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军 《吉林医学》2011,32(23):4768-4769
目的:探讨严重胸部外伤并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因素,以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水平。方法:胸部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70例根据合并伤的不同将之分为两组,分胸部外伤合并腹部损伤组30例,胸部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40例。对两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部外伤合并腹部损伤30例,4例死亡,死亡率13.3%;胸部外伤合并四肢骨折40例,死亡3例,死亡率7.5%。两组死亡率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生存和死亡患者的IS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部外伤并多发伤死亡率比较高,且ISS值也能反应其疾病损伤的程度,但是于多发伤部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435例严重胸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伟  杨康  廖克龙  王明荣  曾会昌 《重庆医学》2004,33(12):1786-1787
目的探讨以严重胸部创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其救治.方法对435例严重胸部创伤的致伤原因、胸部伤及合并伤伤情特点、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为严重胸伤(AIS-90≥3)、总伤势ISS>16者396例(91.2%).治愈374例,死亡60例(14.1%).结论胸伤合并全身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死亡率高,休克发生率高,早期诊断漏诊率高,并发症多,伤情判断复杂,应重视合并伤的诊治,电视胸腔镜在胸外伤的诊治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多发伤是严重创伤的主要类型,也是年轻人主要死亡原因,研究[1]表明,多发伤合并胸部外伤占10.2%~62.0%,心肌挫伤是多发伤合并胸部外伤常见的并发症,重者可表现为顽固性心功能衰竭、肺水肿和反复心律失常甚至死亡[2-3],早期及时诊断,有利于心肌挫伤的治疗,改善预后[4]。心肌肌钙蛋白(c Tn 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诊断心肌损伤的主要生化指标,但二者均在心肌损伤后6~8h才能检测到[5],且其血液浓度正常参考值差异较大,对于创伤病程小于6h的胸外伤患者,心肌损伤的诊断缺乏特  相似文献   

4.
胸外伤合并多发伤2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SS)与胸外伤合并多发伤的死亡率之间关系。方法 对我院1903~2003年收治的胸外伤合并多发伤行回顾性分析,运用简明损伤计分法(AIS-90)、ISS予以评分,分析ISS值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本组ISS值(16无死亡,16~24死亡率为3.6%,25~75死亡率为65.6%,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ISS评分法能较全面地反映多发伤伤情的严重程度,与死亡率有明显关系;但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用ISS法比较损伤严重程度或病死率时,应考虑到ISS评分固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严重胸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探讨其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3例严重胸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3.1±18.4)岁,致伤原因以交通伤为主(60.4%),合并伤以颅脑损伤为主(44.9%);全组患者存活率95.1%,病死率4.9%。相关性分析表明院前时间(>6h)、颅脑损伤、腹部损伤、并发休克及ISS与病死率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ISS、颅脑损伤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胸部损伤伴多发伤患者病情危重,高ISS评分、合并休克、严重颅脑损伤预示较高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朱勇  孟祥伟  余跃  曹飞 《海南医学》2015,(2):239-241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的不同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收缩压水平、基础疾病、GCS评分、ISS评分、伤后时间、血小板计数水平、血糖水平、伴有胸腹部损伤、并发休克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8.0 k Pa、有基础疾病存在、GCS评分≤8分、ISS评分≥25分、伤后时间、胸腹部损伤以及并发休克等7个变量为影响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明确收缩压、基础疾病、GCS评分及ISS评分、伤后时间、胸腹部损伤以及休克等情况对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王鹏川  朱成朔  孟庆红 《广州医药》2023,(2):105-107+111
目的 观察超声心动图(UCG)+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5例疑似AMI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UCG检测,并对比入院后0~2 h、2~12 h、12~24 h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cTnI)、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与AMI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及UCG+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对AMI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UCG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阳性率86.79%高于对照组9.23%(P<0.001);对照组入院后各时间段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各时间段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可知,血清CK-MB、NT-proBNP、cTnI、H-FABP水平与AMI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8.
康静  王斐  靳秀花  李存桂  张艳荣 《西部医学》2022,34(7):1069-107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营养素-1(CT-1)及心性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判断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儿98例为观察组,其中有心肌损伤者31例,同时选取健康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清CK-MB、CT-1及H-FABP水平。结果 两组性别、胎龄、体质量及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5.30±0.82)明显低于对照组(9.40±0.32)(P<0.05)。观察组血清CK-MB、CT-1及H-FABP分别为(6.62±1.31)ng/mL、(68.46±18.84)ng/L和(21.03±8.11)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心肌损伤患儿血清CK-MB、CT-1及H-FABP分别为(7.01±1.22)ng/mL、(78.11±12.03)ng/L和(30.45±9.54)ng/mL,明显高于无心肌损伤患儿(P<0.05);血清CK-MB、CT-1及H-FABP判断心肌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9、0.815和0.862,其中CT-1及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CK-MB(均P<0.05)。结论 CK-MB、CF-1及H-FABP在判断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CF1及HFABP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莫华 《广西医学》2000,22(6):1316-1317
多发伤病情危重,常伴颅脑外伤、胸外伤、休克等低氧血症发生率高,易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40%~50%(1).机械通气在多发伤合并ARDS救治中作用十分重要.现将我院1993-1999年间多发伤合并ARDS7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1.1 一般资料:1993年3月至1999年10月,我院收治多发伤507例,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2),其中发生ARDS74例男49例,女25例,年龄16~71岁,平均40岁.多数为交通事故伤46例,其次为坠落伤13例,其它伤15例;伴有休克30例,合并颅脑外伤41例,胸部包括胸椎外伤44例,腹部及盆腔外伤25例,四肢长骨及骨盆骨折48例,创伤部位最多为5处,平均3处,ISS评分≥16分,GCS评分平均11分,胸部AIS评分平均3.5分.ARDS诊断标准符合欧美联席会议制订的ARDS诊断标准(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心功能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过敏性紫癜患儿65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心率、H-FABP和NT-pro BNP水平、心电图以及患儿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疾病以及心肌钙蛋白I(c 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根据心肌损伤发生的时间分为≤6 h、6~12 h和≥12 h组。结果共21例发生心肌损伤,发生率为32.31%(21/65),心肌损伤组患儿血清H-FABP和NT-pro BNP和心肌酶谱c TnⅠ、CK-MB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伤≤6 h时血清H-FABP升高最为明显,6~12 h后亦进一步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心率、以及c TnⅠ和CK-MB水平等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FABP每升高20 pg/m L,心肌损伤发生风险增加2.36倍(OR=2.351,95%CI:1.461~3.753),而NT-pro BNP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H-FABP和NT-pro BNP的预测值AUC为0.922和0.865。结论血清H-FABP在过敏性紫癜患儿疾病早期即出现明显变化,可作为患儿早期心肌缺血状态的诊断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创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成为普通人群中第四位,45岁以下人群中首要的死亡原因[1]。严重创伤往往是多发伤,当其它部位与腹部创伤同时存在时,可因腹外损伤症状典型,而忽略了腹部检查,造成漏诊,后果严重。腹部创伤居创伤死亡第三位,其中85%为钝性腹部创伤[2]。钝性腹部创伤因病情复杂诊断相对困难,同时变化快,死亡率高,被当作是诊断和治疗的一项挑战[3]。如何及时准确的判断伴有钝性腹部创伤的多发伤的严重  相似文献   

12.
艾涛  胡平  高劲谋  赵山红  向江侠 《重庆医学》2015,(11):1507-1509
目的:探讨紧急剖胸术(ET)在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指征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经ET救治的35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2~65分,平均31.63分。穿透伤23例,钝性伤12例。入院时休克28例(80.00%)。失血量1000~5000mL,平均2400mL,其中22例失血量大于3000mL。急诊室ET6例,手术室ET29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均小于30min。死亡12例(34.29%),死亡组平均ISS评分48.26分,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脏压塞及失血性休克。存活23例(65.71%),穿透伤和钝性伤存活率分别为78.26%(18/23)和41.67%(5/12),存活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9.13%(9/23)。结论严重胸部创伤所致大出血、通气障碍和心脏压塞是ET的重要指征;胸部高危部位穿透伤应积极行剖胸探查;对于符合ET指征者,迅速剖胸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不同时期严重胸部创伤(severe chest trauma,SCT)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救治的SCT1 834例(胸部AIS≥3且ISS≥16)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时期分为2000年前组(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和2000年后组(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按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结果 2000年前后比较,钝性伤构成比分别为68.5%和74.7%(P<0.01);交通伤构成比分别为54.37%和58.94%(P=0.069);锐器伤构成比分别为12.21%和15.9%(P<0.05);2000年后院前时间缩短(P<0.01),转院率增高(P<0.05);胸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 viated injury injury scale,AIS)、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增高(P<0.01);严重心脏大血管损伤、严重胸腹联合伤及合并严重脑外伤例数、年平均例数明显高于2000年前组(P<0.01)。2000年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14/565,55.58%)比2000年后(673/1 269,53.03%)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2000年后肺部感染及创伤性休克治疗效果有显著性提高(P=0.019,P=0.008);死亡率由7.07%降至4.81%(P<0.05);住院天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首要致死原因为低血容量休克(59.41%);各评分指标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2000后SCT的发生率增多,病情更重,但救治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磷脂酶A2(PLA2)与重型颅脑损伤后心肌功能损害发生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创伤指数TI≥17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并除外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及在急诊科内死亡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3例,在急诊予以相应抢救、治疗的同时抽血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LPS、PLA,,对检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以同期到笔者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共计53例,在门诊体检中心抽血行相同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数据比较用t检验。结果心肌功能检验结果:试验组:CK-MB:73.52±26.41U/L,eTnT:184.83±68.98pg/ml;对照组:CK-MB:8.13±3.64U/L,cTnT:21.67±11.58pg/ml。损伤因子检验结果:试验组:LPS:309.38±49.41IU/L,PLA,:45.23±19.97ng/ml;对照组:LPS:87.38±46.51IU/L,PLA,:7.47±5.21ng/ml。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反映心肌功能的指标CK-MB和eTnT与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害的因素LPS、PLA2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结论LPS、PLA2可能通过颅脑损伤后的应激反应、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瀑布样”效应、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等途径参与了颅脑损伤后心肌细胞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因此在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加强对心肌细胞的功能保护,加强对LPS、PLA:的针对性干预,抑制LPS、PLA2的高表达,有可能减少颅脑损伤后心肌细胞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腹部创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普外科经手术治疗确诊的90例胸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闭合性胸腹部创伤67例,开放性胸腹部创伤2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加开腹手术61例,开胸加开腹手术29例,并采用AIS-ISS创伤评分法,对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胸腔闭式引流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紧急剖胸术(emergency thoracotomy,ET)在严重胸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34例ET的情况,男27例,女7例,年龄18~50岁(平均31.5 岁);钝性伤25例,穿透伤9例,分为急诊室ET(6例)和手术室ET(28例),记录一般资料、ISS、入院时生命体征、入院至手术的时间和结果.结果 34例ET, ISS 11~34分(平均25.8分).5例到达急诊室呼吸心跳已停止,入院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8min(15~78min),平均出血量2 300ml(1 100~5 000ml).钝性伤和穿透伤ET的存活率分别为72.00%(18/25)和77.78%(7/9).急诊室ET和手术室ET存活率分别为16.67%(1/6)、89.29%(25/28),包括18例钝性胸部伤(72.00%)和7例穿透性胸伤(77.78%).结论 急诊室ET对胸部钝性伤效果不佳,对穿透伤有一定价值;手术室ET不论对钝性伤或穿透伤均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化生大黄并微生态制剂的肠内营养对严重多发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41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强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即用生大黄并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强化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d和治疗后第8天,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28d后均观察脓毒症发生比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外周血清D-乳酸、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d后,强化治疗纽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发生率:强化治疗纽31.70%(13例).常规组68.29%(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DS发生率:强化治疗组24.39%(10例).常规组60.9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强化治疗组12.19%(5例),常规组41.46%(1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强化给予生大黄应用并及时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治疗,维护肠屏障功能,阻止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入血,降低了脓毒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胸部伤伴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合并重度胸外伤的严重性多发伤的早期有效救治方法与注意问题.方法通过对 87例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情况与早期(尤其是48 h内)抢救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成活61例,死亡26例(含自动放弃治疗2例),总残废率29.89%.其中多发伤行一期手术37例,7例死亡(18.92%).结论边抢救边诊断并积极有效的抗休克、尽早手术尤其是行多发伤一期手术、保护各脏器功能、预防性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主要特点及早期创伤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6月救治的135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并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35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4.81%(101例),病死率为25.19%(34例)。结论早期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对伤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及时控制出血,正确抗休克处理,及时准确手术,减少内脏并发症,是救治严重创伤、重度休克成功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情况,探讨急救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于2010年3月-2013月3月收治的162例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一就诊时间、致伤因素、受伤部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是否急诊手术的差异。结果162例患者中,亨7.2%为交通事故所致,75.3%合并失血性休克,12.3%患者死亡。死亡组与生存组间性别、年龄、致伤因素、受伤部位及是否行急诊手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发病一就诊时间和ISS分值[(2.3±0.7)h、(42.9±11.5)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0.8±0.3)h、(21.8±5.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病死率较高,ISS分值与发病一就诊时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