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及病理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80例胃窦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病检组和纳米炭示踪组,比较两组淋巴结的检获情况.结果 80例全部由同组手术者施行D2根治术,两组共检获淋巴结2 092枚,其中常规病检组为(22.7±6.29)枚/例,纳米炭示踪组(29.6±6.71)枚/例,P=0.000.着色淋巴结癌转移检出率高.结论 纳米炭示踪剂明显提高了淋巴结检获率,提高了病理检查的准确性;示踪剂的分布情况也证实了手术清扫范围的足够性.  相似文献   

2.
王震  钟如磊  邹兵兵 《安徽医学》2021,42(8):868-871
目的 探讨术中纳米炭示踪导航技术对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脾门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中上部进展期胃癌40例患者,术前多学科诊疗评估患者肿瘤TNM分期,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示踪剂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示踪剂组术中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炭示踪剂,在D2根治术的基础上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NCT)联合手术治疗后检获淋巴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收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NCT后进行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纳米炭组和对照组,各38例。纳米炭组在术前给予淋巴结示踪剂。比较两组淋巴结检获情况、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黑染率及淋巴结病理分期(pN)情况。结果 纳米炭组共检获淋巴结1 328枚,平均(35.2±8.3)枚/人;对照组共检获淋巴结945枚,平均(24.6±6.8)枚/人,纳米炭组淋巴结检获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P<0.05)。纳米炭组长径<5 mm的淋巴结检获率为62.5%(830/1 328),高于对照组的42.1%(398/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0,P<0.05)。纳米炭组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13.7%(182/1 328),高于对照组的10.2%(96/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P<0.05)。纳米炭组黑染淋巴结914枚,黑染率为68.8%(914/1 328);黑染淋巴结中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17.9%(164/914);未黑染淋巴结中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4.3%(18/414);黑染淋巴结的转移淋巴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及未黑染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40、44.53,P<0.05)。纳米炭组pN0为3例(7.9%)、pN1为19例(50.0%)、pN2+pN3为16例(42.1%),对照组pN0为12例(31.6%)、pN1为16例(42.1%)、pN2+pN3为10例(26.3%),两组p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纳米炭淋巴示踪剂能提高阳性淋巴结及小淋巴结检出率,有助于提高局部进展期胃癌NCT后精确的pN分期,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进展期胃癌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纳米炭组和对照组,各28例。患者均接受胃癌根治术D2式全胃切除术,纳米炭组在手术过程中给予纳米炭示踪剂,对照组则不给予。标本离体后,寻找淋巴结,并记录检获淋巴结数目、直径和所需时间|纳米炭组记录淋巴结黑染,分组送病理检查,常规HE染色,显微镜观察淋巴结肿瘤转移情况。结果 纳米炭组淋巴结检获(43.8±10.3)枚,高于对照组的(31.4±8.6)枚(t=6.45,P=0.002)|检获所需时间(19.5±4.9)min短于对照组的(31.7±5.3)min(t=4.52,P=0.013)。纳米炭组检获直径<5 mm的淋巴结率为58.5%(422/721),高于对照组的37.9%(209/551)(χ2=53.01,P<0.05)|纳米炭组黑染检获最小淋巴结直径为(1.7±0.5)mm,小于对照组的(2.2±0.7)mm(t=3.16,P<0.05)。纳米炭组检获淋巴结转移率为34.3%(247/721),高于对照组的17.4%(96/551)(χ2=44.95,P<0.05)。纳米炭组黑染率为84.9%(612/721),黑染淋巴结转移率为38.1%(233/612),高于未黑染淋巴结转移率12.8%(14/109)(χ2=26.15,P<0.05)。黑染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χ2=60.94,P<0.05)。结论 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中可达到良好的淋巴结示踪效果,提高了淋巴结检出数目及小淋巴结检出数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在腹腔镜下近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示踪剂的优势与不足,探讨纳米炭示踪剂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接受纳米炭引导下腹腔镜辅助近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治疗的病人40例(纳米炭组),并选择同时期未用纳米炭示踪剂的病人4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清扫淋巴结数目、淋巴结黑染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5 mm淋巴结数目、淋巴结直径等指标.结果: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炭组在淋巴结平均检获数、黑染淋巴结转移率、直径<5 mm淋巴结数、最小淋巴结直径均高于对照组(P<0.01),纳米炭组黑染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未黑染淋巴结转移率(P<0.01).结论:在腹腔镜辅助近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安全有效,可提高淋巴结检出数目及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纳米炭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cN0DTC患者,随机分为2组:使用纳米炭组和未使用组各45例,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统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个数、微小淋巴结个数、转移淋巴结个数、转移例数、染色淋巴结个数及转移情况、甲状旁腺误切个数,监测术后24,48,72h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记录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纳米炭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微小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例数、染色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对照组,甲状旁腺误切情况及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随访12-22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炭可明显提高cN0D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尤其微小(≤2mm)淋巴结的数目。染色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对肿瘤的准确分期及局部控制有所帮助;同时可保护甲状旁腺,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中清扫第7、8、9、12组淋巴结的手术技巧.方法 将左手食指和中指伸进小网膜孔,拇指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前方,右手用剪刀或高频电刀分离脂肪组织和淋巴结,左手指随着操作而向内侧移动,依次清除第12、8、7、9组淋巴结.结果 利用此手术方法,146例胃癌清扫术中无发生因意外出血而需要术中紧急输血病例,其中98例手术前后进行了血红蛋白对比,下降(2~15)g/L,平均4.4 g/L.4组淋巴结清扫时间(12~25)min,平均18.5 min.结论 在胃癌清扫第7、8、9、12组淋巴结操作过程中,应用左手配合操作,使手术野充分显露,减少或避免了术中意外失血和副损伤,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8.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口腔鳞癌颈淋巴清扫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术前对45例口腔鳞癌患者肿瘤边缘黏膜下注射纳米炭混悬液,术中根据淋巴结黑染情况作为标记来指导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术中可见颈淋巴结有广泛不同程度的黑染,术后病理证实注碳组黑染及未黑染的淋巴结转移比率无显著差异。注碳组平均每侧颈部清扫43.5个淋巴结,对照组平均29.5个淋巴结,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术前肿瘤周围黏膜下注射纳米炭混悬液对口腔鳞癌颈淋巴清扫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淋巴转移是造成术后胃癌复发及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静脉给药全身化疗由于在局部淋巴结中药物浓度很低,不能完全解决淋巴结转移的问题,而且还可能出现严重的患者不能耐受的副作用。因此淋巴靶向化疗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关键的是靶向化疗药物的载体,要选择能特异性进入淋巴系统、趋向性扩散至胃周淋巴结且能持续性释放化疗药物的载体。随着纳米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CH40)引导清扫手术的效果。方法将2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0例,术中应用CH40一支(1ml),再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12例,直接行胃癌根治术。结果实验组清除淋巴结(32±8)个,清除转移淋巴结(21±3)个;对照组清除淋巴结(16±6)个,清除转移淋巴结(7±2)个,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CH40能增加淋巴结清除数目,而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对其术后患者生存率影响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Wang JF  Dai D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8):536-539
目的 研究胃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组织问基因组DNA甲基化程度的差异以及寻找胃癌淋巴转移抑制基因。方法应用甲基化CpG岛扩增(MCA)方法富集甲基化的基因组DNA序列,以转移淋巴结MCA产物为检测子,原发灶MCA产物为驱赶子,进行代表性差异显示分析(RDA)。将获得的甲基化差异片段克隆、测序,获得碱基序列,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获得19个差异序列,分布于5端,外显子,内含子及3’端。其中KL59位于9p21,为p16基因的第一外显子内;KL22位于PTPRG基因启动子区。以KL22作探针与驱赶子、检测子及3轮RDA产物杂交,除驱赶子外都有杂交信号。结论胃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问DNA甲基化存在差异,MCA-RDA方法为一种较好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Yu JX  Wu YL  Yang L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3):922-925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MLR)预测T3期胃癌病人术后生存时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89例接受根治性手术(≥D2)的T3期胃癌病人,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MLR及阳性淋巴结个数是否与病检淋巴结总数(≥15个)具有相关性,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研究MLR对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ROC曲线判定MLR预测T3期胃癌病人术后2年内死亡的准确性,并与阳性淋巴结个数比较.结果 (1)MLR高低与病检淋巴结总数无相关性(r=-0.0022,P>0.05),而阳性淋巴结个数与病检淋巴结总数则具有相关性(r=0.2504,P<0.0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MLR影响术后生存时间(Log-rank χ2 =35.7470,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提示MLR越高,病人死亡风险性越大(χ2 =7.9708,P<0.01).(3)MLR预测病人术后2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与阳性淋巴结个数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检淋巴结≥15个时,T3期胃癌MLR高低与病检淋巴结总数不相关,在清扫范围足够的情况下,MLR预测T3期胃癌病人术后2年内死亡的准确性与阳性淋巴结个数相当,但并不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治疗198例,ESD治疗122例。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总结符合ESD绝对及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比较ESD和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从而评价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合理性。结果:19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2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5.525,P=0.019)、浸润深度(χ2=8.235,P=0.004)、分化程度(χ2=6.323,P=0.012)、脉管浸润(χ2=12.273,P<0.001)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7.575,P=0.006)和分化程度(Wald=6.317,P=0.012)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为0%;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1,P=0.303)。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数据显示ESD治疗早期胃癌无论是绝对适应证还是扩大适应证都跟手术疗效相当,但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超声造影对胃下部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六氟化硫微气泡造影剂和连续实时成像对比脉冲序列技术,对250例经胃镜活检确诊的胃下部癌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及螺旋CT检查,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对比增强超声造影预测胃下部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71.2%、70.3%、88.5%、0.588,螺旋CT预测结果分别为71.4%、66.4%、89.9%、0.563,两者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准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联合应用的预测准确率为82.5%。对比增强超声造影预测第3、8a、8p组淋巴结转移准确率明显高于螺旋CT;预测第1、11p组淋巴结转移准确率明显低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对比增强超声造影预测胃下部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联合螺旋CT检查可提高预测胃下部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内单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单发EGC接受ESD治疗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从临床特征、病理结果、治愈性评价、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共计116例EGC病例纳入本研究,包括男性88例,女性28例,中位年龄63岁( 25~80岁). 术后病理组织学分型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4. 1%)、高分化腺癌35例(30. 2%)、中分化腺癌35例(30. 2%)及低分化腺癌18例(15. 5%). 87例(75. 0%)肿瘤局限于黏膜层,18例(15. 5%)侵及黏膜下层浅层,11例(9. 5%)侵及黏膜下层深层. 病灶平均直径(1. 49 ± 0. 96) cm,17例(14. 7%) EGC合并溃疡形成. 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5. 7%(111/116),完整切除率为93. 1%(108/116),总治愈性切除率为77. 6%(90/116),其中,62 例(53. 4%)为标准的治愈性切除(standard curative resection, sCR), 28例(24. 2%)为扩大的治愈性切除(expanded curative resection, eCR),26例(22. 4%)为非治愈性切除(non-curative resection, nCR). sCR组病灶平均直径小于eCR组及n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 121, P<0. 001及t= -3. 420, P=0. 001). nCR组0~Ⅲ型病例的比例及合并溃疡形成的比例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0. 287, P=0. 006及χ2 =17. 737, P<0. 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GC合并溃疡形成及肿瘤浸润黏膜下层是导致非治愈性切除的因素( OR=6. 634, P=0. 006及OR=12. 735, P<0. 001). ESD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4例(3. 4%)、术中穿孔3例(2. 6%)、术后贲门狭窄2例(1. 7%)及术后心衰1例(0. 9%). 共有106例患者进入随访,除1例于术后8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外,其余105例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12~47个月). 结论:ESD是治疗EGC安全且可行的手段,合并溃疡形成及肿瘤浸润达黏膜下层是导致非治愈性切除的因素,穿孔及术后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胃癌微创根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抽取组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胃癌微创根治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进行淋巴结标记,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检获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淋巴结尤其是微小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患者第一站淋巴结黑染率最高,第二、第三站的黑染率相似(P>0.05),比第一站低(P<0.05);研究组患者黑染的淋巴结细胞阳性率高于未黑染的淋巴结细胞(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术前肿瘤部位,肿瘤浸润程度以及TNM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胃癌微创根治手术中,能够提高手术中微小淋巴结的检出率,提高对淋巴结和阳性淋巴结的清扫效率,并且有利于对胃癌患者的病理分期状况进行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应用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的最佳形态学标准。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2年8月于眉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原发宫颈癌患者100例。使用64排MSCT行全盆腔增强扫描测量患者局域淋巴结的最大短轴、最大长轴以及轴径比(最大短轴/最大长轴)。采用不同形态学标准进行MSCT术前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分析各形态学标准的诊断价值。结果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在影像学特点上没有统计学差异。采用短轴直径6 mm的ROC曲线面积大于其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轴径比=0.9的ROC曲线面积大于其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最大短轴≥6 mm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时,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66.7%,准确度为65.0%,阳性预测值为70.0%,阴性预测值为62.3%;以轴径比=0.9为分界点时,敏感度为16.5%,特异度为79.8%,准确度为41.0%,阳性预测值为57.6%,阴性预测值为36.6%。结论推荐短轴≥6 mm作为转移性淋巴结的最佳诊断标准,并可结合轴径比(0.9)对转移性淋巴结肿大进行鉴别诊断以提高特异度。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结转移率和数量分级与胃癌预后及病理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 K  Xu HM  Chen J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0):2113-2116
目的分析淋巴结转移率(rN)和数量分级与胃癌预后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341例胃癌患者rN分级和1997年第5版TNM分期的淋巴结分级标准(pN)与患者预后及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rN分级中,rN1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69.9%,rN2组为45.7%,rN3组为10.6%,3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8,P均〈0.05);在同一pN分级组中,再按rN分级比较5年生存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同一rN分级组中,再按pN分级比较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分析表明,rN分级是反映胃癌预后最主要的独立指标;淋巴结转移率分级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大体类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N分级与日本胃癌规约中的淋巴结转移分站有相关性。结论rN分级可更好的指导胃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助于完善胃癌的TNM分期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US)在胃癌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8例胃癌患者先后行左锁骨上窝行临床触诊、超声检查,并与细针抽吸细胞学对照。结果:细胞学病理证实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4(8.33%)例。临床触诊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患者7例,6例为转移性淋巴结,1例为反应增生性。超声检出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患者19例,其中超声诊断阴性2例,阳性17例,超声阳性结果中转移性淋巴结14例,3例为反应增生性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临床触诊(100%、40%、84%vs 43%、0%、40%)。与临床触诊相比,彩超检查新增8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病灶,对胃癌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能显著提高胃癌患者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提高分期准确性,对胃癌的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总结,分析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并探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对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3月95例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的直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4.7%.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病理结果为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肿瘤浸润深度达到pT3和pT4期的直肠癌病人,其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人5年生存率为25.0%,而阴性者为78.6%.结论: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低分化,术前病理结果为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达到pT3和pT4期,是影响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在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应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以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