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明确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案迫在眉睫。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以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引起肠道菌群易位等多种机制促进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靶向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新方式。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做一评述,明确目前基于肠道微生态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与治疗中的作用,为未来肝硬化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不断探索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角色。已经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到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之中,并开始尝试以调节肠道微生态作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但肠道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在各种常见疾病中的影响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稳定的肠道微生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和紊乱与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与肠道疾病的关系尤为密切。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及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经放射治疗后并发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很复杂。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形成该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它的常规药物治疗效果非常有限,以调整肠道微生态为核心的治法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本文从肠道微生态对放射性肠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发生在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以及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随着下一代测序等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不断进展,肠道微生态变化与IBD的关系亦备受关注。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物质代谢、促进宿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调节免疫、维持正常肠道生理功能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IBD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改变,其改变可能与IBD发生有关,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和缓解肠道炎症,重建肠道免疫稳态成为治疗IBD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6.
肠道作为人体巨大的细菌库,其微生态系统复杂多变。通过肝肠轴,肠道和肝脏不仅在解剖和功能上密切相连,两者的免疫也息息相关。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肝病免疫关联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的免疫往往互为因果,肠道微生态失衡,通过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分子模式导致肝脏免疫激活从而肝病发生与进展;反之,肝脏疾病免疫反应也破坏肠道微生态。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与肝脏疾病免疫的关系,为通过肠道微生态的调控对肝脏疾病免疫影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的关系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参与了结直肠黏膜缓慢发展成腺瘤和息肉,最终演变成CRC的整个过程,CRC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现象,CRC是宿主肠道免疫稳态失衡和表观遗传变异的积累。现全面回顾性分析最近的相关研究,探讨肠道微生态对肠道免疫稳态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及与CRC发生发展的关系,重点从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源代谢调节物2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更有效地对CRC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雄激素剥夺疗法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疗法。虽然雄激素剥夺治疗初期疗效确切, 但治疗后出现的临床问题, 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将因其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 影响疗效, 甚至危及健康或生命。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局部疾病有关, 也与肝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疾病息息相关, 但其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联研究尚少。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剥夺疗法会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 从而诱导一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CRPC的形成。本文分别从肠道微生态多样性、肠道菌群结构以及功能通路改变的角度, 阐述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对肠道微生态产生的微生态影响, 并提出相应对策, 如粪便微生物移植、口服抗生素和益生菌等, 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疗效与预期, 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类肠道有超过百万亿种微生物,其中包括1000余种已知细菌,这些细菌对肠道微生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已知的微生物与体循环的关系,目前广大学者普遍认为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通过总结肠道微生态失衡引发的相关性疾病,引起人们重视,并通过挖掘微生态新靶点,达到缓解、治愈相关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峰  严晶  卢冬雪 《中医学报》2019,34(9):1859-1863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脾胃学说、肺肠相表里理论、正邪学说等基础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及宿主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来源于后天,用之于后天,受内外环境额影响,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有着和中医相似的阴阳、脏腑及正邪属性。肠道微生态是当下研究热点,其完善的理论和技术及研究结果为中医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互相调节作用已被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提高中药的效能;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上,且与中医药相关的可检索文献甚少,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多靶点、多途径的机制,深入到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上,为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土五行的五行模式中,土行居于"中"位,调节和控制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代谢的途径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理学靶点。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改变宿主的代谢状况,进而阻断或逆转心血管病的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有:①关于肠道微生态与机体的发病机制研究多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上,对其他系统疾病的研究相对较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②在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缺乏较多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随着新一代核酸测序技术、宏基因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心血管领域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未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测定机体不同物质水平,结合肠道微生物代谢物鉴定,可为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进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报》2019,(9):1859-1863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脾胃学说、肺肠相表里理论、正邪学说等基础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及宿主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来源于后天,用之于后天,受内外环境额影响,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有着和中医相似的阴阳、脏腑及正邪属性。肠道微生态是当下研究热点,其完善的理论和技术及研究结果为中医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互相调节作用已被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提高中药的效能;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上,且与中医药相关的可检索文献甚少,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多靶点、多途径的机制,深入到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上,为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民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情况,而肠道健康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肠道健康与肠道微生态息息相关,因此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及研究报告,联系中医药古籍,总结出肠道微生态问题的中医观并给出了部分肠道微生态病症的中医药疗法,尤其针对中药靶点治疗与中药针刺治疗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药物作用原理与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CRC)是具有高致死率的癌症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直接与机体发生互作机制或通过调节胆汁酸、短链脂肪酸和氨基酸等代谢物参与CRC的发生与发展.中药治疗CRC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纠正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恢复肠道微生态,从而提高肠道免疫功能,增强肠道屏障稳定性进而发挥治疗CRC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肠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NAFLD研究颇多,继“二次打击”理论后,又提出了“肠肝轴”学说,肠道微生态失衡与NAFLD关系密切。本文对肠道微生态的屏障作用、肠道微生态的检测方法、肠道微生态与NAFLD三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软骨损伤和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旨在梳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破坏肠黏膜屏障等机制影响RA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的治疗方法,为R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江荣林 《浙江医学》2021,43(13):1372-1376,1394
肠道微生态显著影响机体全身免疫系统及各脏器功能,尤其是与邻近的肝脏更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肝脏疾病影响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更是明显影响肝脏疾病的进程,当微生态失衡时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伤。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将改善肠道微生态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靶点之一,本文就肠道微生态改变对各类肝脏疾病的影响及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以治疗肝脏疾病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疾病都密切相关,可直接影响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近年来,随着胰腺疾病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了肠道菌群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关系及微生态治疗在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添翼  李晨嫣  刘大军 《当代医学》2021,27(29):119-120
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103例CRF患者,检测血清LPa表达,评估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并根据肠道菌群微生态情况分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和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LPa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LPa表达水平对肠道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103例CRF患者中发生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13例;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组血清LPa水平高于肠道菌群微生态未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RF患者血清LPa水平过表达为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CRF患者血清LPa水平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相关,血清LPa过表达可增加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福氏痢疾杆菌感染后大鼠肠道感觉运动功能的改变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探讨预防急性肠道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方法,从而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抗生素治疗组、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和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联合治疗组5组。后4组应用福氏痢疾杆菌造成肠道感染后,分别行相应治疗。在感染后16~22d,所有大鼠进行直肠气囊扩张,测定肠道感觉阈值和离体肠道平滑肌的肌张力,并行远端结肠病理学检查。观察肠道感觉运动功能的改变和组织学改变。结果:各组大鼠组织学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抗生素治疗组和微生态制剂治疗组的肠道感觉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离体平滑肌收缩的张力积分明显增高(P<0.05);联合治疗组肠道感觉阈值及离体平滑肌收缩的张力积分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① 大鼠在福氏痢疾杆菌感染炎症消失后还存在着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肠道感觉运动功能的异常;② 单纯应用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治疗,无法使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③联合应用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治疗,可以使肠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从而预防急性肠道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