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刘敏  许玉杰 《药学进展》2007,31(3):97-103
综述肿瘤靶向给药的基础和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系统的发展。分类介绍普通被动靶向载药系统(如微乳、传统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脂质载体、药-脂结合物纳米粒等)、表面修饰的被动靶向载药系统及主动靶向载药系统(如免疫脂质体、免疫聚合物纳米粒及受体-配体介导靶向纳米载体)的研究与开发。在传统药物制剂的基础上,发展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改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增加药物定向富集到肿瘤部位甚至肿瘤细胞内,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多功能纳米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所用药物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胶束,纳米乳,聚合物纳米粒)有很多有益特性,如血液循环时间延长,使药物在痛灶聚集;靶向作用;增强细胞内渗透作用;体内载体造影;生理环境敏感的药物释放。但多功能纳米载体仍很少,如长循环免疫脂质体。多功能药物纳米载体可显著增强许多治疗和诊断试剂的效果。本文论述了多功能纳米载体的当前状况和发展方向,主要关注结合长循环性、靶向性、胞内渗透性和造影能力的多功能纳米载体。  相似文献   

3.
PEG-PLA/PLGA/PCL聚合物药物载体因具备可生物降解性、高包封率、靶向运输、可控释放及可修饰的特性,在癌症治疗的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PEG-PLA/PLGA/PCL聚合物材料作为抗癌药物的递送载体仍然面临诸多的挑战:1)聚合物药物载体结构的不稳定性;2)靶向运输的效果不明显;3)药物在肿瘤组织释放不完全等。因此,设计出新型的PEG-聚酯类聚合物药物载体成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在构建多功能性的PEG-聚酯类聚合物纳米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成果,从提高结构稳定、增强靶向能力以及刺激响应释放三种设计理念对不同的纳米载药体系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智能纳米载体在药物和基因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智能纳米载体被化学信号、温度、pH等"触发器"激发后,能在特定部位响应性地释放药物或基因。该文从智能纳米载体的定义,不同类型靶向释放的智能纳米载体在药物和基因中的研究进展,靶向释放的智能纳米载体的不足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纳米磁靶向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纳米磁靶向药物载体是靶向治疗的一种载体形式,粒径在1~1000nm之间,它借助于磁场使药物载体聚集在靶部位,平稳释放药物,提高靶部位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其它部位的药物分布,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该药物载体一方面具有磁靶向药物载体的一般特性,结合固定磁场或交变磁场而具有靶向性或产热性,携带化疗药物或放射性物质,能杀灭肿瘤细胞;另一方面粒径达到纳米级,并具有体内长循环等特性。本文介绍纳米磁靶向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包括化疗、放疗、热疗等)领域的研究进展。1纳米磁靶向药物载体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纳米磁靶向药物载体能携…  相似文献   

6.
纳米药物和纳米载体系统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阐明了纳米技术在药剂学领域中的现状,综述了国内外纳米药物和纳米载体的发展,介绍了纳米药物与纳米载体的尺寸范围、主要类型及其应用、制备技术、载药方法、表面修饰的意义及其在促进药物溶解、改善吸收、提高靶向性等方面的作用和机制,指出了纳米载体在生物大分子药物传输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赵源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5):1665-1668,1670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纳米载体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列出了常用的新型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给药载体如纳米粒、纳米乳、胶束、脂质体纳米凝胶和纳米混悬液等。结肠靶向纳米载体可使药物选择性到达结肠部位,减少给药剂量、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发挥治疗结肠相关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纳米药物载体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递送入脑是脑靶向治疗的策略之一,纳米药物载体脑靶向特性的评价是相关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对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光学成像、药代动力学、行为学检测等方法,以及脑摄取参数等体内外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为系统评价纳米药物脑靶向特性提供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传统吸入疗法不能使药物靶向到肺的特定部位,而纳米载体药物的肺部给药系统可克服传统吸入药物的不足。其中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固体和液体脂质的混合物经表面活性剂乳化后形成的纳米粒,具有更好的胶体稳定性和持续的药物释放行为。其组成成分具有无毒、生理惰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特点,还具有良好的雾化特性,特别适用于肺部应用,并且生产过程简单(高压均质),适合大规模生产。本文介绍了常见肺部给药纳米载体,概述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应用于肺部的优势,为其在肺部给药领域中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载体在逆转MDR方面呈现出增强药物靶向性、减少药物外排、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明显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肿瘤MDR发生机制和纳米载体逆转MDR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水溶性药物的肝靶向性研究一般有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的被动靶向和基于肝受体识别的主动靶向。被动靶向主要依赖于微粒的大小及表面性质,主动靶向利用分子和受体的特异性配体的识别,肝实质细胞中的去唾液酸糖蛋白作为肝靶向的有效靶点而受到广泛研究。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肝受体的识别,使药物具有高度靶向性、缓控释性;被动靶向主要是利用纳米粒的小尺寸效应使其具备奇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药物适合于制成哪种类型,要根据靶向部位要求和药物理化性质具体而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作为一种高效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HA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特殊的CD44受体结合能力。本文针对HA的结构修饰、作为肿瘤特异性药物载体的基础理论以及基于HA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膜蛋白,已被发现在多种癌细胞中过表达,这一特性使得uPAR成为治疗癌症的一个理想靶标。目前,多种以u PAR为靶点的抗癌药物已被开发,主要包括多肽、单克隆抗体、配体靶向毒素。此外,u PAR作为靶点也已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和光热疗法(PTT)/光动力疗法(PDT)中得到应用。因此就靶向uPAR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王风秀  王军 《医药导报》2005,24(10):925-926
纳米技术已在药物制剂领域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和应用,通过纳米技术制成载药纳米微粒和纳米药物制剂。目前纳米技术大部分处于设想和实验阶段,部分纳米药物制剂已达到靶向性控释用药、增加药物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纳米载体可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靶向。此文综述了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纳米凝胶、微乳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等纳米载体系统脑靶向给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透过血脑屏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大脑功能渐进性恶化的中枢性疾病,最初的特征是认知缺陷,近期记忆和语言能力丧失,方向、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现有治疗药物只能减轻或暂时减缓AD的症状,但不能阻止其进展而达到治愈效果;同时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的存在进一步限制了药物的利用度。为克服目前药物治疗瓶颈,药物靶向传递为驱动药物穿过血脑屏障并有效地进入大脑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针对近年来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基于纳米颗粒介导的药物递送为AD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本文就纳米技术靶向治疗机制以及纳米载体介导的药物递送在AD预防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发AD治疗药物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TAT是一种应用最早且现今最为常用的细胞穿膜肽,已经成功与多种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胶束、纳米粒等连结形成可内化进入细胞内的载药体系。文章主要对TAT介导的几种纳米载药体系的穿透机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靶向病变部位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对微环境pH敏感的TAT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的消化道系统肿瘤。胰腺癌的传统化疗方案靶向性不高,治疗效率低,存在一系列的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纳米靶向递药系统迅猛发展,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许多的新思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胰腺癌化疗的研究进展,从被动靶向、物理化学靶向、主动靶向和化疗药物的联合运载四个方面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以期为胰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设计并制备具有靶向肿瘤且pH敏感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笼形蛋白纳米递药系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基因全合成与蛋白质重组表达技术纯化HSP为母版,通过表面官能团功能化制备得到修饰穿膜肽Tat、聚乙二醇包衣的热休克笼形蛋白纳米载体(PT-HSP)。通过透射电镜、纳米粒度与Zeta电位测定仪对其形态、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表征,并建立HPLC测定其载药量与包封率。考察载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PT-HSP在生理pH条件(pH 7.4)与肿瘤pH条件(pH 6.5)下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形态学结果表明,PT-HSP是呈现典型双层结构的均一球体,平均粒径为(154.4±23.6) nm,Zeta电位为(-2.6±0.7) mV。HPLC测得载PTX的PT-HSP的包封率为(75.3±3.6)%,载药量为(7.0±0.2)%。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PT-HSP在pH 7.4条件下的释放速率显著慢于pH 6.5条件下的释放速率(P<0.01)。结论 本研究制备得到的pH敏感的HSP笼形蛋白智能纳米递药系统具有载药量高、稳定性强及智能靶向等优点,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智能的抗肿瘤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20.
隐蔽性和靶向性对于纳米载体能否高效、选择性的递送药物非常重要,然而,传统方法难以让纳米载体同时具备这两种性质。新型靶向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望克服这一难点。本文在回顾传统靶向技术,阐述其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瓶颈的同时,着重讨论了利用环境刺激来激活的新型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