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传坤  黄仕龙  刘丰  高书涛  李潇  方煌 《骨科》2016,7(1):57-59
神经鞘瘤是常见的原发脊柱肿瘤之一,一般单发,多为良性,常呈“哑铃形”,发生在胸腰段且呈巨大“姜形”伴多发者较为罕见,国内鲜有报道。因其形状不规则,散在多发,位置较深,病情隐匿,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全切肿瘤及保护周围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12月,我科收治椎旁巨大伴多发神经鞘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行半椎体置换治疗椎旁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经验。方法 2017年3月收治1例66岁男性椎旁巨大神经鞘膜瘤患者。术前CT增强扫描显示,脊柱腰骶部右侧旁盆腔内见一8.9 cm×7.8 cm×7.6 cm大小的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利用Mimics软件处理CT扫描数据,模拟手术切除肿瘤,设计L5、S1椎体模型,并3-D打印钛合金椎体。术中术者佩戴导入了术前重建AR影像的Hololens眼镜,彻底切除肿瘤后,植入打印钛合金椎体。结果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45 min,术中出血量约1 200 m L。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腹膜后脊柱旁)神经鞘瘤。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5分降至2分;X线片及CT复查示钛金属椎体呈部分骨性融合,位置良好,无断裂、脱出,椎体无塌陷。结论应用AR技术辅助肿瘤切除,联合3-D打印假体置换治疗椎旁巨大肿瘤可行。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多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多发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6~81岁,(51.0±21.2)岁。病程2~27月,(11.0±7.6)月。均无皮肤咖啡斑及体表神经纤维瘤,头颅MR未见异常。增强MR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46个,其中≥0.5cm肿瘤35个,肿瘤累及颈段1例,累及胸段5例,累及腰骶段12例。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术切除肿瘤,〈1cm者切除半椎板,在显微镜下操作,力争保留重要的载瘤神经而将肿瘤自神经上剔除,如肿瘤与神经无法分离,尽可能游离神经根在切除肿瘤后行神经根吻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术后戴颈围领、围腰保护2个月,同时训练腰背部肌肉。结果15例手术肿瘤全切12例,其中1例行神经根吻合;未全切的3例中2例术前诊断为多发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因部位散在且直径〈0.5cm未考虑手术切除,另1例术中见肿瘤与多根神经根粘连,病理为转移瘤,仅行部分切除减压术。手术共切除肿瘤33个。病理: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室管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腺癌转移1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22个月死亡,转移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余13例随访4~72个月,平均30.1月,肿瘤无复发增长,其中2例多发神经鞘瘤未手术全切除者分别随访12、43个月,肿瘤无明显增长。13例存活者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术前75.4±13.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97.7±6.0,t=-7.366,P=0.000)。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多发肿瘤以良性居多,中老年多见,半椎板及次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0.5cm的无症状肿瘤可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75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9例多发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中有7例术前发现肿瘤数目少于术中所见。9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剥除术,4例行神经切除术,术后4例复发。结论 多发神经鞘瘤术前检查不易明确肿瘤数目,充分的朴前检查包括MRI是必要的。对重要神经上的多发神经鞘瘤应行剥除术。该病术后容易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阴茎多发性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及诊治,并行文献复习.方法 报道1例阴茎多发神经鞘瘤.患者以阴茎根部多发结节收治,术前完善彩超、CT及勃起功能检查,拟诊为阴茎硬结症,行结节切除术.结果 结节与阴茎海绵体有明显分界,术后根据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诊断为阴茎神经鞘瘤,预后良好.结论 阴茎多发神经鞘瘤,临床罕见,主要依靠病...  相似文献   

6.
椎板回植及纤维蛋白封闭剂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在治疗原发椎管内肿瘤时联合应用椎板棘突回植及纤维蛋白封闭剂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12月,采用椎板棘突回植术及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椎管内肿瘤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6~55岁。病程1个月~2年。肿瘤位于胸段8例,胸腰段3例,腰段5例。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及下肢不全瘫。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为椎管内髓外硬脊膜内占位性病变。其中单发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5例,多发神经鞘瘤、胶质瘤各1例。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行X线及CT检查,复合体回植物位置良好,无螺钉突破椎板压迫硬脊膜。术后全部获12~42个月随访,疼痛及瘫痪程度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及工作能力。3例患者复查MRI示硬脊膜结构清晰,无明显粘连及压迫征象。14例患者复查CT未见骨不愈合及回植的复合体移入椎管,椎板内侧缘骨质未因过度增生而对硬脊膜产生新的压迫。结论在行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的同时联合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及椎板棘突回植术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保持椎管的完整性,避免继发性椎管狭窄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 55岁。因"下腹部肿物3年余"来院。强化CT检查示:腹膜后类圆形占位, 大小11.5 cm×8.3 cm×9.8 cm, 内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灶, 病变周围见髂血管伴行(图1)。MRI检查示:腹膜后偏右侧不规则团块状囊实性占位, 大小约9.5 cm×11.5 cm×7.7 cm;实性部分呈略等T1略等T2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 囊壁较厚, 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病变与相应水平腰椎右侧椎间孔关系密切, 病变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图2)。诊断为腹膜后肿瘤, 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胃肠外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介入科、麻醉科进行了多学科讨论。术前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 便于术中识别输尿管, 防止损伤。手术先由脊柱外科行椎间孔镜下椎管内肿瘤剥离、神经根离断术, 后由胃肠外科行肠粘连松解术、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手术顺利(图3)。术后病理检查:梭形细胞肿瘤, 体积14 cm×8 cm×7 cm, 局部出血囊性变, 细胞疏密不均, 细胞形态温和, 核裂罕见, 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图4);免疫组化:SOX10(+), NF(-), EMA(-...  相似文献   

8.
颈丛和臂丛神经鞘瘤多表现为部分肿瘤延伸至椎管内引起椎间孔扩大,椎管内肿物向椎间孔外生长[1].对于颈椎神经鞘瘤源性神经压迫,显微镜辅助开放性瘤体摘除是主流术式,但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如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脊柱结构破坏,脊柱失稳等.2019年5月,我们对1例C5/6神经鞘瘤,在详尽术前检查前提下,结合数字化模拟...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437-1439
<正>椎管内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椎管内良性肿瘤,约占椎管内良性肿瘤一半,其起源于神经根的鞘膜,大部分位于髓外硬脊膜下间隙~([1])。大部分起源于脊神经后根,受累神经呈纺锤状,一般单发~([2-3])。临床中一旦确诊均应手术治疗~([4])。手术方法以后入路椎板切除最为常见~([5])。2017年7月,作者对1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行手术治疗,发现术前MRI检查与术中肿瘤实际位置不一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43岁, 因"体检时发现盆腔肿物6 d"入院。全腹部CT检查:左侧髂血管区软组织密度, 右侧附件区囊状低密度影。盆腔增强MRI检查示:左侧髂血管区见椭圆形囊实性异常信号, 大小约4.7 cm×3.9 cm, 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图1)。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外侧, 上缘进入闭孔, 下缘位于左侧髂静脉分叉处, 肿物呈囊实性, 质韧, 大小约5 cm×4 cm×4 cm, 表面包膜完整, 肿物表面及两端均可见神经纤维, 充分游离肿物, 完整切除(图2)。术后病理检查示:(腹膜后)神经鞘瘤, 伴骨化(图3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Vimentin(+), S-100(+), SOX10(+)(图3B), SMA(-), Desmin(-), CD17(-), CD34(-), Ki67增殖指数<1%。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神经阻滞方法。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4例老年患者,予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运用针刺法测试麻醉平面,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评估麻醉效果。结果 臀上神经支配的阔筋膜张肌区域、臀下神经支配的臀大肌区域、股神经支配的股四头肌区域及坐骨神经支配的大腿后肌群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患者麻醉前即刻与切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收缩压、 舒张压和心率最大变化率分别为13.9±6.2%、15.8±7.8%和14.1±4.8%,均在20%以内。所有患者均在单纯神经阻滞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追加阿片类药物。围术期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循环大幅波动、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术者满意度评分均为10分。结论 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运用于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廖晖 《骨科》2016,7(1)
目的 如何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采用简易、价廉、易普及的骨密度检测方法,以实现骨质疏松病症的有效防控。方法 对比国内常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使用的数字化影像(DR)设备在骨密度测定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结论 基于DR的诊断骨质疏松症诊断方法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更快速、简单且易于推广。讨论 基于DR的骨密度检测法仍存在局限性,提出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智能挖掘骨密度检测相关的影响因子,提高基于DR的骨密度检测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现有病床300张,骨科下设A区-关节骨科、B区-脊柱骨科、C区一创伤骨科1、D区-创伤骨科2、E区-小儿及老年病骨科、F区-骨肿瘤科、G区-关节镜及运动医学骨科。科内有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5人,主治医师8人,住院医师10人,副教授及以上人员均曾在欧美发达国家留学或进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BGF)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2例具有完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资料的尸体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心功能分级、是否再次移植、透析时间长短、HLA配型情况、供肾热缺血时间、供肾冷缺血时间以及血管开放后泌尿时间进行严格的记录和评估。用一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初步找出与DGF发生相关的因素,再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找出导致DGF发生的各项高危险因素,建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本组患者DGF发生率为16.51%。由一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发现在α=0.05的水准上,DGF与心功能分级、透析时间、HLA-Ⅰ类错配、HLA总错配及移植肾冷缺血时间有关,但与是否再次移植、性别、年龄、血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肾脏热缺血时间、血管开放后泌尿时间等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发现患者心功能分级、HLA-Ⅰ类抗原错配和移植肾冷缺血时间是影响DGF的重要因素。结论 DGF的发生不是移植肾冷保存时间过长或其它任何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由供肾质量、免疫学因素和受者功能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应用DGF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可以计算出患者发生DGF的概率,从而进行必要的临床干预,预防DG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