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C型股浅动脉闭塞(或狭窄>70%)腔内治疗效果及随访1年结果,分析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 C型的患者58例(58条肢体)。手术方法为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随访是否有支架内再闭塞或狭窄(>70%)。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闭塞或狭窄(>70%),将患者分为通畅组及再闭塞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58条肢体中有6条未能开通,腔内治疗开通率为89.7%。1年后完成随访41例,通畅组30例,再闭塞组11例。两组患者踝肱指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5±0.16) vs (0.41±0.24),P<0.05]。两组患者的吸烟者比例和Fontaine分期虽无显著性差异,但P值相对较低,提示二者也可能与术后ISR相关。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型股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ISR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D)是一种以下肢麻木、发冷、疼痛、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病变,其也是导致老年人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引起残疾甚至截肢〔1〕。LEASD是因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而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好发于小腿动脉、股浅动脉、髂动脉等〔2〕。开放性手术逐渐被血管腔内修复手术所替代,介入治疗已成为了目前临床治疗LEASD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髂动  相似文献   

3.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作为常见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2%~2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介绍,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可分为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血管科药物包括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在狭窄动脉中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扩张血管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如果通过保守的药物治疗仍效果不佳,就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髂动脉—股深动脉腔内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伴严重缺血患者11例,均行髂动脉—股深动脉腔内重建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ABI值、截肢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与临床治疗有效率均为100%.所有患者坏死组织均转为干性.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1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腔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IV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导下腔内技术治疗的24例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情况和术后随访数据,比较IVUS和DSA对血管准备后残余狭窄和夹层程...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腔内治疗可有效缓解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间歇性跛行或严重下肢缺血[1]。最近有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疾病与外科血运重建疗效基本相同[2]。但下肢动脉介入干预后的再狭窄仍然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本文总结了下肢动脉介入干预后的长期治疗和监测策略。1一般预防措施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介入干预后长期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有规律的运动也是介入干预后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判断下肢动脉疾病情况[3]。  相似文献   

7.
张晶  何菊  杨森  赵子源  李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71-473,47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多节段复杂病变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杂交手术治疗ASO多节段复杂病变,患者21例,切开股总动脉行髂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内膜切除术(TEA)4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腘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膝下动脉PTA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2例,股总股浅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3例,股浅动脉TEA+腘动脉PTA+膝下动脉PTA3例,先行膝下动脉远端流出道的PTA治疗,而后同期进行股腘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复查由0.31升至0.66(正常值0.53~0.91)。分别于术后3,6,9个月及12个月进行Ⅰ期临床评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11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再狭窄,1年通畅率90%(18/20)。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创伤小及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创新,腔内治疗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模式。由于股腘动脉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点,即便是最新一代的镍钛合金支架,其远期通畅率仍不理想。由于药物涂层技术在抑制下肢动脉内膜过度增生中的作用,载药器械逐渐成为髙级别临床应用的推荐,尤其适合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钙化病变、再狭窄病变及膝下病变等。理想的血管准备包括减容手段的合理应用以及球囊扩张模式优化等,可进一步避免或减少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再狭窄和再干预率,因此下肢动脉应规范血管腔内治疗,严格把握适应证,在实践和创新中切实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南京梅山医院收治的髂股动脉硬化闭塞患者53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内髂股动脉的通畅率、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情况、手术后病情复发情况;分析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组的手术成功率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动脉的通畅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变长逐渐降低,但是老年组的通畅率降低情况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老年组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高血糖、原发性高血压是影响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因为自身各项生理器官功能的不断衰退,在手术效果及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上都不及非老年患者,因此,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后应该比非老年患者受到更加细致护理和关心。使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手术简单易操作,能够迅速将患者的患肢血管重建、改善患肢的供血和血液循环,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再狭窄率,减少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该病治疗效果已引起广大神经内外科医生的重视。近20年来,应用椎基底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有关的文献报道甚少。文章介绍了该手术的适应证、具体操作、解剖特点、技术难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12月至200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治疗的动脉硬化导致下肢缺血患者的资料,对比性分析了糖尿病组203例和非糖尿病组120例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变累及的位置及其相关因素等。结果糖尿病组发病年龄平均为67.9岁,非糖尿病组平均为75.7岁,发病年龄提前7.8年;糖尿病组男女之比为2.2∶1,非糖尿病组男女之比为4∶1;病变累及位置,前者多累及股浅动脉以远的动脉,后者则多累及股浅动脉及其以近的动脉,前者多累及多个平面。Ⅰ型-股浅动脉及其近段病变以非糖尿病者多发生(P<0.01);Ⅱ型-单纯累及股浅动脉病变,以非糖尿病者多发生(P<0.01);Ⅲ型-股浅动脉及其远段病变,以糖尿病性者多发生(P<0.01);Ⅳ型-全程多节段病变,以糖尿病组者多发生(P<0.05)。糖尿病组血管造影显示,80.6%为双下肢病变,非糖尿病组为73.1%(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分别有53.2%和54.2%的患者伴有高血压(P>0.05)、16.3%和25%的同时患有冠心病(P>0.05)、14.8%和19.2%的同时患有脑梗死(P<0.01)、3.5%和4.7%的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和脑梗死(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分别有30.5%和17.8%出现下肢远端的溃疡或坏疽(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年龄比非糖尿病者要早8年左右,男女比例也明显缩小,前者的下肢动脉病变更易发生在股浅动脉远端,更多累及多个节段动脉,更易出现下肢远段的组织坏疽或溃疡。  相似文献   

13.
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12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其中有症状者78例,无症状者49例.术后随访5~16个月,回顾性分析其疗效,评价此术式的优点.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患者均复查颈部和脑实质DSA,显示患侧颈动脉形态正常,颈内动脉血管迂曲消失,无1例狭窄.126例患者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其患侧颈内动脉、皮质下血管显影时间较术前提前0.40~0.90 s,颅内血管血流经过时间缩短0.50~0.80 s;出现脑梗死1例,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为99.2%,并发症发生率为2.4%.结论 颈内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有效、安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ND HYPOTHESIS: Lower extremity symptoms accompanying dissecting hematomas of the aorta are well described. Isolated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as the presenting syndrome of aortic dissection is rare and frequently misinterpreted so that the diagnosis of aortic dissection is delayed or missed, often with catastrophic result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it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inforce recognition of this life-threatening phenomenon. METHODS: After the first patient in our series presented with isolated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due to aortic dissection, a prospective search for similar presentations was undertaken over 2 years. We also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search for all aortic dissections at our hospital for the past 10 years and a MEDLINE search for all reported aortic dissection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20 years, as well as for all reports of isolated ischemia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due to aortic dissection. RESULTS: Three patients with isolated ischemia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due to aortic dissection were found prospectively after the index case. Over 10 years, 40 patients with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were diagnosed at our hospital. The MEDLINE search revealed 1,751 aortic dissections of which 10% had lower extremity symptoms. Only 10 cases of aortic dissection were reported as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with symptoms isolated to one or both lower extremities. Smoking, hypertension, male gender,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recent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ere common predisposing risk factors for this rare presentation. CONCLUSION: Symptomatic isolated ischemia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due to aortic dissection is rare and often missed. Awarenes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ided by the acronym ILEAD, made it possible to suspect the true origin of this misleading syndrome.  相似文献   

15.
血管重建、恢复远端肢体灌注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关键点。血管重建的方法包括开放重建和腔内重建。腔内治疗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主力军,甚至复杂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创伤相对小的腔内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定向斑块旋切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TurboHawk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收集数据,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临床症状、踝臂指数改善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术后再狭窄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定向斑块旋切在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可以获得与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相似的通畅率,是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EA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老年LEAD患者共98例(病例组),同时选取2个中心进行体检的老年健康人群7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P0.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LEA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患者男性、高血压、吸烟比例及收缩压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舒张压和体质量指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指标中,病例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肌酐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踝肱指数(AB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007,95%CI 0.201~1.232)、吸烟(OR=0.181,95%CI 0.044~1.119)、收缩压(OR=0.153,95%CI0.135~0.198)、FBG(OR=3.226,95%CI 1.589~5.103)、HOMA-IR(OR=2.971,95%CI 1.456~4.716)、胰岛素(OR=1.996,95%CI 1.309~3.311)、HDL-C(OR=0.311,95%CI-0.237~0.515)、hs-CRP(OR=1.058,95%CI 0.313~1.157)和ABI(OR=-3.011,95%CI-4.238~-2.010)是发生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年男性患者要注意LEAD的筛查,并积极戒烟,控制血压血糖,强化降脂。  相似文献   

19.
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动脉旁路移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从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应用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了82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96条下肢。主要方式为股动脉-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31条(32.3%),胭动脉-小腿动脉旁路移植22条(22.9%),髂动脉支架+股动脉-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12条(12.5%),股动脉-小腿动脉旁路移植10条(10.4%)。结果82例中,3例全麻手术病人(4条下肢)于术后死亡,病死率为3.7%;手术成功率为96.3%,总有效率为93.7%;救肢成功率为98.9%;足部创面愈合率37.3%。76例患者(96.2%)被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移植血管通畅率为92.2%;死亡率为3.9%;总有效率为87.6%;截肢率为4.5%,保肢率为95.5%。93.8%(30/32)下肢创面分别于出院2~10个月(平均6个月)后愈合。结论糖尿病下肢缺血行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