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联合引导式健康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沙盘游戏联合引导式健康教育,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对2组患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客观评估,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等PSQ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儿MDI和PD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MDI和PDI量表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PDI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盘游戏联合引导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显著促进患者运动能力恢复并带动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通过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每日行40分钟动作观察训练,训练方式为进行微软Xbox Kinect平台的体感游戏,先行观察,后跟随游戏模仿练习。2组儿童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儿童平衡功能评定量表(PBS)、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对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PBS和PE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和PEDI评分分别为(29.19±8.19)分和(59.81±7.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引导式健康教育配合沙盘游戏的护理干预对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中智力水平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6月该院接受康复护理的脑瘫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引导式健康教育配合沙盘游戏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智力水平及运动能力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智力水平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运动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健康教育配合沙盘游戏的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对提升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作用.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自闭症患儿50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沙盘游戏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沙盘游戏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疗效、病情好转时间、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心理行为干预疗效。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方法,纳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确诊为ADHD的6—12岁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ADHD患儿按照患儿意愿分组为非随机分组,试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30周的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两组均予治疗前后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symptom questionnire, PSQ)进行疗效对照评定。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家长各进行1次半结构式的访谈。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onners量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试验组Conners父母量表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3)对试验组患儿家长的半结构式访谈前后对比在情绪方面、行为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心身躯体方面及治疗依从性有明显好转。结论:沙盘游戏心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ADHD患儿的多种症状,对ADHD患儿的身心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心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对2组患儿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EDI移动、自理分区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治疗组PEDI移动、自理分区评分[分别为(52.16±4.68)分和(65.13±6.1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46.36±4.53)分和(58.95±4.16)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肌力训练能改善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2~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辅以强制性诱导疗法,用限制性手托在患儿清醒状态下对健侧上肢持续固定3 h,期间对患侧手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观察组在强制性诱导疗法的基础上对患儿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给予1.0 Hz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用Peabody精细发育量表(PDMS-2 FM)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对患儿手的抓握、对捏和整个上肢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PDMS-2 FM评分[对照组(72.23±8.55)分、观察组(77.41±9.44)分]和UEFT评分[对照组(24.67±5.14)分、观察组(29.78±6.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65.57±9.14)和(13.22±5.21)分;观察组(65.62±9.16)和(13.06±6.09)分]有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PDMS-2 FM和UE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能有效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矫形器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并于BTX-A注射24h后指导脑瘫患儿穿戴膝踝足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对2组患儿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比较2组患儿大腿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踝关节活动范围情况。 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其MAS评分[分别为(1.26±0.63)分和(2.56±0.71)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GMFM分值[分别为(69.21±11.67)分和(62.61±10.74)分]及大腿内收肌角[分别为(100.9±21.1)°和(89.3±23.2)°]、腘窝角[分别为(126.1±10)°和(117.4±13.4)°]、踝关节活动范围[分别为(80.1±9.1)°和(70.4±9.2)°]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具有定位准确、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脑瘫儿童下肢痉挛,如注射BTX-A后穿戴膝踝足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则能进一步缓解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痉挛并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架构下的康复治疗流程对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ICF-CY架构下,对观察组从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等方面实施评估,制订近期目标、执行治疗方案和措施,并从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等方面设计和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评估,制订治疗方案和措施,并进行指导。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比较2组患儿Barthel指数(BI)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家庭康复指导考核评分。 结果 2组患儿治疗前BI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2组患儿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2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的BI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均较高(P<0.05)。治疗2个月后,2组患儿身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家庭康复指导总分[(22.10±3.99)分]、活动和参与评分[(16.50±3.25)分]、环境因素评分[(8.10±2.56)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CF-CY架构下的康复治疗工作模式,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活动能力和参与能力,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限制诱导运动疗法辅助虚拟现实游戏对偏瘫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偏瘫型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每日行限制诱导运动疗法4 h,其中1 h在治疗师帮助下行受累侧作业治疗,另外3 h在患儿监护人帮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实验组1 h在治疗师帮助下治疗,1 h进行虚拟现实游戏,剩余2 h在患儿监护人帮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治疗。2组儿童均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功能质量测试量表(QUEST)、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分别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整体社会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QUEST、GMFM和PE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QUEST、GMFM和PEDI评分分别为(16.38±7.07)分、(72.79±9.96)分、(59.05±5.3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限制诱导运动疗法辅助虚拟现实游戏能显著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整体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训练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尖足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5岁痉挛型双瘫脑瘫尖足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腹部,每个靶肌肉注射剂量为3 IU/kg,一次性注射完毕,注射后24 h给予常规康复治疗5个疗程,每个疗程3周,每周治疗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全身振动训练,患儿采取站立位,每次振动时间为2 min,休息1 min,共3~4次为一组,每日一组,每周治疗5 d,疗程与常规康复治疗同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分(MTS)评价小腿三头肌痉挛情况;采用肌肉快速牵张时出现卡住的角度(快角,记录为R1)和肌肉慢速活动下关节全范围活动度(慢角,记录为R2)评价踝关节活动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D区(站立功能)、E区(走跑跳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述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MTS评分[观察组(3.60±0.56)分;对照组(3.57±0.63)分]、R1[观察组(-8.27±7.98)°;对照组(-9.30±7.01)°]、R2[观察组(7.43±7.75)°;对照组(7.20±7.55)°]、GMFM-88评分[观察组(35.10±7.07)分;对照组(36.63±7.4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2组患儿MTS评分[观察组(2.43±0.68)、(1.83±0.46)和(2.17±0.75)分;对照组(2.83±0.79)、(2.33±0.61)和(2.70±0.75)分]均小于组内治疗前,R1[观察组(4.17±6.20)°、(9.87±5.47)°和(4.90±7.04)°;对照组(0.27±7.16)°、(3.73±7.49)°和(-1.73±7.32)°]、R2[观察组(18.07±6.15)°、(24.47±5.85)°和(19.30±5.98)°;对照组(15.07±6.55)°、(19.10±7.80)°和(14.03±7.13)°]、GMFM-88评分[观察组(49.20±7.38)、(58.47±7.17)和(64.37±7.11)分;对照组(45.10±8.75)、(51.73±8.41)和(56.83±8.44)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的MT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R1、R2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的GMFM-88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GMFM-88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尖足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游戏式训练对脑瘫儿童家庭环境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确诊脑瘫患儿89例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医院内正规强化康复,观察组患儿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家庭环境评定量表(HOME)及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OME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BSID的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SID的智力发育指数(MDI)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游戏式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瘫儿童家庭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康复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矫正鞋垫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88项粗大运动量表(GMFM88)D能区、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PBS评分、GMFM88-D、E能区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PBS评分[(27.5±12.7)分]、GMFM88-E能区评分[(29.8±12.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GMFM88-D能区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平衡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2组脑瘫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技术、肌肉牵张、作业治疗及家庭康复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VR技术及常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左右偏移、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轨迹长[(49.00±12.17)mm]、单位面积轨迹长[(35.40±22.13)mm]、矩形面积[(2.52±0.91)mm2]、外周面积[(1.62±0.63)mm2]、Berg平衡量表评分[(30.07±1.04)分]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R技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 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17例)及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对2组患儿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3个月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GMFM评分[分别为(71.85±16.60)分、(59.38±12.64)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游戏结合分享阅读团体辅导对改善恶性肿瘤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效果。 方法:选取于2012年8月—12月在唐山市4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就诊的白血病、脑瘤等恶性肿瘤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干预组(n=42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干预组同时进行游戏结合分享阅读团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60min。时间为3个月。在团体辅导前后分别应用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患儿的父母进行调查,以评估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 结果:在干预后,干预组男孩在交往不良(2.08±1.46)、分裂样(1.92±1.94)、抑郁(3.43±2.04)、社交退缩(1.83±1.95)和攻击性表现(7.04±2.15)等5个因子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女孩在分裂样(2.01±1.27)、抑郁(6.05±1.99)和社交退缩(3.05±1.75)等3个因子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游戏结合分享阅读团体辅导能改善恶心肿瘤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方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和中医推拿对痉挛型脑瘫尖足畸形患儿痉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方案基础上增加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中医针刺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中医推拿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个月;中医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D、E功能区评分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APROM、GMFM和CSS评分均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的APROM、GMFM和CSS评分分别为(78.72±8.25)°、(79.80±9.95)分和(8.68±1.63)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以及中医推拿的基础上增加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中医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游戏设计结合针刺、推拿应用于脑瘫儿童流涎,观察脑瘫儿童流涎程度的改善情况,及其社会适应性、日常生活独立性、口唇舌活动情况的变化。方法:观察132例伴随流涎的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游戏设计组及对照组,2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推拿进行康复干预,游戏设计组(观察组)采用游戏教学设计融入针刺推拿进行康复干预。干预时间为90d。2组在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格塞尔量表中社会适应性能区得分进行智能发育评价;采用唇、舌、咀嚼动作灵活性评分进行吞咽功能评价;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检查量表(WeeFIM)进行生活独立性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格塞尔适应性评分、唇、舌、咀嚼运动评分、WeeFI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推介入游戏设计对脑瘫儿童流涎情况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