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D-二聚体含量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99例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n=91)与非重症急性胰腺炎(非SAP)组(n=108),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12 h内且未经治疗的外周血检测SD与纤溶系统D-D,采用ROC曲线分析SD、D-D及两指标联合对AP病情严重程度价值。结果 SAP组患者SD值和D-D值均比非SAP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SD和血浆D-D与AP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3、0.664,P分别为0.001,0.005)。SD、D-D及两指标联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UC)分别为0.745、0.876、0.896,其特异度分别为0.648、0.725、0.780,SD联合D-D检测后可增加ROC曲线下面积和诊断特异度。SD和D-D值与SAP密切相关,其值越高,发生SAP可能性越大。结论 SD联合D-D检测在预测AP严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联合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2型糖尿病内科住院患者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急性肺栓塞的2型糖尿病内科住院患者及同期排除肺栓塞的2型糖尿病患者各80例,检测D-D及FIB水平.结果:在2型糖尿病急性肺栓塞患者中,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D和FIB单独检测诊断急性肺栓塞时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2.5%,42.5%;62.5%,91.25%;0.35,0.338;0.675(95%CI:0.597~0.747),0.669(95%CI:0.590~0.741);两者联合检测诊断急性肺栓塞时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60.0%,约登指数为0.45,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为0.773(95%CI:0.700~0.835).D-D和FIB联合检测诊断急性肺栓塞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与单独检测D-D,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D联合FIB可作为2型糖尿病内科住院患者急性肺栓塞早期诊断时简单易行可靠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或中间聚体在XⅢa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后者进一步受纤溶酶作用发生降解,形成D-二聚体(D-Dimer)。实验表明,D一二聚体与血液凝固、纤溶等均有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D一二聚体的检验方法由原来的2种现在变为3种,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乳胶凝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78名对照组健康人和173例AIS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AIS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小面积梗死组、中等面积梗死组和大面积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r =0.926,P<0.05).结论 AIS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随梗死面积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血浆D-二聚体对AIS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观察血栓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7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注射用血栓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血清DD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血清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能显著降低AECOPD患者血清DD水平,使用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淋巴细胞的比值(DLR)对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预测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40例初诊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选择同期我院体检者41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Kaplan-Meier(K-M)曲线,分析DLR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和预测预后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血液中DLR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ROC曲线研究表明DLR检测的灵敏度为0.625,特异性为0.707,曲线下面积0.666。此外,Kaplan-Meier(K-M)曲线显示,高、低DLR组在D-二聚体(P<0.01)、淋巴细胞计数(P<0.05)、CEA(P<0.01)、AFP(P<0.01)以及CA125(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R可作为淋巴肿瘤患者的预测因子,同时,DLR可以作为淋巴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进行对照研究,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n=97)血浆D-D水平,与年龄、性别匹配的非分裂症老年人(对照组,n=97)进行对照研究,对年龄、治疗药物等与血浆D-D水平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①研究组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0,P=0.000),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BMI影响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6.425,P=0.016);②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t=2.981,P=0.004);③研究组D-D异常增高(1000 mg/L)的发生率为19.6%(19/97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9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6,P=0.023);④D-D与年龄、BMI正相关(分别r=0.364,0.304;P=0.009、0.037)。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其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栓弹力图对于识别人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与血栓有一定相关性,那么血栓弹力图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联合诊断对血栓预测是否更加准确。目的:通过平均血小板体积联合血栓弹力图来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液的状态及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2年3月间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20例,根据术后第7天的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60例,对照组60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全血细胞和血栓弹力图检查,采用多因素分析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测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结果与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最大振幅的相关性最强,凝固角其次;术后第1天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凝固角是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栓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平均血小板体积预测血栓的最佳临界值是10.73 f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65(95%CI:0.568-0.762,P <0.05);而采用平均血小板体积联合凝固角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5(95%CI:0.750-0.879,P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肿瘤患者的TAT、PIC及D-二聚体的水平,探讨TAT、PIC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评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60例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后比较两组TAT、PIC及D-二聚体水平的之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患者发生血液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的TAT、PIC以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仅有TAT(OR=1.66,95%CI 1.23~2.25,P<0.05)为肿瘤患者血液发生高凝的危险因素;TAT、PIC、D-二聚体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67、0.58与0.92,其评价肿瘤患者凝血为高凝状态的灵敏度分别为75%、56%、58%、与76%,特异性分别为90%、85%、65%与95%。结论TAT、PIC联合D-二聚体检测能更早地发现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提示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及时地避免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3例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应用颗粒增强型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比较。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卒中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1.97±0.1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34±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佳临界值为1.53mg/L,此时的敏感度为83.26%,特异度为66.32%。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微循环学杂志》2015,(3):45-47
目的:回顾性分析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水平在老年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将17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n=115)和死亡组(n=57);采用免疫比浊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水平,比较血浆D-二聚体、降钙素原水平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组间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生存组血浆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P0.01);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分别为0.352、0.234,P0.05)。结论:不同预后的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水平存在差异,监测这两个生物学指标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妊高症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联合D-二聚体的检测和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妊高症患者分期以及心肌损害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西门子SYSMEX(CA-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采用罗氏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仪检测BNP。结果 67例妊高症患者(轻度27例,中度23例,重度17例)与正常妊娠对照组45例BNP和D-二聚体的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度妊高症患者的检测值最高。结论 BNP联合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及早判断妊高症患者的心肌损害程度,以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9月间确诊与治疗的4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与35例健康体检者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学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初次确诊时D-二聚体的平均水平(3.38±1.17μg/mL)显著性高于35例健康体检患者(0.22±0.07μg/mL),二者之间D-二聚体的平均水平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对于病情缓解者,D-二聚体的平均水平为0.82±0.31μg/mL,高于健康体检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于疾病初次确诊时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病情复发患者,D-二聚体的平均水平为2.69±1.27μg/mL,高于健康体检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于疾病初次确诊时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D-二聚体辅助性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930,检测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分别为0.94与0.80.结论 检测D-二聚体不仅对于APL的确诊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动态性检测对于APL预后复发有着极强的警示作用,临床应将D-二聚体检测纳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 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曲肽治(先给予静脉推注0.1 g·mg-1,再将0.1 g·mg-1奥曲肽剂量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进行静脉滴注,按25 μg·h-1的速度给药,1次·d-1)疗,观察组给予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先将40 g·mg-1泮托拉唑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进行静脉滴注,再将0.3 g·mg-1奥曲肽剂量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进行静脉滴注,按25 μg·h-1的速度给药,1次·d-1),均持续治疗3 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胃管引流量较少,止血时间、血压稳定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较短(P<0.05);治疗后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水平均较低(P<0.05);而IL-2水平较高,IL-6、IL-17水平均较低(P<0.05);同时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能够有效缩短症状消失,利于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试验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按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  相似文献   

19.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提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其测定已经广泛用于诊断静脉血栓形成(VTE).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临床医生认为D-二聚体的定量水平偏高,对深静脉血栓诊断的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患者凝血异常属于副癌综合征[1],在肿瘤治疗(手术、化疗、放疗)期间,可能出现凝血和纤溶异常。肿瘤细胞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凝血和纤溶异常。血浆D-二聚体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检测可提示活动性纤溶的存在,对恶性肿瘤有重要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