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羟基磷灰石明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汕大医学院附一院骨科(515031)郑承泽,苏国礼,林楚平,郭燕堂,黄忠录汕大医学院附一院病理科林莹汕大医学院电镜室张大鹏汕大医学院中心实验室陈耀文羟基磷灰石(Hydrixyapatite,简称HA。)是新近发展的较... 相似文献
2.
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脱钙骨基质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CAM表面修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中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右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后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T-CAM表面修饰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对照组植入n-HA/PA66.观察术前,术后2、4、8、12周静脉血碱性磷酸酶(ALP)值;术后4、8、12周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兔子,进行X线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等观察桡骨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兔子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死亡,无体内植入材料脱落.影像学及组织学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术后4周就有新生骨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新骨生长速度和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Lane-Sandhu法X线片和组织学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实验组ALP值开始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ALP值均升高,术后8周达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接近于术前,静脉血ALP值在术后第2、4、8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AM表面修饰m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具有促进骨质愈合的作用,尤其在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n-HA/PA66.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人造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方法选择健康中国家兔45只,将其左桡骨制成20 mm的骨缺损模型,在左侧桡骨骨缺损处用人造骨移植、钢板螺丝钉固定,右侧做为对照。于术后2、4、6、8、12、16、24周行X线拍片,并取骨缺损处标本切片,观察在骨缺损修复后各个时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过程。术后24周测量抗弯强度。结果人造骨植入后2周骨骼残端有少量骨痂形成,与植入材料之间有纤维组织存在,并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4周骨骼残端与人造骨之间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残端成骨活跃,有部分的编织骨出现,植入材料内部有散在的新生骨出现;16周时人造骨与骨残端之间有模糊的密度过渡区,在骨缺损区出现条带状的新生骨;24周骨缺损区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骨连接基本形成。24周后实验组桡骨带钢板测量平均抗弯强度为(89.98±18.21)N,对照组平均抗弯强度为(88.26±17.54)N,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去除钢板后测量平均抗弯强度为(45.73±9.62)N,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羟基磷灰石人造骨植入骨缺损后其愈合过程与正常骨愈合类似,但其替代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用羟基磷灰石人造骨修复骨缺损时一定要有可靠的固定材料,以弥补羟基磷灰石人造强度较差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7.
骨形成蛋白、多孔羟基磷石灰复合人工骨修复牙周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近年来采用翻瓣术并植入骨形成蛋白、多孔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 (BMP- HA)修复磨牙重症牙周炎牙周骨缺损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BMP- HA复合人工骨为杭州西湖生物材料厂产品。1.2 病例选择和分组 :我院 1995~ 1998年收治磨牙重症牙周炎 36例 ,男 14例 ,女 2 2例。年龄 2 3~ 56岁。患牙分布 :前磨牙 12颗 ,第一后磨牙 31颗 ,第二后磨牙 13颗。患牙长期咀嚼痛 ,牙周脓肿反复发作 ,牙周袋 >3mm,X线片显示有明显的垂直型或角型牙周骨缺损 ;牙松动度在 度以内 ,牙冠缺损不足 1/ 2 ;无手术禁忌症、颞颌关节病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复合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骨(NHAC)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和胶原蛋白粉末按8:2 的比例混合制备NHAC 人工骨,再将混合粉末与含10 ng、100 ng、300 ng VEGF的蒸馏水按1颐1.8 的质量比调和制备NHAC/VEGF人工骨。建立大鼠双侧桡骨0.5 cm缺损动物模型30 只,按随机原则分为5 组。以NHAC/10 ngVEGF、NHAC/100 ngVEGF、NHAC/300 ngVEGF 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NHAC 人工骨植入组及空白组作为对照组。术后2、4、8 周各组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材料早期血管化及成骨情况。结果各时间点组织学评以及血管计数均为NHAC/300 ngVEGF 人工骨组最高,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血管数量在4 周时达到高峰,而NHAC 组血管数量在8 周时最多。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NHAC 早期血管化及新骨形成,比单纯应用NHAC 能更好的修复骨缺损,并且随着VEGF剂量的增加,新生血管数量和新骨形成量均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牡蛎壳/消旋聚乳酸复合人工骨(OP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能力,同时观察其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并评价其性能。方法应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分别制得OPCB及纯消旋聚乳酸(PDLLA)多孔材料;将27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1.2cm的双侧桡骨干缺损并植入上述两种材料。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组。观察材料植入后动物的局部及全身反应。于术后6、12、侣周分别取材。作X线、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同时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组织反应、材料的降解、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OPCB及纯PDLLA植入动物体内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且OPCB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纯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18周时,植入OPCB材料的骨缺损基本修复,OPCB与宿主骨结合紧密;植入纯PDLLA材料的骨缺损部分修复;空白对照组则骨缺损断端只有少量骨生成。形成骨不连。同时OPCB材料植入后在6、12周分别可见吞噬有材料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8周时仍有部分复合材料未降解吸收。结论OPCB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缺损修复能力,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高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载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具有高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价值。方法:建立SD大鼠下颌骨缺损模型。采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Slot Blot杂交法,检测羟基磷灰石复合TGF-β1实验组,单纯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无材料修复的空白对照组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实验组的新骨形成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提示栽有TGF-β1的高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局部使用能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硅胶膜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左、右侧桡骨中段制作长1.5 cm的骨与骨膜缺损,左侧采用硅胶膜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缺损为实验组,右侧单纯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缺损为对照组;术后3、6、9个月通过肉眼观察,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评价硅胶膜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实验组可见局部成熟的成骨区域,优于对照组;实验组6个月成熟成骨区域增大,可见明显血管;实验组9个月成骨区域基本上都是成熟胶原纤维,且结构排列规则,血管明显;生物力学检测发现实验组的压缩刚度、抗扭转刚度、三点弯曲最大载荷、抗折弯刚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硅胶膜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不但能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成熟,并且能明显提高骨组织的力学性能;硅胶膜除了可以限制纤维组织的长入,还可以引导血管的长入和其他营养物质聚集在组织工程骨内,很好地发挥屏障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载药妥布霉素人工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动物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calcium phosphate cement)载药妥布霉素及植入兔体内后的CPC生物降解特性。方法 把CPC棒和妥布霉素CPC药棒植入兔股骨,观察其界面组织学等变化。结果 通过3个月观察,发现CPC棒和CPC药棒有部分被吸收现象,并且药棒中有新骨形成。结论 载药后的磷酸钙骨水泥仍然具有生物降解特性和骨转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皮肤缺损创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参与皮肤缺损创面修复重建表皮的可能性,为组织工程化皮肤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自体来源的骨髓MSCs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以Ⅰ型胶原为载体植入兔背部左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组),右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仅植以Ⅰ型胶原作为对照组。于术后6、12天观察创面收缩率,记录愈合时间;术后4、5周切取创面中央再生皮肤组织,行常规病理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创面收缩率,治疗组>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治疗组<对照组(P<0.05)。常规病理检测治疗组再生皮肤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数目显著增多;免疫组化检测,在治疗组再生皮肤附件毛囊内层以及表皮基底层、棘层可见BrdU阳性标记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能分化为表皮细胞参与表皮重建并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三种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分别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FDB)、部分脱蛋白骨 (PDPB)、部分脱钙骨 (PD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以自体髂骨和空白缺损作为对照 ,术后 4 ,8,12 ,2 4周取材 ,通过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 ,评价三种材料的成骨作用 .结果 :X线摄片可见 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 ;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 ;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 ;2 4周时PDPB组髓腔再通 ,PDCB组缺损区域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 ,有一些高密度影 ,CFDB组缺损区域有更多高密度影 .X线片评分表明 4周和 8周时各材料组无显著差异 ;12周时PDPB组和PDCB组评分高于CFDB组 ;2 4周时评分为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经组织形态观察可见 4周和 8周新骨贴附材料生长 ,以后新骨增多 ,材料随时间推移逐渐降解吸收 ,2 4周时成骨量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结论 :PDP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好 ,PDCB的修复效果较好 ,CFDB修复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改良磷酸钙骨水泥(CPC)与普通CPC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果,并探讨其作为修复骨缺损植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改良CPC组,普通CPC组和对照组。3组均于双侧桡骨中下段制作骨缺损,改良CPC组植入改良CPC棒,普通CPC组植入普通CPC棒,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于术前、术后2、4、8、12周检测3组血清中Ca2+、P3-、碱性磷酸酶(ALP)浓度;分别于术后2、4、8、12周对3组行X光摄片;术后8、12周分批处死之,取桡骨标本做扫描电镜。结果:术后12周改良CPC组骨缺损修复良好,骨水泥完全降解;普通CPC组新骨形成相对较少,骨水泥残留;改良与普通CPC组术后血清中Ca2+及ALP浓度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改良CPC组骨修复完全,可见材料与宿主骨原交界面。结论:改良CPC较普通CPC有更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及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合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在修复兔桡骨缺损中的效果。方法 36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共72侧前肢,造成1.0cm长的桡骨缺损,随机分成A、B、C3组,A组植入BMSCs+PDLLA/HA,B组单纯植入PDLLA/HA,C组不做任何植入,于术后2、4、8、12周时行X线、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12周时已完全骨性愈合,髓腔通畅,在各骨缺损修复时期,其成骨速度、成骨量和再生髓腔结构均优于B组、C组;A组X线评分也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BMSCs复合PDLLA/HA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有望成为临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证实体外培养的胎免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修复骨缺损,将培养的基质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植入兔骨缺损处,1、2、4、6、8周作99mTc-MDP骨显像、x片、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平均4周左右实验组骨缺损得到修复,提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