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部增生过长,由位于中心的间质和突出于邻近内膜水平以上的外表黏膜组成,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妇女,尸检资料表明10%的子宫存在内膜息肉。而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远低于此,除了患者无症状未做检查以及目前超声的局限性很难发现〈3mm的息肉等原因外,超声也确实对子宫内膜息肉存在较大的误诊漏诊率。本文通过2例典型的经阴道超声检查、病理证实的患者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诊断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表现、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组织形态学改变,探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临床初诊提示子宫内膜息肉、超声检查及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172例。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病变的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检测供养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以边界清楚伴有较粗大穿入血流信号为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标准。病理检查:观察病变组织结构及供养血管;对比分析其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17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单纯子宫内膜息肉者68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癌者3例,其中2例患者息肉癌变;诊断为子宫内膜局灶性增生过长者63例,分泌期子宫内膜者27例,增生期子宫内膜者7例,子宫黏膜下肌瘤者3例,子宫内膜炎者1例。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为85.91%(61/71),排除子宫内膜息肉的符合率为81.19%(82/101),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为83.14%。结论宫腔内隆起样病变伴有较粗大穿入性血流信号是提示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指征,宫腔镜下的定位活检是判断息肉样病变良恶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子宫内膜息肉24例误诊分析王桂兰,郭玉香(淄博市中心医院妇产科,255036)关键词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可引起月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因隐匿于官腔内不易直接观察,故临床上易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1988年1月~1993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以提高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宫腔镜或手术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74例的阴道超声表现。结果:子宫内膜息肉74例声像图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均匀高回声型58例(78.4%);(2)低回声型1例(1.4%);(3)复杂回声型15例(20.3%);子宫内膜息肉74例超声误诊3例,1例低回声型误诊为黏膜下子宫肌瘤,2例复杂回声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均匀高回声型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率较高,对复杂回声型需要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68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声像图表现,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方法2008年4月~2009年7月间68例在我院住院手术的子宫内膜息肉,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采用Aloka ProSound SSD-3500和Philips 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探头频率为2。5MHz,经阴道探头频率为5~9MHz。结果本组68例病例中经阴道超声正确诊断44例(64.71%),误诊7例(10.29%),漏诊17例(2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较经腹超声明显提高,虽然还有较大的误诊漏诊率,但目前还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首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 随访2016年1月—2017年10月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筛选经过宫腔镜手术具有病理诊断的病例,分析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26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228例,经阴道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87%,误诊34例,其中30例为正常子宫内膜。息肉组与正常组超声图像在病灶边缘是否清晰、病灶内是否探及血流信号等特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超声提示病灶边界清晰、内探及血流信号的病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符合率高,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超声提示边界清晰、内部检出血流的病例,病理诊断更倾向为子宫内膜息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方法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对得到病理结果证实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子宫内膜息肉,经阴道超声诊断正确48例,符合率为85.71%;误诊5例,误诊率为8.93%,误诊为内膜单纯增生、黏膜下肌瘤及胚胎残留各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2例;漏诊3例,漏诊率为5.36%,子宫内膜增厚、合并较大的子宫肌瘤及宫内节育器各1例,未检出而漏诊。结论经阴道超声能清晰显示子宫内息肉与宫腔内膜的关系,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方法,给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息肉(EP)是由内膜腺体和间质组成的肿块,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也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及不孕证等表现.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但两种检查方法均有一定的创伤性,经阴道超声(TVS)检查以其操作简便、清晰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对比观察经阴道与经腹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并分析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37例,均依次实施经腹超声与经阴道超声检查,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以及阳性、阴性预测值等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且相比经腹超声检查其诊断价值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子宫内膜息肉,经宫腔镜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诊的不孕症患者,单纯发现子宫内膜息肉,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手术58例。结果:58例均在宫腔镜下成功实施内膜息肉手术,无一例发生并发症。55例术后随访12~48个月,均有月经来潮,22例在1年内成功受孕,3例失访。结论:宫腔镜是诊断和治疗患子宫内膜息肉的不孕症较理想的方法,术后宫内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增殖症诊断性刮宫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应用诊断性刮宫(简称诊刮)方法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症(EH)的准确性。方法对门诊诊刮为EH,短期内行子宫切除术的150例患者作病理诊断,并与诊刮诊断进行比较分析,还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8例诊刮诊断为复合型不典型增生(CAH)患者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结果150例患者诊刮诊断为单纯型增生(SH)、复合型增生(CH)、单纯型不典型增生(SAH)和CAH分别为53、11、26和60例;经子宫切除后病理学诊断为SH、CH、SAH及CAH者分别为65、7、15、29例,其余34例为子宫内膜癌(EC)。诊刮对SH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而对CAH诊断的准确性则较差;SAH、CAH并存EC显著高于SH、CH(χ2=26.3,P<0.001)。CAH并存EC者显著高于SAH(χ2=9.78,P<0.005)。绝经后不典型增生患者并存EC的可能性显著高于绝经前患者(χ2=3.93,P<0.05)。并存EC的CAH患者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并存EC者(P=0.02);且其表达强度也明显强于未并存EC患者(Uc=3.66,P<0.05)。结论诊刮诊断SH的准确性较高,而诊断CAH的准确性较低;CAH并存EC的比例比较高;测定PCNA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判断CAH患者是否并存E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与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加电凝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M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EMP患者112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加电凝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3个月的月经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术后1年妊娠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月经量减少量和VEGF降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治疗EMP患者,能够减少患者月经量,降低VEGF水平及复发率,并提高患者妊娠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经阴道二维及三维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联合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26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分别行经阴道二维超声、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比较。结果二维超声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6.7%,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8.5%。后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结果的真实性显著优于前者(P〈0.05)。结论经阴道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造影(SHG)联合宫腔镜(HS)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82例患者因行阴道B超(TVS)检查拟诊内膜息肉而纳入研究,先行SHG检查,后行HS检查与治疗,取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以病检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将SHG与HS两种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经病检,在82例患者中,内膜息肉59例,非内膜息肉23例(正常内膜3例、内膜增生19例、粘膜下肌瘤1例)。SHG诊断内膜息肉63例,准确率(93.65%)显著高于TVS(71.95%),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HG诊断准确率略低于HS检查(95.60%),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G联用HS能明显提高宫内膜息肉诊治的准确性。结论 SHG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一种无创、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而联合HS的诊断更准确,且克服以往手术的盲目性,两者联合应用产生较好的互补效应,优于单一检查,是准确诊治宫内膜息肉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以及2年随访复发情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复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腔镜定位单纯刮宫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月经量、手术情况以及术后2年复发、不孕症患者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月经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2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不孕症患者治疗后2年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复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可降低其复发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经超声、宫腔镜以及病理检查的绝经妇女296例,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分组,其中10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另193例绝经后EP患者为EP组,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以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EP发病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EP高发于40~60岁年龄段,单因素分析显示, BMI、肥胖、宫颈息肉、子宫慢性内膜炎、子宫腺肌症、高血压以及激素治疗史均为EP发病相关因素(P<0.05),孕次及产次为EP的保护性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宫颈息肉、子宫慢性内膜炎、子宫腺肌症及激素治疗均为绝经后E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OR=2.602、2.733、1.871、2.467、3.689,P<0.05)。结论肥胖、宫颈息肉、子宫慢性内膜炎、子宫腺肌症及激素治疗均为绝经后E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且高血压患者也具有较高的EP发生风险,孕产次可能是EP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