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检查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
及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行第2代DECT对最痛部位包括手腕关节或肘关节或膝关节或足踝关节及腰椎、骨盆和骶髂关
节进行扫描。用DE Image view处理软件独立分析、评价,以检查部位有绿色伪彩结晶沉积作为诊断依据。记录患者人口统计
学资料、血尿酸水平。3 例痛风患者穿刺活检检查尿酸盐结晶,与DECT结果进行比对。10例入组时DECT显示有尿酸盐结晶
沉积的慢性痛风患者服用降尿酸药物6月后复查相同关节部位DECT,比较治疗前后尿酸盐沉积情况。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组、
AS组、RA组DECT(+)分别为98.4%(60/61),13.3%(4/30)、6.7%(2/30)(χ2=95.522,P<0.05)。21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
DECT(+)为95.2%(20/21),4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DECT(+)为100%(40/40)。3组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分别为60.7%
(37/61),30%(9/30),23.3%(7/30)。3 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DECT(+)分别为97.3%(36/37), 44.4%(4/9), 28.6%(2/7)(χ2=
24.197,P<0.05)。痛风组共发现344 处尿酸盐结晶, 最常出现结晶沉积的部位依次为第一跖趾关节(22.1%)、第一趾中远端
(19.8%)、跟骨(17.4%)、胫骨下端(13.4%),AS组共发现17处尿酸盐结晶,RA组共发现5处尿酸盐结晶。3例穿刺活检发现尿
酸盐结晶的痛风患者, DECT 在活检部位均检测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沉积。10例DECT显示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慢性痛风患
者服用降尿酸药物6月后复查相同关节DECT,发现局部尿酸盐结晶减少。结论DECT可以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 有助于痛风
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及随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双能量C T(D u a l enegy CT,DSCT)痛风检测技术(gout)研究尿酸盐结晶(monosodium urate crystals,MSU)在痛风性关节炎分布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个经DSCT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的足踝关节;把足踝关节划分为踝关节组、跖趾关节组、跗跖关节组、跗骨间关节组、趾骨间关节组及肌腱组,统计分析尿酸盐结晶累计的小关节或肌腱的数量,每个小关节或肌腱或韧带为一个单位,采用t检验分析分布的差异性。结果检出足踝关节尿酸盐结晶43例共290处,其中跖趾关节组71处,踝关节组56处,跗骨间关节组68处、跗跖关节组31例,趾骨间关节组50处,肌腱韧带组14处;六组数据经t检验两两比较:1跖趾关节组与跗跖关节组比较(P=0.02830.05),跗骨间关节组与跗跖关节组比较(P=0.0303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跖趾关节组与肌腱韧带组比较(P=0.0030.05);踝关节组与肌腱韧带组比较(P=0.00050.05);跗骨间关节组与肌腱韧带组比较(P=0.00360.05);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踝关节组与跗骨间关节组比较(P=0.44700.05),跗跖关节组与肌腱韧带组比较(P=0.1072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踝关节尿酸盐结晶常常沉积于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等处,其中最常见于跖趾关节、踝关节和跗骨间关节这三类关节,其次为跗跖关节,最少沉积于肌腱及韧带等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源双能量CT在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检出中的作用。方法选出2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结果2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现36处尿酸盐结晶,第一跖趾关节为最常见沉积部位。结论双源双能量CT能清楚显示尿酸盐结晶,对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进行患病关节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照组为10列非痛风患者。采用双能量CT物质分解算法处理图像后,由2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根据关节有无尿酸盐结晶沉积将结果判定为阳性或阴性。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尿酸盐结晶沉积的差异及双源双能量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通过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24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共发现223处尿酸盐结晶沉积,而临床四肢体格检查仅能发现88处关节疑有病变,仅占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发现病灶的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未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对痛风疑似患者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检测中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和无创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第一跖趾关节和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高频超声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第一跖趾关节在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0例临床确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检查评估,分别对第一跖趾关节和膝关节的异常超声声像阳性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第一跖趾关节的大部分异常超声声像阳性率明显高于膝关节,其中关节积液、滑膜增厚、滑膜炎性血流信号、尿酸盐结晶、关节骨侵蚀及关节软骨双轮廓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软、硬痛风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骨侵蚀等异常超声声像阳性率明显高于膝关节,对临床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具有很高的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关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处理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90 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DECT 检查,且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分析DECT对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DECT扫描见尿酸盐结晶沉积171例,诊断敏感性为90.00%;171 例DECT均可见尿酸盐沉积,见弥漫性绿色影,共发现542处,主要分布于四肢关节及附近结缔组织内,双足及踝关节、膝关节、双手及腕关节及肘关节病灶数分别为321、206、12及3处;尿酸盐结晶沉积最长径线<5 mm尿酸盐结晶共417 处(76.94%),5~10 mm共108 处(19.93%),>10 mm共17 处(3.14%);结晶形态多数不规则,部分呈点状。结论双能量CT 对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检测率高,与病理穿刺一致性高,且对非典型部位尿酸盐结晶沉积显示率高,可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发生关节及肌腱内晶体沉积的临床特点,为痛风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连续就诊的痛风患者共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其膝、踝、足趾及其他疼痛关节和肌腱,并依据其有无尿酸钠晶体沉积以及晶体沉积部位对其进行分组,收集临床资料,并分析各组临床特点。结果:105例患者中,未检测到关节或肌腱内晶体沉积的患者共25例(无结晶组), 检测到关节内结晶的患者共43例(关节组),检测到肌腱内结晶(伴或不伴关节结晶)的患者共37例(肌腱组)。其中关节组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跖趾关节(29例,67.4%),其次为膝关节(10例,23.2%)、踝关节(9例,20.9%), 此外还可见晶体沉积于腕关节(2例)、足背关节(2例)、近端指间关节(1例)。肌腱组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股四头肌腱(16例,43.2%), 其次为跟腱(13例,35.1%)、髌腱(12例,32.4%)、肱三头肌腱(5例,13.5%),此外还可见晶体沉积于冈上肌腱(3例)、肩胛下肌腱(2例)、屈指肌腱(2例)、桡侧腕长伸肌腱(1例)、桡侧腕短伸肌腱(1例)、胫骨前肌腱(1例)、胫骨后肌腱(1例)、屈趾肌腱(1例)。3组间利用多样本方差分析/多样本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患者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血糖水平及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比较,肌腱组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无结晶组;无结晶组与关节组、肌腱组与关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痛风患者中,超声检测到晶体沉积于关节或肌腱是常见的,最常累及的部位包括跖趾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肌腱、跟腱、髌腱、肱三头肌肌腱。3组间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晶体沉积患者合并泌尿系结石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结晶沉积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检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9例痛风患者(研究组)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均行四肢关节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采用双能量CT物质分离法处理图像,依据关节内有无尿酸盐沉积将结果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对两组尿酸盐沉积差异及双源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双源CT双能量扫描显示研究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临床诊断痛风结节患者均存在尿酸盐结节沉积,4例临床初诊未发现痛风结节而双源CT双能量检测出3例尿酸盐结晶沉积,总检出率高达96.55%;双源双能量CT检查对尿酸结节沉积病灶数目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临床查体。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检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是诊断痛风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尿酸盐结晶检测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确诊痛风患者和12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结果共30例痛风患者DECT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其中单关节受累17例,多关节受累13例,以指(趾)间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最明显;12例高血尿酸患者,DECT检查发现4例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具有简便、无创、快捷、灵敏、准确及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可以作为痛风诊断、疗效评估及痛风高危人群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痛风     
痛风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总体患病率达1%~2%。急性痛风是疼痛程度最严重的关节炎之一,其特征为急骤起病的关节剧痛(典型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伴有红肿。血清尿酸浓度升高(高尿酸血症)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导致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关节内和关节周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的早期筛查价值。方法 选取164 例无 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及100 例健康对照者。对双侧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分析 两组病变关节阳性率、病变关节分布情况及超声表现结果。对患者进行2 年随访,观察患者出现急性痛风性 关节炎的阳性率。结果 经过高频关节超声检查,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发现病变关节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P <0.05)。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第一跖趾关节病变66 个,踝关节病变17 个,膝关节病变10 个。随访2 年, 各组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 可以利用高频超声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 者早期关节病变情况进行筛查,为患者开始降尿酸的时机提供更多依据,减少高尿酸血症带来的关节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双能量CT对足部痛风石常见沉积部位进行分析,并对痛风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痛风患者的足部双能量CT扫描检查资料。将根据痛风石沉积部位分为关节组、韧带/肌腱组,并分别对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双能量CT共发现51例患者有痛风石沉积。关节组最常见受累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75%,73/198),其次是踝关节(33.9%,32/198)。韧带/肌腱组中最常见受累部位依次是跟腱(39.3%,37/99)、腓骨肌腱(16.1%,14/99)。结论足部痛风石常见受累关节及韧带/肌腱分别为第一跖趾关节及跟腱,足部痛风石的沉积部位与特殊解剖部位、生物力学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痛风性关节炎1例报告严华海,朱玉良,刘宝岐,石月清(滨州地区汽车运输总公司职工医院,256600)关键词痛风,尿酸盐,跖趾关节患者,男,41岁。因突发右足跖趾关节处疼痛3天就诊。既往史:间歇性右足疼痛伴局部红肿3年余,曾在外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  相似文献   

14.
吴春叶  龚宝琪  屈瑾 《西部医学》2018,30(9):1344-1347+1352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别给予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缓释胶囊治疗尿酸盐结晶痛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双能CT的疗效评估。方法 以天津第一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2015年6月~2016年5月就诊的100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50例,给予非布司他20mg~40mg.1次/日口服;B组50例,给予别嘌醇缓释胶囊250mg.1次/日口服。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尿酸结晶数、平均尿酸晶体体积、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尿酸值变化;通过双能CT(dual energy CT,DECT)对尿酸盐结晶溶解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A组治疗前后尿酸盐结晶数、平均尿酸盐晶体体积、血清CRP及血尿酸值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治疗前后血清CRP及血尿酸值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尿酸盐结晶数、平均尿酸盐晶体体积改变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降尿酸治疗1年后,A、B组在血清CRP及血尿酸值改变无统计意义(P>005),在痛风石数目、尿酸盐结晶数、平均尿酸盐晶体体积改变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对有尿酸盐结晶痛风患者给予非布司他治疗,可在尿酸持续达标的基础上,持续溶解尿酸盐结晶,疗效明确,优于别嘌醇缓释胶囊,具有很好的临床运用前景;双能CT检测对有尿酸盐结晶的痛风患者的治疗起到监测疗效和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比较无症状高尿酸血症(aHUA)患者、痛风患者、健康人群的关节超声特点。方法选取44例aHUA患者(aHUA组)、48例痛风患者(痛风组)及50例同期健康体检的血尿酸水平正常人群(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基础实验室检查,进行双侧第一跖趾关节、双踝关节、双膝关节超声检查,总结并比较各组间超声下双轨征、痛风石、骨侵蚀、滑膜炎、关节腔积液等病变的差异。结果aHUA组患者的关节超声阳性率较高,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低于痛风组(均P<0.05)。aHUA组关节超声阳性表现中较常见为滑膜炎和痛风石,最容易有阳性发现的关节为第一跖趾关节,占70.0%,无患者有2个以上关节区域的受累。而痛风患者的关节超声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滑膜炎、双轨征、骨侵蚀、痛风石、关节腔积液,最容易出现阳性改变的关节为第一跖趾关节,占69.8%,约11.6%的患者有2个以上关节区域受累。结论aHUA患者的关节超声阳性率高,可出现双轨征、痛风石等特征性改变,甚至出现骨侵蚀改变,这些患者的关节超声筛查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双能量CT(dual-energYcomputedtomograplay,DECT)检测关节痛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探讨DECT对单独存在或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检出能力。方法对34例关节痛患者进行DECT扫描,根据血尿酸浓度是否超出正常范围将其分为病例组(n=16)及对照组(11=18),图像由DECTGOUT软件处理后,由两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比较两纽尿酸盐沉积的差异,进一步评价患者血尿酸浓度、病程长短与病灶数目的相关性。结染病例组16例患者中均发现有绿色颗粒状尿酸盐沉积,对照组均未见尿酸盐沉积,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血尿酸浓度、病程长短与病灶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DECT尿酸盐结晶成像技术能够是敏的检出单独存在或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对早期、无创性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沈瑞  曹国平  孙婷婷  吕福仙  邓小毅 《安徽医学》2019,40(10):1091-1094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半定量评分系统在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评估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39例痛风患者的足部DECT扫描结果,并对其尿酸盐结晶进行半定量评分。应用DECT定量软件测量尿酸盐结晶体积;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半定量评分重复性;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半定量评分与尿酸盐体积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半定量评分方法与定量软件测量尿酸盐体积方法所用时间。结果 39例患者共完成了73只足部扫描,其中69只足部检测到尿酸盐结晶。DECT尿酸盐结晶评分在肌腱中最高,其次为第一跖趾关节、踝/中足关节,脚趾的其他关节评分最低。2名影像医师对尿酸盐结晶的半定量分析结果一致性高,ICC为0. 944。69只足部的尿酸盐结晶体积平均值为(2. 69±8. 84) cm~3。DECT尿酸盐评分与其体积密切相关(r=0. 479,P <0. 001)。两名评分者使用DECT评分系统分析尿酸盐结晶所需时间分别为(68. 18±15. 16)秒、(74. 67±16. 15)秒,定量软件分析所需时间为(166. 10±13. 23)秒,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7. 029,P <0. 001)。结论 DECT尿酸盐结晶半定量评分系统是可行的,相比定量分析软件更省时、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尿酸血症(HUA)引起的肾损害,主要是由于尿酸盐在血中浓度过饱和,沉积于肾脏而发病。根据沉积的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临床上除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关节畸形外,肾损害主要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肾结石,若急性发作,常造成肾功能损害。原发性HUA患者约10%~20%有肾病症状,其表现为高尿酸肾病(又称痛风肾病)、尿酸结石、急性高尿酸肾病。当血尿酸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并除外其他肾脏病、血液病、肿瘤、化疗及噻嗪类利尿剂等所致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在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进行双手腕、双肘、双膝及双足踝关节双能量CT扫描,对照组为10例非痛风患者.双能量CT GOUT软件处理扫描图像后,由两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尿酸盐沉积的差异及双能量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17(46%)、6(16%)、10(27%)、33(89%)例患者分别在双手腕、双肘、双膝及双足踝关节CT检测到尿酸盐沉积,双足踝关节受累较其他关节多(P=0.000).对照组无尿酸盐的沉积,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7例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CT共发现297处,是临床估计病变部位的2.25倍(临床估计病变部位132处)(P=0.000).结论 双能量CT可以检测出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包括一些亚临床部位,但其检测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足踝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住院痛风患者及门诊痛风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就诊的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高频超声表现。结果:病变关节的超声表现:关节积液79个(79/96,82.2%),双轮廓征61个(61/96,63.5%),滑膜增厚及血流83个(83/96,86.4%),尿酸盐结晶沉积67个(67/96,69.7%),骨侵蚀22个(22/96,22.9%),肌腱炎、腱鞘炎18个(18/96,18.7%),痛风石形成25个(25/96,26%)。两组患者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肌腱炎和骨侵蚀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双轮廓征、尿酸盐沉积、痛风石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盐沉积、双轮廓征、痛风石为痛风性关节炎特征性表现,足踝肌骨检查对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