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其在儿童鼻颅底病变的治疗上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鉴于儿童解剖特点及手术的难度,此类手术并不普及。本文对儿童鼻颅底外科的发展现状、相关解剖及鼻内镜鼻颅底手术重建的方法和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儿童鼻颅底病变的诊疗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影像学和解剖学方法进行研究以明确翼管在鼻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23具尸头行冠状位及轴位高分辨CT扫描,观察翼管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测量相关距离。选其中3具经过动脉灌注的尸头,分别采用经上颌窦、经鼻至翼腭窝-海绵窦入路进行鼻内镜下的解剖学研究。结果高分辨CT能够清晰显示翼管形态、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所有翼管均位于颈内动脉管水平段或其以下层面。鼻内镜解剖与相应的影像学提示相同,翼管内容恒定地指向颈内动脉前膝;翼管和圆孔之间的距离标定了一个手术门户。结论翼管是内镜经鼻颅底手术的一个重要解剖标志,作为骨性管道,高分辨CT可以清晰显示翼管。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电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 2017 年 8月—2019 年 2月应用电磁导航技术行 15例鼻颅底手术,患者病变范围涉及蝶窦、鞍区、咽旁隙、颈静脉孔区、筛顶、蝶骨平台等解剖区域。术前均完善 CT、MRI 等影像学资料,录入导航系统行三维重建,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涉及复杂、重要解剖结构时使用导航系统进行定位。结果15例手术中1例鼻颅底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约1 000 ml,余手术出血均可控。15例手术术中均未出现重要结构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5 例患者术后随访3~20个月,1例鼻颅底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考虑肿瘤复发。结论电磁导航技术应用于鼻颅底手术中,安全、精准,手术并发症少,特别适用于解剖结果变异、修正鼻内镜手术、病变广泛的恶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尸头解剖来探索经眶外下壁入路内镜手术所能达到的解剖通道、解剖标志及解剖方法等。方法对5具尸头(10侧)进行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的细分解剖,通过逐步解剖来界定该入路所能达到解剖通道、颅内外重要解剖标志、解剖边界等。结果本研究界定了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所能达到的5个通道,它们分别是三叉神经通道、破裂孔通道、海绵窦通道、岩锥及后颅窝通道、中颅窝通道,它们的边界、解剖标志、解剖通道、解剖步骤及方法都得以明确的界定。结论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可以到达旁中线颅底、中颅窝,甚至是部分侧颅底及后颅窝,而且对于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颅内外段的暴露能提供很好的视野。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实践加以完善及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 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距离鼓膜张肌的长度平均为2.2mm,距离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9mm和6.8mm。结论 侧颅底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术者了解侧颅底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避免术中损伤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6.
 颅底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内镜鼻颅底外科技术不断进步,手术领域日益拓展,发展前景令人瞩目。目前限制内镜鼻颅底外科在神经外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神经外科术者鼻颅底内镜学习曲线较长,术后脑脊液漏和颅神经功能损害等手术并发症。因此,加强内镜操作训练,熟悉鼻颅底内镜解剖,重视颅底重建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和颅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强调多学科合作治疗颅底肿瘤都是进一步安全有效发展内镜鼻颅底外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安全实施颅底内镜下三叉神经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分别以颅中窝径路及乙状窦前径路解剖8例16侧成人尸头,暴露三叉神经颅内段,并用内镜对三叉神经进行观测。结果所有标本均能通过上述径路在内镜下完整观察三叉神经颅内段全程及周围结构,清晰显露三叉神经三个分支及其出颅孔,三叉神经在内耳门前、上、内发出,和岩骨上嵴约成45°角向岩尖外侧行走,内耳门和三叉神经压迹间距离为(9.60±1.30)mm,圆孔和卵圆孔间距离为(10.90±1.45)mm;内镜下仅能暴露三叉神经桥小脑角段,无法显露岩骨以远部分,但能越过三叉神经暴露滑车神经,约50%标本能暴露动眼神经及颈内动脉分支,极少数(12.5%)能显露颈内动脉主干,约有68.75%标本三叉神经主干有明显分叉。结论内镜可以清晰显示显微镜难以暴露的手术区域,能清晰分辨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神经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弥补显微镜手术不足,在三叉神经手术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创建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解剖模型,寻找内镜下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100例成人行鼻、颅底CT扫描并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犁骨后缘中点至颈内动脉相关解剖标志的角度和距离。同时对6具尸头于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联合入路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以咽鼓管为中心向外、向后逐步暴露并定位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结果犁骨后缘中点至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孔、颈静脉孔的角度平均值分别为72.0°、57.6°、54.1°,犁骨后缘中点至以上各孔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13.65、31.81、32.5 mm,蝶骨角棘与颈动脉管外口前界平均距离为5.92 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开窗入路能充分的暴露翼腭窝和颞下窝结构。犁骨后根、蝶骨翼突、蝶骨角棘、卵圆孔和茎突是颈内动脉相关颅底解剖的重要标志;蝶骨角棘、骨性咽鼓管口为颈动脉管外口前界的重要骨性标志,术中不超越该界限有助于减少损伤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颅窝底的中央部 ,其对应的颅外颅底无解剖结构 ;另一个位于岩骨基底部 ,其颅外颅底对应为颞下颌关节。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Kawase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鼓膜张肌位于Glasscock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咽鼓管位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和鼓膜张肌之间。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骨嵴的交点至内耳孔前缘的距离相对恒定。结论 对中颅窝底恒定骨性突起的观测及命名 ,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保护颞下颌关节。在Kawase三角中定位、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 ,不会伤及鼓膜张肌和咽鼓管。熟悉解剖、术前CT扫描及术中对“蓝线”的识别 ,有助于保护骨迷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内镜解剖学特点。方法在11具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情况。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后垂直段、后曲、水平段、前曲和前垂直段,有3个动脉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McConnell背囊动脉,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隐窝,是内镜手术中确定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的标志。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了解颈内动脉相关解剖对临床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鼻炎(萎缩性鼻炎除外)分类和诊疗的专家共识,其中在治疗方面重点关注了鼻腔局部用药的临床应用,旨在进一步规范鼻炎尤其是慢性鼻炎的诊疗,明确鼻腔局部用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和鼻腔盐水盥洗等在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及注意事项,以便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提高鼻炎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眼震是眩晕疾病的常见体征,识别眼震性质可提供眩晕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眼震大致可分类为生理性眼震和病理性眼震。根据常见疾病来源和发生机制,病理性眼震可大致分为3类:耳源性眼震、眼源性眼震及中枢源性眼震。本文重点讨论这3类病理性眼震及其性质特征对识别眩晕疾病来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抗过敏作用。方法实验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30只6周龄雌性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2)、对照组(n=4)、酮替芬灌服组(n=6)、玉屏风散灌服组(n=6)、玉屏风散滴鼻组(n=6)、布地奈德滴鼻组(n=6)5组。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第1、8、15天,分别腹腔注射1 000 μg卵清蛋白,自22 d开始300 μg卵清蛋白滴每侧鼻孔。与此同时,造模第22天开始给药。采用叠加量化法记录各鼻部症状得分,然后计算总分。第37天,解剖获取胸腔心脏血、鼻中隔和双侧鼻腔外侧壁黏膜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鼻部症状得分减少,纤毛上皮损伤较轻,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分及鼻部组织具有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强活性的内源性磷脂介质,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释放,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PAF作为潜在的相关炎症介质,可以通过影响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改变鼻腔黏膜血管通透性及气道反应性并影响腺体的分泌,从而对AR一些症状的产生起着较关键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使用PAF抑制剂是干预AR症状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国内关于PAF抑制剂在AR中的应用研究相对甚少。本文就近年来血PAF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儿童嗓音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导致儿童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变,为儿童嗓音保健及嗓音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7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喉科就诊的来自于15个社区、主诉为声音嘶哑的儿童1285名,应用间接喉镜进行检查,其中声门区不能完全暴露者235例,不能配合者351例,均在表麻下经鼻腔电子喉镜检查。对其发病特点、嗓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儿童声音嘶哑最常见的病因是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占66.61%,其中包括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过度用嗓是造成儿童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结论积极开展社区儿童用嗓保健,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收型痉挛性发音障碍(SD)患者的动态喉镜下表现、嗓音学特点以及病因,并与正常人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1例内收型SD患者的嗓音参数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嗓音参数,对比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51例为女性患者;61例患者中35例(57.4%)患者的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的分值>7;有明显心理因素或心理创伤的患者7例(11.5%)。患者发音时存在一些颈部及全身肌肉过度紧张的表现,动态喉镜下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双侧声带紧张并过度内收、喉部震颤,部分患者可见声门上结构向中间挤压靠拢。嗓音测试时所有患者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紧张性发音,基频(F0)及响度瞬间起伏,语音颤抖、嗓音挤卡、失去韵律,42例(68.9%)患者出现嗓音中断:患者读一段话的嗓音平均中断次数(1.9±2.0)次显著高于正常人(0.0±0.0)次(P<0.01);所有患者读一段话的朗读时间均值(21.5±4.8)s较常对照组的朗读时间均值(16.2±3.7)s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振幅微扰(shimmer)均值及基频微扰(jitter)均值为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患者的嗓音障碍指数(DSI)均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患者的最长发音时间(MP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内收型SD患者大部分为女性,患者动态喉镜下会有一些特征性表现,患者的音质、音韵和流畅性较正常人有一定改变;患者的shimmer、jitter、DSI、MPT较正常人有显著差异。该疾病可能与胃酸反流有一定关系,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脊索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其中颅底脊索瘤约占1/3。颅底脊索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高度相关。因为大部分肿瘤位于颅底腹侧面的硬膜外,适用于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对脑组织的损伤很小。放疗是颅底脊索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残留肿瘤放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脊索瘤化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传统化疗药物对于脊索瘤的疗效较差,有待发展新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药物。随着综合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效果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耳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至今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例中耳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中报道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其次为外耳道肿物、耳鸣。27例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患者15例,常见相关标志物有突触素、嗜铬蛋白、细胞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波形蛋白等;2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复发7例。结论中耳类癌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和误诊的中耳肿瘤。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的中耳肿物患者时,应考虑行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根据肿物性质确定手术方案,使手术方法更加合理,从而改善预后。尽管中耳类癌患者预后尚好,但容易远期复发,须进行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microRNA表达谱芯片技术,选取临床明确诊断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及变应性鼻炎罹患哮喘(asthma, AS)患者相应血浆,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罹患哮喘后血浆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取AR及AR+AS各3例,使用miRCURY LNATM芯片,筛选出两组患者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靶基因。结果与AR组相比较,AR+AS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有9个,其中表达下调的有4个,表达上调的有5个。靶基因预测显示,以黏附连接、Wnt和MAPK信号传导通路靶基因的差异表达最为显著。结论通过microRNA芯片发现的相关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有可能成为AR患者罹患AS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及临床可能的治疗靶点,但是尚需要进一步靶基因验证及功能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对七氟醚全麻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效果以及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于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采用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对照组5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出麻醉恢复室时间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插管时、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pO2),比较两组患儿Aono’s评分、小儿麻醉后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和术后疼痛评分(children and infants postoperative pain scale, CHIPPS),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8.2±2.7)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15.7±32.4)s和出麻醉恢复室时间(28.4±6.3)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Aono’s评分、PAED评分和CHIP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能够提高小儿麻醉效果,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患儿苏醒期躁动,降低不良反应反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