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同时对同一时期6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两组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9.2%,非脑梗死患者组为11.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具有相关性,可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来预防和判断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急性脑梗死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百胜AU4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血管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62.61%,颈动脉狭窄在有动脉斑块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4.9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有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对15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5.
吴海荣  蔡毅  曾超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38-239,2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确诊中青年急性脑梗死92例住院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同时采用全自动化仪分别检测其血hs-CRP浓度;将脑梗死组依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对所检测结果分析各组间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hs-CRP相关性。结果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脑梗死3个亚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刘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8-19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期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斑块类型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1.43%;对照组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13.33%。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为61.7%,对照组人员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为20%。实验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为62.86%,对照组人员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为6.67%。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劲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颈动脉官腔狭窄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医生应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即使用降脂、抗血小板等药物使其斑块稳定,以便提高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s-CRP、IL-6、年龄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成两组,检测hs-CRP和IL-6值,并观察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患者年龄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患者hs-CRP、IL-6、年龄比较及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人数比较,P <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炎性标记物hs-CRP和IL-6数值明显升高,与年龄和高血压之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董春红 《包头医学》2018,42(1):16-18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公司)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将100例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31)、斑块组(n=69)、易损斑块组(n=28)、非易损斑块组(n=19)和混合斑块组(n=22),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控制情况.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无斑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显著低于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发现斑块组复发率(23.19%)显著高于无斑块组(6.45%),复发时间(10.12±2.28)月显著短于无斑块组(11.61±2.38)月(P<0.05);易损斑块组复发率(39.29%)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10.53%),复发时间(9.51±1.27)月显著短于非易损斑块组(11.31±2.36)月(P<0.05);混合斑块组复发率(22.73%)和复发时间(10.22±1.23)月与易损斑块组和非易损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尤其是易损斑块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仪,对32例原发性高血压(EH)伴冠心病(CHD)和40例EH无并发症患者及36例正常人进行24hABPM,观察ABPV及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等参数。结果:EH伴CHD组与高血压无并发症组、正常对照组比较ABPV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血压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PV亦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AS与ABPV及动态血压均值有密切的关系。ABPV可能会成为颈动脉颈总动脉中膜厚度(IMT)进展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我们对 5 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经CT确诊为脑梗死患者 5 8例 ,男 4 1例 ,女 17例 ,年龄4 2~ 70岁 ,平均 5 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及一过性脑缺血 (TIA)发作 ,病史 3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AP )及其对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月1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262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检出斑块组180例,未检出斑块组82例;初发患者213例,复发患者49例。随访3个月,对比各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分析患者斑块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对比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临床相关指标,分析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的复发率高于无斑块组,复发时间短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易损斑块组的复发率低于易损斑块组,复发时间长于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患者及复发患者的斑块均以 BIF 更为多见,且左侧较右侧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的比例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发现,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和高血脂。结论:CAP 可导致ACI患者更易复发,特别是易损斑块者,更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5.
韩心伟 《当代医学》2013,(14):65-66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探讨其与脑梗死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汉中405医院内科住院的患者230例,其中脑梗死组115例,对照组非脑血管病患者11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部位、性质、回声强度、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患者不稳定性斑块在检出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在检出斑块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斑块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评估,能够为临床预防、及时治疗脑梗死提供有力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医学》2017,(3):197-19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H型高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1-01—2014-05间新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3963例,调查及记录入院时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及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H型高血压组2147例,非H型高血压组1816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饮酒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H型高血压组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H型高血压组与H型高血压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R=1.487,95%CI(1.239~1.784),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脂后OR=1.476,95%CI(1.217~1.79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型高血压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为期19个月随访,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之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19个月随访期间,19例(10.85%)患者复发,未复发156例(89.14%);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单因素(P<0.05),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非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单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软质斑块、重度狭窄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独立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存在密切关系,颈动脉重度狭窄、软性斑块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在临床中需要定期对高危患者进行随访检查,及时干预治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张永云 《中外医疗》2013,(31):172-173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对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轻度,发生部分以及数目,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观察组中对50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43例患者属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率为86%;对于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所占比例高达10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不稳定性斑块时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和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oxfor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 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2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76例、后循环梗死(POCI)组42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92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及血压夜间下降率,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结果 TACI、POCI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高于LACI组,杓型节律者比例低于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I、POCI亚型组颈动脉斑块出现率及不稳定斑块比率高于LACI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中TACI、POCI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陈向民  谭艳娇 《安徽医学》2013,34(12):1827-182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2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测定和24 h动态血压检测(24 h ABPM).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水平及血压晨峰(MBPS)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