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为建立一支稳固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3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后3年内是否再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 3年内未再次参加血小板献血流失者118例,总流失率为30.89%;不同献血动机组流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8.552,P=0.000),其中动机不明确组流失率(52.49%)最高,寻求社会荣誉组流失率(15.79%)最低.发生过献血反应组(63.64%)流失率显著高于未发生献血反应组流失率(26.6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01,P=0.004);对献血过程不满意组流失率(39.77%)显著高于满意组流失率(28.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13,P=0.000);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49.40%)显著高于不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流失率为(25.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14,P=0.000).健康状况(体检结果)不合格组流失率(43.84%)显著高于合格组流失率(27.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22,P=0.030).媒体(或网络)负面的宣传与献血者是否方便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的影响不显著(x2=1.579,P=0.209;x2=2.130,P=0.144).结论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主要与献血动机、献血过程感受以及自身健康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莉莉  李明穗 《海南医学》2020,31(8):1035-1037
目的探讨惠州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流失原因及相关因素,针对性持续改进,构建可行的单采血小板献血工作模式,减少单采献血者流失,促进单采献血者队伍持续健康发展。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惠州市34 299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献血次数、职业等人群分布进行分析,并采用电话回访,分析4 814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流失原因。结果 4 814名单采血小板流失献血者中男性3273名(67.99%),女性1 541名(32.01%),男性多于女性;18~30岁年龄段的献血者流失较多(1 680名,34.90%),其次是31~40岁年龄段的献血者(1 432名,29.75%);初中以下学历的单采献血者流失较多(2 215名,46.01%),其次是高中学历的献血者(1 106名,22.97%);自由职业(893名,18.55%)、农民(813名,16.89%)、学生(714名,14.83%)及军人(692名,14.37%)等群体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较多,其次是工人(509名,10.57%);献血者流失主要原因为献血时间不合适、献血路途远不便、工作地方变动、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流失原因与人群特征,探讨针对性的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策略。方法:选取2016—2019年东莞市240 228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hinow 9.0对人群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随机选取1 000例(每年250例)流失献血者,通过电话回访调查流失原因。结果:首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318.335、10 029.461、626.207、5 693.94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学历及职业是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献血者流失原因中,献血地点与时间不方便占比最高(31.02%),不愉快的献血经历占比最低(2.69%)。结论:男性、具有较高学历、职业相对稳定人群是动员和招募献血的重点对象。强化献血者沟通机制,借助政府与媒体的宣传力量,消除献血者的顾虑,减少献血者流失,保留更多的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跟踪调查邯郸地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值献血者回归献血率、回归合格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壮大献血者队伍和保护血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2月邯郸地区无偿献血ALT40 U/L的献血者进行为期4年的跟踪调查。建立调查表,录入截止到2014年2月献血者回归献血情况的信息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跟踪到ALT40 U/L高值献血者1 065人,4年间总的回归献血率占总高值人群的27.98%,回归后献血合格率为82.55%。针对献血者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献血频次进行分组,比较回归献血率和回归后献血合格率,得出:年龄组为18~27岁献血者的回归献血率低于年龄较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分别为:(χ2=19.281,P0.01)、(χ2=25.895,P0.01);首次献血者的回归率低于重复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03,P0.01)。各组间回归后献血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分别为:(χ2=0.654,P=0.721)、(χ2=1.804,P=0.179)、(χ2=5.871,P=0.123)、(χ2=2.079,P=0.149)。结论应重视首次献血ALT高值献血者的献血宣传工作,保护首次献血ALT不合格献血者的积极性,尤其是首次参加献血的年轻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献血知识宣传,鼓励并正确引导其继续献血,以便培育血源,壮大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初筛合格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57 544人,收集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献血者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57 544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失败407人,失败率为0.26%;失败原因包括献血反应(29.7%)、乳糜血(24.3%)、血管因素(16.5%)、耗材机器因素(13.8%)、血小板冲红(6.6%)、血小板聚集(5.7%)、血浆颜色异常(3.4%)。女性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68%比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因献血反应和血管因素导致的采集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34%比0.05%,0.18%比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8~25岁组更容易因献血反应(0.16%)和血管因素(0.08%)导致采集失败(P<0.001),26~35岁组(0....  相似文献   

6.
周倩  许鑫珏  刘江 《北京医学》2021,43(4):350-353
目的 评价"伙伴计划"项目对成分献血者招募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2018-2019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服务二科中心机采室和赵登禹路献血屋参与成分献血的献血者,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搭建新的成分献血者招募方式——"伙伴计划"项目.利用微信二维码识别以及分享,宣传成分献血理念,招募潜在的成分献血者;采用"工时累积-晋级奖励"的机制,分级管理招募者;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充分调动招募者的招募积极性.结果 "伙伴计划"上线期间,2019年与2018年比较,成分献血总人数同比增长17.76%(13 245人比11 247人),成分献血总量同比增长40.52%(71 040 U比50 555 U);2019年新增成分献血者8 215人,通过"伙伴计划"项目参与成分献血的人数达3 192人,共捐献血小板12 380 U,占该年度血小板采集总量的18%;就首次献血者的招募而言,"伙伴计划"较传统方式(团体无偿和个人无偿)更具优势(95.5%比66.2%、39.3%,x2 = 286.90,P = 0.000)."伙伴计划"招募的成分献血者重复献血率(33.05%)显著高于原有途径招募(2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0.347,P = 0.000).此外,"伙伴计划"运营期间招募2018年流失成分献血者150人,2018年的成分献血者流失率低于2017年(64.52%比6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31.230,P = 0.000).结论 "伙伴计划"项目能有效招募成分献血者,并对成分献血的宣传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对献血者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商丘市中心血站体采科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首次全血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献血后1 h PTH水平较对照组及献血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24 h、7 d PTH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1 h、24 h、7 d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集血小板捐献模式可使献血者PTH水平暂时升高,但对献血者免疫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单采献血人群中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输血传播病毒(TTV)-DNA感染的状况,探讨TTV-DNA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对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单采献血小板以及单一献全血人群中的抗-HCV;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及献全血者TTV-DNA;并应用全自动生化速率法检测TTV-DNA阳性及阴性献血者血清ALT。结果单采献血者抗-HCV、TT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0.15%、14.16%,普通献全血者则分别为0.43%、5.83%;和单一献全血者相比,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低于献全血者(χ2=10.22,P<0.01);TTV-DNA阳性率则高于献全血者(χ2=6.57,P<0.05);单采献血者中TTV-DNA阳性和阴性献血者ALT水平分别为(22±7)、(17±10)U/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05)。结论单采献血小板者感染者抗-HCV低于单一献全血者,可能与其反复多次的检验有关;而单采献血者TTV-DNA感染者高于献全血者,可能和其频繁采血有关;单采献血者TTV-DNA阳性对单采献血者ALT无影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在单采献血心血管不良反应预防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单采献血者684名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12月单采献血者684名作为研究组.研究组于采集血小板前给予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对照组于采集血小板前未实施任何措施.献血期间,应用动态心电图、动脉血压检测方法观察献血者情况.结果 研究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9.92%,低于对照组的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枸橼酸盐反应发生率为4.82%,低于对照组的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枸橼酸反应中,研究组献血者心率异常、心电图异常和血压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采献血者血小板前指导其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液,能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降低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到北京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血小板的10 16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每个献血者的特征信息,即献血者献血时年龄、性别、献血状态(初次、非初次)和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分析其与下一年度献血者保留相关的两个变量的关系,即再次献血(是,否)和重复捐献的次数.结果 年轻献血者(<25岁)献血返回率(26.4%)低于非年轻献血者返回率(47.2%),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女性献血者返回率(22.5%)低于男性献血者返回率(3.5%),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初次献血者返回率(24.3%)明显低于非初次献血者返回率(58.8%),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与献血者返回无关(P>0.05).结论 年轻、女性、初次献血与献血者返回呈负相关.建议针对这3类献血者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单采献血保留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区无偿献血者梅毒传染指标流行情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7年1月1日~2011月12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抗梅毒螺旋体的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方式、献血组织形式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分析各层5年间的整体情况。结果2007~2011年5年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065177人次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筛查阳性者4923例,阳性率为0.462%;女性的阳性筛查率高于男性(χ2=27.84,P〈0.05);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职业献血人群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率排序为农民〉其他〉工人〉职员〉学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献血形式以及不同献血组织形式献血人群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采项目的抗梅毒螺旋体检测阳性率高于全血,高中以下人群和家庭互助人群的阳性率最高。结论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本地献血人群的特点,应选择低危的、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和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提高检测效能进一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谢熙熙  苏虹  陈通  陈李 《医学综述》2012,(24):4269-4271
目的通过对温州市区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调查,为建立一支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献血次数与年龄、血型的关系,对固定献血者人群与其中成分献血者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固定献血者献血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固定献血者献血次数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血者与参与成分献血人群在职业与文化程度分布情况有差别。结论加大宣传,明确招募固定献血者与成分献血者目标人群,可以提高固定献血者招募效率,巩固并扩大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个性化干预服务对保留首次全血转成分献血者的影响,为此项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血站信息数据库调查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新招募的全血转成分献血者及其中的重复献血人群,对个性化干预服务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干预措施实施前的重复献血率为23.09%,实施后的重复献血率为31.42%,(P〈0.01),实施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程个性化干预服务对于提升全血转成分献血者重复献血率效果明显,特别是对男性献血者和中低年龄组献血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莉  袁曜  高峰  陈瑜  高占  冷婵  孙莉  葛红卫  戴云 《北京医学》2014,36(2):132-135
目的 分析北京市区无偿献血者经血传播HBV、HCV的血清学及核酸标志物的筛查情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学及核酸的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方式、献血组织形式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分析各层5年之间的整体情况.结果 2007-2011年5年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共有1 065 177人次无偿献血,HBsAg和HCV筛查阳性率分别为0.36% 、0.485%;男性的HBsAg携带率高于女性(P<0.05),但女性HCV的筛查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主要集中在≥40岁、农民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组.献血者中20~29岁年轻人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龄组的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筛查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除<20岁年龄组外(0.66%),HCV的筛查阳性率变化亦然.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献血人群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的不合格率最高(0.48%,0.73%),高中以下人群的阳性率最高(0.44%,0.56%),不同组织形式无偿献血者的筛查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体无偿组的HCV阳性率最高(0.79%).机采和全血的筛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本地献血人群的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招募策略,尽量选择较为安全的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和学生,鼓励并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积极探索更安全的血液检测模式以进一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余诗园  文学展 《中外医疗》2013,32(16):43-44
目的了解深圳市艾滋病高危区人群HIV感染状况,进行流行病学因素分析,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力求降低HIV的感染率。方法在2012年1—3月内该市有偿献血相对较为集中的5个街道中抽样调查300例样本,一对一行问卷调查,抽取5mL静脉血送检。结果 300例调查对象中检出HIV11例,其中有偿献血人员9例(4.6%),非献血人员2例(1.9%),两组人群HI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血浆献血的HIV感染率为10.67%,血浆+全血献血者感染率为5.17%,单纯全血感染率为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1~40岁内HI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P<0.05)。结论有偿献血人员为HIV的高危人群,特别是31~40岁之间,尤其是单纯血浆采血者,易感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这与艾滋病防护的宣传力度及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有关,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家学习正确的HIV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近年来杭州地区献血人群HBsAg流行及分布状况,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HBV感染的预防策路。方法遵循献血者知情同意,采用ELISA法分别使用两种不同厂家的试剂检测献血后标本的HBsAg。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杭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率,对年龄性别.献血次数等不同分布组的HBsAg阳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无偿献血者741 441人,HBsAg阳性率为0.231%。2015-2019 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21% .0.241% .0.251% .0.179% .0.1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无偿献血人群分为18-2425-34.35-44.45--5455-60岁年龄组,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加献血人群比例下降,HBsAg阳性率存在差异,其中45-5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0.5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献血者HBsAg阳性率分别为0.271%和0.168% ;初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336% ,两次献血的人群阳性率为0.017%,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杭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率低,不同年龄.性别和献血次数人群的阳性率存在差异,提高重复献血者率有利于提升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121-124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不同人群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制定招募安全血源、减少血液浪费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无偿献血者197588份标本的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项目检测不合格率从高到低排序为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在献血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分布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25~44岁献血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农民最高,学生最低。学历越低,检测不合格率越高。结论 重点招募低危献血者,加强献血前征询和快筛,加强ALT和HBsAg献血前初筛质量管理以减低血液检测的不合格率,并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西柳州市多次无偿献血者保留情况及保留主要原因进行调查,为稳固多次献血者队伍的招募提供依据。方法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利己原因和利他原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保留情况,总体保留率为18.69%,男女性别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低于女性;年龄间、文化程度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保留原因,利他原因占59.23%,利己原因占16.53%,复合原因占24.23%,主要为"积德行善奉献社会"占45.77%、"响应献血呼吁"占13.46%、"献血后身体有爽朗感受"占8.85%。③主要保留原因对保留的影响,"积德行善奉献社会"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响应献血呼吁"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身体有爽朗感受"对性别、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柳州市多次献血者保留率偏低,大部分多次献血者信奉行善奉献的利他精神而保留,女性、≤35岁、大专以上多次献血者对紧急献血呼吁响应较好,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多次献血者更能体验到献血有利于健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东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情况,为进一步 提高无偿献血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对献血人群检测不合格的资料.按模式不同分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不合格项目的数据。结果献血前快速检测312 780人次,不合格率为5.67%(17 736/312 780);实验室检测不合格率为1.35%(3942291 799) ,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7与2018年的不合格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0.43%)、HBsAg(0.29%) .抗-TP(0.27%)、HIV/抗HIV(0.13%) .抗-HCV0.119%) .异常终止(0.09% )和NAT(0.03%);ALT和异常终止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BsAg和HIV抗HIV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梅毒和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呈先升后降趋势,抗-HCV不合格率呈先降后升趋势。结论ALT .抗-TP和HBsAg不合格是导致实验室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采前快检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