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态矫正衣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运动捕捉和患侧肢体表面肌电的即刻影响。方法: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穿戴动态矫正衣前后,进行站立位偏瘫上肢前伸够物活动,应用运动捕捉系统对患者躯干前屈、旋转和侧屈运动进行采集分析,应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对偏瘫侧胸大肌、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斜方肌上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臀中肌、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EMG)和肱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CR)进行采集分析。结果:穿戴动态矫正衣后偏瘫上肢前伸够物时的躯干前屈、侧屈角度均较前减小(均P<0.05),三角肌前束、斜方肌上部、三角肌中束、肱二头肌、股直肌、臀中肌和腓肠肌的iEMG值均较前增加(均P<0.05),肱三头肌CR值较前增加(P<0.05)。结论:动态矫正衣可以辅助偏瘫患者姿势稳定,提供躯干支持并限制异常代偿姿势,提高上下肢肌群的运动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未受累侧(健侧)上肢在够物动作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23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上肢够物测试,够物过程分为肩前屈和保持两个阶段。采用表面肌电技术和穿戴式微型运动捕获系统同步采集并提取上肢够物时相关肌肉的表面肌电参数(均方根值、积分肌电值)和三维运动学数据(躯干扭转度、肩关节运动幅度、肩关节运动速度、等张失稳度、肩关节角度分散度),患者组依据未受累上肢是否为利手侧,将其分为利手侧和非利手侧进行分别采集,对照组利手和非利手侧均进行采集,然后采用秩和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利手侧在前屈阶段斜方肌上部均方根值为34.3μV,躯干扭转度为-1.4°,均高于对照组利手侧的19.7μV和-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运动速度则低于对照组利手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保持阶段斜方肌上部,患者利手侧均方根值为55.4μV,高于对照组利手侧,胸大肌均方根值和三角肌前组/斜方肌上部积分肌电值均低于对照组利手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非利手侧在前屈阶段三角肌中组均方根值高于对照组非利手侧,肩关节运动速度低于对照组非利手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比较,在前屈阶段,非利手侧斜方肌上部均方根值大于利手侧,三角肌前组/斜方肌上部积分肌电值比在前屈和保持阶段均小于利手侧,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未受累上肢是利手侧还是非利手侧,其够物动作的生物力学特点与健康人对应侧上肢并非完全一致,在对脑卒中偏瘫患侧上肢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时最好以健康人对应侧上肢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并结合同步表面肌电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够物动作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 方法选取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年龄(65.9±10.0)岁]及1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2组受试者坐在椅子上用患手(患者)或右手(健康人)够取放在肩前方距肩一臂长距离处的杯子,采用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记录受试者躯干及上肢运动学数据,同时采集被测肢体斜方肌、三角肌前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共进行4次够取任务测试,选取最好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将同步采集的运动学数据与表面肌电信号处理后得到肩、肘关节活动范围及达标时间、角度变化峰值及对应时间、每组肌群做功和肌群做功比值(如斜方肌/三角肌前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本研究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对入选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脑卒中患者运动学参数及肌电参数与健康人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患者偏瘫侧上肢FMA评分与运动学特征及肌电特征间的相关性。 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够物功能的运动学参数及肌电参数与健康人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与肩关节活动峰速度具有相关性(P<0.05),部分运动学参数与肌电参数具有相关性,如肩关节活动最大角度与斜方肌做功、肩关节活动速度达峰时间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做功比值间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结合同步表面肌电分析可定量评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三维实际环境中够取物体时的多关节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为临床优化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肌电图仪测定患者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32.7±5.5)分]、MBI评分[(59.6±10.1)分]、三角肌iEMG值[(52.4±11.6)μV]、肱三头肌iEMG值[(38.6±7.3)μV]、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29.4±5.7)μV]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评定双侧肢体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双侧组和单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双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肢体训练,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利用Delsys表面肌电图仪测试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胫前肌的相关指标,对其最大自主收缩(MVC)、随意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估患者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的MVC、iEMG、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的MVC、iEMG、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且双侧组MVC、iEMG、RMS较单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肢体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进程中其偏瘫侧肱二头肌、拇短屈肌及第一骨间背侧肌做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sEMG)变化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制订个体化康复干预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选取2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纳入实验组)及10例年龄、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将其纳入正常对照组)。记录所有受试者双侧上肢分别做肘屈、拇屈、食指外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sEMG信号,并跟踪记录患者偏瘫侧上述肌肉sEMG在康复进程中的变化;采用简式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和徒手肌力评定(MMT)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力改善情况,计算sEMG信号的均方根值(RMS)、中值频率(MDF)及与上肢FMA、MMT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正常对照组所检肌群RMS及MDF值左、右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偏瘫侧所检肌肉RMS、MDF值均显著小于健侧及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健侧RMS、MDF值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实验组偏瘫侧所检肌肉RMS、MDF值随康复日程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末次检测值明显大于首次检测值(P<0.05)。实验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MT评分与上肢所检肌肉RMS值、MDF值均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 脑卒中偏瘫侧上肢sEMG既可反映上肢康复进程,又能反映肌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可作为一种定量康复评估指标,从而为制订个体化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描记术(sEMG)来研究偏瘫患者和正常人在日常生活活动(ADL)中的上肢相关肌肉表面肌电特点。方法:应用Megawin表面肌电系统来采集15例正常人(正常组)和10例偏瘫患者(偏瘫组)在执行抬臂、梳头、喝水、摸对侧肩、摸后口袋这5项ADL时的上肢相关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经信号处理得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部、三角肌中部、三角肌后部、前锯肌、背阔肌、斜方肌上部、斜方肌下部的均方根(RMS)比值,并分析正常组和偏瘫组上肢相关肌肉RMS比值异同。结果:偏瘫组较正常组肱三头肌、三角肌前部、三角肌中部、三角肌后部、前锯肌和斜方肌下部RMS比值显著增大(P<0.05)。结论:偏瘫患者可采用与正常人不同的肌肉收缩策略来完成ADL。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手指点穴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患者上肢痉挛及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且未给予抗痉挛的药物;在此基础上,实验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手指点穴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第1次手指点穴结束后,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上肢部分(FMA)评分及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表面肌电的平均积分肌电值(iEMG)测试,观察手指点穴的即刻效应。且在治疗1个月后,2组再分别进行上述指标的测试,观察手指点穴的持续疗效。 结果第1次手指点穴后,实验组FMA评分(12.63±4.64)高于组内治疗前(12.13±4.88)(P<0.05),肱二头肌iEMG(41.64±9.22)、桡侧腕屈肌iEMG(37.06±7.02)均低于组内治疗前(43.67±9.56)、(39.17±7.56)(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FMA评分(25.17±5.93)、肱二头肌iEMG(34.42±7.55)、桡侧腕屈肌iEMG(30.63±5.54)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 结论手指点穴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即刻效应较好;手指点穴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要优于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主动功能性电刺激转车对中重度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中重度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转车结合常规治疗组(19例)或常规治疗组(21例)。治疗前后应用上肢Fugl-Meyer (FMA-UE)运动评分(包括近端肢体、腕、手、协调)、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前,以上各项评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除肱三头肌MAS及FMA(腕)评分外其余指标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试验组仅FMA(近端)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但试验组FMA-UE评分超过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值的比例较对照组多(P<0.05)。 结论:主动功能性电刺激转车可促进中重度偏瘫患者上肢近端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索在肌电控制机器人协助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康复训练中,有关肘关节电生理﹑动力学﹑运动学等多项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为脑卒中评估提供更加全面的定量评估方法。 方法:本研究募集了8例偏瘫患者,对其分别进行了20次肌电控制机器人辅助的肘关节康复训练,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的肌电信号,肘关节力矩信号和角度信号。 结果:训练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测值显著大于训练前(P<0.05),Ashworth量表值显著小于训练前(P<0.05);在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VC)实验中,肘关节屈曲与伸展的MVC力矩显著大于训练前(P<0.01);三头肌的力矩-肌电比显著大于训练前(P<0.05);在无辅助跟踪运动中肘关节运动角度和目标角度均方根误差(RMSE)显著小于训练前(P<0.05)。 结论:肌电控制康复机器人肘关节康复训练从关节力矩、肌肉效率、运动精度等多个方面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以上参数从多角度定量反映了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状态,具有应用于临床运动功能评估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拟证实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上肢执行功能性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活动,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游戏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分(FMA-UE)、改良巴氏指数(MBI)及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评估,并采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肘关节做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同步记录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2组患者均进行MBI随访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2组FMA-UE及MBI、MAL运动频率及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FMA-UE、MAL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时,2组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结束时(均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iEMG和RMS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运动想象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采用tDCS治疗)和联合组(采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tDCS治疗),每组45例,所有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常规组选取IS200型智能电刺激仪行tDCS治疗,每日1次,20 min/次,6次/周,共治疗4周;联合组患者则接受tDCS治疗后,立即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每日1次,40 min/次,每周运动想象训练6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和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偏瘫上肢的使用能力进行评定;检测患者上肢的表面肌电图(sEMG)采集上肢做最大主动肩前屈、伸肘时三角肌前部、肱三头肌肌腹的肌电信号,信号处理内容采用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来表示,评估患者的患肢肌力。 结果 治疗前,常规组和联合组患者的FMA-UE[(17.8±6.9)和(17.7±6.8)分]、FTHUE-HK评分[(2.9±0.9)和(2.8±0.7)分]及表面肌电图指标RMS[(2.5±0.5)和(2.4±0.3)μV]和iEMG值[(24.5±10.8)和(23.3±11.9)μV·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26.5±13.4)和(38.6±11.9)分]、FTHUE-HK评分[(3.2±0.5)和(4.2±0.3)分]及表面肌电图指标[RMS(4.3±1.1)和(6.8±0.9)μV;iEMG(35.7±7.5)和(44.3±6.9)μV·s]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运动想象训练联合tDCS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强其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站立桌辅助站立位下作业治疗对偏瘫上肢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肌电活动的影响。 方法 纳入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训练组采用站立桌辅助站立体位进行上肢作业治疗训练,对照组则取坐位行上肢作业治疗。分别于患者初评时(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活动、偏瘫侧肢体躯干肌肉表面肌电活动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治疗前,对照组和训练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分别为(19.27±6.24)和(19.23±6.2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2组FMA评分[对照组(20.87±9.36)和(25.47±6.33)分;训练组(24.37±6.31)和(29.43±6.42)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训练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训练组患者FMA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直肌、竖脊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之间的表面肌电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和训练组的股二头肌、腓肠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除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数值较组内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外,其余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以及训练组所测上述各肌群的表面肌电数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数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所测所有肌肉的表面肌电数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坐位下相比,站立状态下的上肢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腹直肌及竖脊肌肌肉活动,明显促进偏瘫上肢的运动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侧手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脑卒中后单侧手功能障碍患者3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2组均给予患侧常规手功能训练,每次6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双侧手功能训练,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双侧手屈曲动作下及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积分肌电值(iEMG),并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价患侧手运动功能。 结果 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训练组治疗后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52.88±7.76)和(56.69±8.66)μV,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29.19±4.34)和(40.44±5.27)μV,较治疗前[(38.37±5.84)和(27.88±4.84)μV;(20.31±3.66)和(17.75±5.74)μV]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44.60±8.19)μV和(39.20±8.55)μV,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25.27±4.40)μV和(25.73±6.45)μV;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手屈曲动作下伸指肌的iEMG值有显著改善(P<0.01),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及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亦有明显改善(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间上述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屈曲动作下的患侧手屈指浅肌和伸指肌iEMG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背伸动作下的患侧手屈指浅肌iEMG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指肌iEMG值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FMA-UE总评分[(25.12±6.84)和(20.47±5.9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17.94±7.35)和(15.67±5.92)分]有显著提高(P<0.01);训练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手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上肢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MAS)评定偏瘫侧肘关节屈、伸肌张力,采用sEMG评定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在进行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动作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肘屈曲、伸展协同收缩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患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偏瘫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伸展协同收缩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痉挛,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协调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手背伸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增加患侧上肢任务导向训练,即训练时结合日常实物并完成明确指令动作,如手背伸抓握及够物等训练。由不知分组的同一治疗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定2组患者的患侧腕关节背伸主动活动度(AROM)、手腕Fugl-Meyers运动功能评定(FMA)和腕背伸表面肌电图(s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腕关节AROM、手腕FMA评分和腕背伸sEMG值分别为(4.17±2.68)°和(3.11±2.85)°、(11.11±3.69)分和(13.72±4.46)分、(42.83±16.48)μV和(37.28±18.48)μ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39±4.22)°和(3.83±4.02)°、(27.72±8.84)分和(22.05±7.81)分、(102.5±53.11)μV和(72.17±32.65)μV,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腕背伸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无线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并分析患侧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的最大收缩力量(MVC)及随意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比较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评估训练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MVC、iEMG及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MVC、iEMG及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镜像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MVC、iEMG及RMS的提高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能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肉运动过程中运动单位的募集及同步化程度,增加参与运动的运动单位数量及放电总量,并促进下肢肌肉力量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辅助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肌电图信号的影响,旨在评定运动想象疗法的作用价值、优势,为其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于该院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康复疗法,试验组辅以运动想象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患肢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结果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上肢、手和下肢运动功能各等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手、下肢Ⅲ~Ⅴ级构成比均下降、Ⅵ级构成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患侧上肢、手、下肢Ⅲ~Ⅴ级构成比高于试验组,上肢、手和下肢Ⅵ级构成比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方根振幅(RMS)值均升高,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iEMG值升高、RMS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