/d和3.7±2.3d、1.0±0.33次、350±100mg/d,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3—4个月,患者每月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NSAID的剂量均较A组:7.6±3.5d、1.6±0.4次和860±80mg/d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阻滞,但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5(7):119
目的 观察针刀等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用针刀分三步施术,术后用揉、滚、弹、拨、端及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35例,最少1次,最多6次。结果 有效率100%。结论 刀疗法配合手法能解除神经血管卡压引起的疼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8.
我们将 2年来门诊观察的颈源性头痛患者 10 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 2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2 5例 ;年龄 :<3 0岁 5例 ,3 0~ 5 0岁 3 0例 ,>5 0岁 17例 ,平均年龄 42岁 ;病程 :<3年 3 2例 ,>3年 2 0例。对照组 5 0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2 4例 ;年龄 :<3 0岁 5例 ,3 0~ 5 0岁 2 9例 ,>5 0岁 16例 ,平均年龄 41岁 ;病程 :<3年 3 1例 ,>3年 1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均十分接近 ,具有可比性。 10 2例患者均符合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1] ,并排除了非颈源性头痛。治疗组 :患者取俯卧位 ,… 相似文献
9.
田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6):73-74
<正>颈源性眩晕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眩晕病,主要因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其特点是头颈部活动时(屈、伸、转动等)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短,常伴有头颈痛、上臂麻木、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发生猝倒,无意识障碍。近年来笔者运用四神聪穴为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以来,笔者共收治颈源性眩晕患者64例,将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32例。治疗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岁;病程3 d2年。常规组男16例,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颈源性头痛病人。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B组采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病人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生活质量评分(life quality score)情况;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总不良反应情况;分别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3周后B组病人血浆中β-内啡肽、ACTH及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周后,两组病人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上升(P<0.01);比较A、B两组病人治疗有效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3%vs. 86.67%, X~2=4.356, P=0.037);而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7%vs. 13.33%, X~2=0.131, P=0.71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及治疗3周后B组病人血浆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表达水平,ACTH及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 <0.01),而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优于单一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下调、β-内啡肽上调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HPA)轴功能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覃兴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4):356-357
2000年6月-2006年2月在我科门诊就诊97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均按“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会诊断标准”诊断为颈源性头痛,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9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龄17—65岁;病程1d—16年。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29例;年龄19—62岁;病程2d-20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孙金水陈健张雪梅马坤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0,21(2):18
目的探讨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神经定位、触诊检诊及颈椎X线片、MRI三步定位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应用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常规推拿手法和灸法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观察组减少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86.7%,P<0.05)。结论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有效解除症状,疗效确切,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55例,给予镇痛药物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8例(76.0%),有效6例(12.0%),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显效25例(45.5%),有效10例(18.2%),总有效率63.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志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4):121-122,150
目的:观察颈椎手法复位与中频脉冲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CEH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中频脉冲治疗,观察组应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头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查时,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颈中频脉冲比较,颈椎手法复位治疗CEH的短期疗效更佳,且可显著缓解患者头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38例),A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A组2.1±1.0、2.1±1.0和2.8±1.5;B组2.2±1.1、3.1±1.8和3.7±2.1.优良率分别为:A组:100%、88.1%、83.3%;B组:94.7%、71.1%、6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徐建庭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1)
目的:通过对针刺列缺穴治疗神经性头痛治疗效果的观察,探讨其有效性及实用性,旨在为同仁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作参考。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谷维素片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列缺穴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差异经统计分析有意义(P=0.028<0.05);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月发作频次、症状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6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改良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ROM)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SF-MPQ评分总分、情绪评分、疼痛评分均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颈椎ROM评分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针疗法缓解颈源性头痛程度及负面情绪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改善颈椎功能的效果与常规针刺相仿。 相似文献
19.
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时遇到的常见病,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类头痛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头痛的持续时间长,治疗较为困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 相似文献
20.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颈2横突和二者联合阻滞三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选择74例头痛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行外周神经(枕大、枕小或耳大神经)阻滞(25例)、颈2横突注射(24例)和二者的联合治疗(25例),各组使用剂量相等的二丙酸倍他米松与倍他米松磷酸钠(得宝松)1ml与甲钴胺(弥可保注射液)0.5mg溶于0.4%利多卡因,每个穿刺点注射3ml,隔周注射1次,共治疗2次。结果:在治疗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中,各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有随时间推移效果降低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外周、颈2和联合组NRS7.38±2.09、6.98±2.18和7.66±1.91相比,治疗后2周时3组的相应NRS为2.38±2.99、3.63±3.62、2.82±2.84;1个月时为3.70±3.32、4.42±3.28、3.32±3.10;3个月时为4.08±2.75、4.85±3.25、4.08±2.75。治疗前后3组颈部活动度(ROM)明显改善,组间区分不明显,但颈项僵硬主观缓解感后两组好于前者(P<0.05)。治疗后即刻在颈2阻滞和联合组出现3例头晕,观察期内3例出现激素副作用。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颈2横突注射和二者的联合治疗对于缓解CEH的疼痛程度和颈项僵硬均有显著的疗效,但外周神经阻滞操作更为简单、安全,在三种方法中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