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4年7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48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中30例行外科治疗,占62.5%。2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73.3%)中,同种动脉瓣13例,机械瓣9例。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8例。术后随访1月至9年,每半年一次。治疗效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6.7%;晚期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占33%;27例随诊良好。结合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征象,对其诊断及外科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CAVE)的外科治疗。方法1990年 5月 1999年 8月间共收治 5 2例CAVE。男 37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33 3岁。平均心胸比率为 0 5 8,左室舒张末径为 5 3~ 94mm (平均 6 8mm)。瓣膜病理类型以主动脉二瓣化畸形为主 ,占6 8%。术前血培养阳性率为 36 4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检查是诊断CAVE的主要方法。瓣膜赘生物阳性率为 80 8%。心功能 (NYHA)Ⅲ级 2 8例 ,IV级 11例。全组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均选用机械瓣 (St Jude和Medtronic Hall占 6 0 % )。结果 早期死亡 2例 ,1例死于脑栓塞 ,1例死于 2次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严重心功能衰竭。 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均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出院检查体温均正常。平均左室舒张末径为 5 5mm (P <0 0 1)。随访 4 6例 ,平均随访 38个月。 1例术后发生瓣膜功能障碍。无晚期死亡和心内膜炎复发。结论 强调对CAVE早期治疗。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病灶 ,结合术后有效抗生素的应用 ,是防止术后心内膜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4年6月到1995年6月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23例。局限型22例(纤维膜样狭窄14例,纤维肌隔样狭窄8例),隧道型1例;对于局限型行狭窄膜切除术15例,加左室肌肉切除术7例,对隧道型行左室流出道疏通术;局限型无手术死亡,隧道型术后21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死于低心排综合症;全组随访6~132个月,平均41个月,l例死亡,6例失访,随访率72.7%。手术效果:术前左室到主动脉收缩压差平均9.77±4.94kPa(73.27±37.00mmHg),术后2.94±2.20kPa(22.05±16.52mmHg)(P<0.001),症状明显改善,但对术前已有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无改善。结果表明: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呈进展性,其压差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情况病理进程和年龄密切有关,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本文目的是总结双心室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进展。首次手术的方法包括经皮球囊瓣叶扩张术和外科瓣膜成形术。两种方法在不同年龄段的患儿中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然而,他们最终都要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Ross手术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6例先天性主动脉辫上狭窄(SVAS)术前诊断和外科治疗中的经验、教训和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SVAS患者6例,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9-19.0(5.73±6.36)岁,局限性狭窄5例,弥漫性狭窄1例。Williams综合征3例,3例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其中1例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两叶畸形、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和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还有1例合并肺动脉狭窄。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有初步诊断,有2例患者手术前做了左心导管和造影,3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对诊断和手术方案的确定很有意义。手术前检查发现跨狭窄环的压差为45-121mmHg。手术方法:单片法加宽3例,倒“Y”法3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左室流出道疏通和动脉导管结扎1例,行肺动脉加宽1例,行动脉导管缝闭1例。结果本组手术无死亡,除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多种畸形的患者术后出现低心排和呼吸功能不全和感染,其余患者恢复顺利,所有患者痊愈出院。手术后有1例虽然主动脉瓣上狭窄解除理想,但是发现主动脉弓有弥漫性轻度狭窄。结论SVAS经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可以诊断,对Williams综合征患者术前应进行更为详细的检查,如果有条件应该考虑行无创伤的64排螺旋CT检查,可以发现合并的畸形如主动脉弓的病变,肺动脉狭窄等;一旦发现主动脉辫上狭窄应该积极手术治疗,否则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和猝死。SVAS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目前不主张应用单片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总结分析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103例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1988年1月~2006年6月,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103例,其中,隔膜型狭窄97例,管型狭窄6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单纯狭窄隔膜或肌纤维环切除术92例,左心室流出道肌肉部分切削或切开21例,29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者行主动脉瓣替换术,同期矫治其它合并畸形。结果 ①本组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1.94%,其中1例因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心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因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死亡。其余101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其中84例患者术后心脏杂音消失;②术前、术后早期压差比较,术后早期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adient,LVOTG)为0~16(4.9±3.4)mmHg;与术前LVO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经诊断宜尽早手术治疗,根据其病理解剖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切除隔膜或纤维环,必要时加部分肌肉切开(或)切除术,以便彻底解除狭窄,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总结为28例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AI)小儿行主动脉瓣成形术(AVP)的经验。方法:对28例AI患儿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包括主动脉瓣折叠、悬吊、穿孔修补及窦管交界环缩等成形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随访期间15例术前中度关闭不全患中14例转为≤轻度关闭不全,1例不变;术前13例重度关闭不全中,12例转为≤轻度关闭不全中1例转为中度关闭不全,并且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儿,无论其关闭不全程度如何均应首选主动脉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近中期结果及经验总结。方法 2009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22例主动脉瓣病变的患儿。男13例,女9例,年 龄:1岁~16岁;体重:(12~46)kg,平均(29)kg;年龄分布:1~3岁9例,3~6 岁3例,6~12岁4例,12~16 岁6例。术前经心脏超声及心脏CTA明确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16例,后天获得性主动脉瓣病变6例。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结合心脏超声、心脏CTA及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式。术后3个月、6个月、一年、以后每年复查心脏超声。 结果 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手术(AVR)6 例,主动脉瓣成形手术(AVP)5例,改良Ross手术5例,Ross 手术4 例, Bentall术2例。术后随访:长期随访20例,2例失访,其中AVR后2例跨瓣压差>40mmHg,1例Ross出现中量返流,处于随访观察状态,无二次手术。 结论 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积极地外科治疗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本文旨在为心外科医师在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治疗策略方面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以及观察儿童主动脉瓣疾病治疗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成形术在儿童主动脉瓣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3例14岁以下患儿因各种心脏病伴主动脉瓣病变,在本科住院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死亡1例,病死率为1.8%。32位患儿术后康复出院,出院复查提示主动脉瓣功能较术前显改善(P<0.05)。随访无死亡,无再次手术,所有患儿心功能为NYHA Ⅰ级或Ⅱ级。结论:大多数儿童主动脉瓣成形中期效果良好。儿童主动脉瓣病变治疗应首先瓣膜成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所致的主动脉瓣狭窄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1995年9月至201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共为46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所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了瓣膜置换术。对这些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2年,死亡1例(为猝死),1例出现与抗凝有关的脑部并发症;心功能Ⅰ级36例,心功能Ⅱ级9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测得主动脉瓣跨瓣压差17~51(29.2±11.5)mmHg。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所致主动脉瓣的有效疗法,应尽可能选择有效瓣口面积较大的人造瓣膜,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主动脉跨瓣压差,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瓣膜成形术(AVP)是目前治疗主动脉瓣反流(AR)的重要手段,特别适应于小儿、老年人及孕妇患者。目前对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AR主要是应用AVP,近中期疗效满意。但由于先心病AR原因多样,有瓣叶脱垂、畸形、发育不良,瓣环扩大,因此需采取相适宜成形术才能取得满意效果。本研究总结28例不同AVP治疗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手术体会及近中期效果,探讨手术方法以提高AVP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4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subvalvular aortic stenosis,SAS),单纯作隔膜或肌纤维环切除10例,隔膜或肌纤维环切除加流出道肌肉部分切削或切开2例。常规方法矫治合并的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者行主动脉瓣替换。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UCG检查无狭窄复发。结论:SAS是较少见的先天畸形,外科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外科纠治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手术方法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2005年2月至2020年2月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外科治疗病例27例,年龄1.4~13.5y(4.1±3.2),合并染色体异常(Williams综合征)19例(70.4%)。术前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45~98(72.3±13.4)mmHg,其中。其中局限型24例(88.9%),弥漫型3例(11.1%)。主动脉瓣不同程度增厚24例,瓣窦发育不均衡9例,合并少量或微量主动脉瓣反流5例,无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左、右肺动脉分支狭窄9例。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采用单片(McGoon)法7例(25.9%),双片(Doty)法11例(40.7%),三片法9例(33.3%),其中Brom法4例,Myers法5例。肺动脉狭窄同期补片加宽纠治。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术后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14~54(21.6±8.4)mmHg,其中单片组20~54(30.6±11.9)mmHg,双片组14~23(19.3±2.9)mmHg,三片组14~22(17.6±2.5)mmHg,单片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明显(p?0.01),双片组与三片组无明显差异(p?0.05)。主动脉瓣少量反流2例,微量6例。随访21例,失访6例,随访3月~11年(平均3.7年),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17~46(24.1±7.4)mmHg,其中单片组26~46(33.4±10.5)mmHg,双片组19~31(22.3±2.7)mmHg,三片组17~26(19.1±2.1)mmHg,单片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明显(p?0.01),双片组与三片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远期死亡和再次手术干预。主动脉瓣少量反流4例,微量7例。结论:手术纠治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是安全的,近、远期疗效满意。双片和三片法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单片法,应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丽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2):73-75
目的 探究对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个体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对照组(31例,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施行个体化护理)。对比两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家属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可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个体化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家属满意度更高,可行性较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及中、远期随访结果,初步探讨手术适应证、方式及应注意问题。方法:本院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共114例,年龄8~91岁,平均(45.6±18.3)岁;男性89例,女性25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低温(28~32℃)体外循环下进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106例,生物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成型3例,ROSS术1例,主动脉根部替换1例。同期行升主动脉替换2例、升主动脉包裹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0.88%,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二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均经住院治疗痊愈出院。随访103例,随访时间20~77个月,平均(31±24)个月,非心脏原因死亡1例,无二次手术,所有存活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为Ⅰ或Ⅱ级。结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具有多样性,在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疾病,为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动脉弹性蛋白异常从而表现升主动脉局限型或者弥漫型的狭窄,引起血流动力障碍,往往合并伴有其他的解剖畸形,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瓣二瓣化、主动脉缩窄、冠状动脉狭窄等。该种疾病一类特殊类型为Williams-Beuren综合征。本文从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外科治疗方法以及术后结果对该类疾病进行综述,对多种术式的早期以及晚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探讨手术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