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治疗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估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并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和腹胀的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吞咽障碍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6.88%,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间歇性管饲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自由饮水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并保留管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4周间歇性管饲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增加自由饮水训练。观察治疗前后吞咽造影功能检查(VFSS)评分、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和例数及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52%)优于对照组(12%)(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天)少于对照组[(18.48±5.28)天,(23.76±5.22)天,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率高于对照组(80%,48%,P<0.05),SWAL-QOL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率(误吸20%、吸入性肺炎0%)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吸40%、吸入性肺炎20%),P<0.05。结论:自由饮水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吞咽障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杜念念  万裕萍 《中国康复》2023,38(5):304-306
目的:探讨“利咽通络”针法联合间歇性管饲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间歇性管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利咽通络”针刺法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2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咽通络”针法联合间歇性管饲能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指导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VFSS检查,治疗组另外每周进行1次VFSS检查。2组均接受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第1次VFSS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训练方法及冰刺激;治疗组除给予冰刺激外,还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选择对应训练方法。于治疗4周后采用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患者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2、3、4周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6%、40.7%和15.8%。2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检查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碘剂口、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VFSS指导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口肌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口肌生物反馈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康复治疗师在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进行生活质量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和SWAL-QO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治疗组的吞咽功能VFSS评分和SWAL-QOL评分分别为(6.90±0.82)分和(346.3±69.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口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然后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单纯的吞咽运动想象疗法。2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30~35 min,每日2次,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检查评估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包括患者的呛咳情况和渗漏误吸程度。 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3.93±0.69)和(3.93±0.64)级,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分别为(4.90±2.11)和(5.13±1.98)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13±1.01)、(1.60±0.72)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评分[(2.90±1.84)、(1.97±1.30)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60±0.72)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1.97±1.30)级]改善较对照组[(2.13±1.01)和(2.90±1.84)级]更为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3895-3897
目的分析针刺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针刺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低于观察组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普通导尿管为扩张工具,对其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达6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经口进食人数、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和临床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11例(68.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仅4例(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以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VFSS评分仅口腔期和总分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FSS评分中的咽期、误吸程度、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电刺激联合环咽肌球囊扩张术可促进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经口进食,并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恢复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陈欢  包正军  谭洁  袁光辉 《中国康复》2019,34(8):414-41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技术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基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技术。治疗15d后,通过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15d后,2组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在口腔期、口腔期合并咽期、咽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口腔期合并咽期、咽期的吞咽功能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口腔期合并咽期及咽期患者中,观察组吞咽功能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口腔期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内效贴对口腔期合并咽期和咽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将2006年12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康复训练加电刺激组和康复训练加电针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加电刺激组在康复训练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康复训练加电针组在康复训练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来评定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到治疗时间,脑卒中性质,SSA评分,SWAL-QOL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前、后SSA和SWAL-QOL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治疗前、后SSA和SWAL-QOL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SSA和SWAL-QOL评分比较,对照组低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训练加电刺激组与康复训练加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康复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或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电针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治疗,且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痴呆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经口管饲法(IOE)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痴呆所致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IOE组和鼻饲(NGT)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IOE组采用IOE进食,NGT组采用经鼻管饲进食。入院24 h和治疗30 d后,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管饲24 h内及第10天,比较2组患者的管饲舒适度;对2组患者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营养不足发生情况、营养风险及相关指标、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不足人数减少、营养风险降低,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均改善(P<0.05)。与NGT组治疗后比较,IOE组治疗后营养不足发生情况、营养风险及相关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IOE组改善较为显著(P<0.05)。管饲第30天,IOE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90.0%)高于NGT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E组管饲舒适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较少(P<0.05)。 结论 IOE可以改善痴呆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和个性化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SAP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渗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以观察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VitalStim电刺激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能显著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发生率,提高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对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康复科接收的100例进行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生存质量、自护能力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般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可以帮助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改善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口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 方法 将32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经口球囊扩张术,疗程2周,每周6次。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吞咽功能评价方法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16例患者中有14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9例进食功能有改善,两组吞咽功能评价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FSS检查中,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经口球囊扩张术对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口腔感知觉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及流涎的疗效。方法 将7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伴有流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常规吞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口腔感知觉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教师流涎分级法(TDS)评估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流涎情况。治疗后3、6个月进行随访,分别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FOIS、TD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分级均高于治疗前,TDS分级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OIS分级高于对照组,TDS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随访,观察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NMES和常规吞咽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口腔感知觉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和流涎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门德尔松(Mendelsohn)手法对帕金森病(PD)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PD吞咽障碍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仅给予Mendelsohn手法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Mendelsohn手法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7.34%)显著高于对照组(6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呛咳、误吸和肺炎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χ2=8.515、9.109、5.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Mendelsohn手法可显著改善PD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性鼻饲联合康复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6例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间歇性鼻饲联合康复训练,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血清白蛋白(37.64±4.28) g/L、血红蛋白(145.69±22.80) g/L,均高于对照组的(32.55±4.26) g/L、(134.47±21.5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间歇性鼻饲联合康复训练干预后,能够促进患者营养状态改善,恢复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吞咽功能治疗仪在脑卒中吞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4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试验组采用综合治疗+应用吞咽功能治疗仪。观察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共纳入患者100例,每组各50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积分、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超声运动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SSA积分、VFSS评分、超声运动振幅和持续时间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2,P=0.014);试验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82.0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在临床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定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F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ICF组患者于收治后即开始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评定,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康复医学科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评定。评定结束后,2组患者均进行吞咽功能障碍常规康复治疗,ICF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依据ICF评估时发现的功能障碍给予相应的干预。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并于评估结束后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 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ICF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2.56±0.76)级和(1.46±0.32)级,分别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患者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ICF组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的基础上,根据ICF 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的评定结果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显著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各肌群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中,采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7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以盲选法作为分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单独采用吞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39例,应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通过对比治疗效果以及吞咽功能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确定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1.57±0.16)分、生存质量评分(84.26±3.5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6±0.67)分、(80.57±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中,采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