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总结钉棒系统经伤椎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采用经伤椎钉棒系统节段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12例,其中2个椎体11例,3个椎体1例,伤椎均为相邻椎体,除椎弓根损伤椎体外,所有伤椎及邻近上-正常椎体均置钉.结果 所有置入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结论 使用钉棒系统经伤椎多节段固定胸腰椎骨折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帮助骨折复位和矫正后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与否对微创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微创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并伤椎置钉组(A组,20例)和单纯微创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组(B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疼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占位(Wolter指数)A组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ODI评分A组优于B组(P0.001)。结论微创经皮短节段固定并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较单纯微创经皮短节段固定增加了少量创伤,但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76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成3组:跨伤椎4钉固定(A组)30例,伤椎单侧5钉固定(B组)16例,伤椎双侧6钉固定(C组)30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等。结果 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A组差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A组有3例断钉。结论与传统的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单、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内固定失效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行经后路减压,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横突间或者椎间植骨,恢复胸腰椎序列,重建塌陷的椎体。结果经过术后6~18个月的随访,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前对比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8个月对比术后2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伤椎复位较好,矫正后凸畸形的同时,也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2012年4月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9.6岁.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ASIA评分:A级4例,B级9例,C级5例,D级7例,E级5例.结果 2例失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较术前而言,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显著改善(1.42±0.33 mm vs 3.62±0.30mm、3.56±0.42 mm,P<0.01),Cobb's角亦显著改善(33.5±7.6°vs 6.5±2.0°、6.2±1.5°,P<0.01).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为:A级4例,B级3例,C级4例,D级7例,E级10例,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重建胸腰椎前、中、后三柱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及长期临床应用对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综合评价。[方法]6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5节段制备成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伤椎置钉6钉固定法和传统短节段4钉固定法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及椎间刚度值。临床应用附加伤椎置6钉固定技术及跨伤椎4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随访至内固定取出者分别为15、14例,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8.5、17.0个月。长期随访观察其即时复位效果、内固定取出前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伤椎置钉6钉固定法与跨伤椎4钉固定法标本在屈曲、后伸、侧弯方向的ROM值与完整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椎置钉6钉固定法与跨伤椎4钉固定法标本在旋转方向的ROM值大于完整对照组,且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种固定方式固定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善度与术后即刻改善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钉固定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在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前与4钉固定相比,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可以明显增加传统4钉法固定各运动方向的即时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 2010年8月采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57例,术后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角度.定期随访,了解神经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术前本组后凸Cobb角3°~40°(22.5°±3.6°),术后-3°~-5°(-3.1°±0.4°);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的50.0% ~78.7% (55.2% ±10.7%),术后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0.5% ~ 100% (95.3%±5.0%);术后半年49例神经功能B~D患者中,46例有1~2级的恢复,3例无恢复,术后1年以上复查X线片椎体高度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结论]采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伤椎单侧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4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TLICS评分均>3分)患者,经伤椎5钉固定(A组)18例,跨伤椎4钉固定(B组)29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 角的变化.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 角:术后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5钉固定与跨伤椎椎弓根4钉固定相比,胸腰椎爆裂骨折伤椎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轻中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64例单节段胸腰椎轻中度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固定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不稳定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8-06诊治的109例胸腰椎骨折,51例采用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经伤椎组),58例采用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跨伤椎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Cobb角丢失角度,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结果 10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8~24)个月。跨伤组螺钉断裂者4例,螺钉拔出2例,感染1例,5例慢性腰背痛;经伤椎组螺钉尾帽脱落2例,无断钉及螺钉拔出,切口感染1例,慢性腰背痛2例。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伤椎Cobb角丢失角度较跨伤椎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1周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较跨伤椎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术后6个月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经伤椎置钉内固定在减少椎体复位后角度丢失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胸腰段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相当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目前常用手术方式之一.椎弓根螺钉的应用,使脊柱骨折治疗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与以椎板或横突为固定点的骨钩相比,其具有力学强度大,稳定性高,融合效果好等优点.从微创理念讲,现已广泛开展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short segmentpedicle instrumentation SSPI)尽管较长节段固定优越,但仍存在某些不足.有鉴于此,为尽可能克服上述不足,有学者开展了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即将两对椎弓根钉分别固定于骨折椎及其相邻的正常椎体中,并用于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01—2013-01间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58例,A组为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计30例,B组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计28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伤椎相邻椎体矢状位Cobb角、计算椎体压缩比,并对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A组矢状位Cobb角术前平均25.4°,术后平均减少至11.3°,椎体压缩比术前平均57.8%,术后平均增加到89.1%。B组矢状位Cobb角术前平均25.7°,术后平均减少至10.1°,椎体压缩比术前平均58.2%,术后平均增加到92.3%。两组间对比可见B组术后伤椎相邻椎体后凸矫正程度及椎体压缩复位程度均好于A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对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相比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更为有效,但应根据不同病例进行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9月间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75例,30例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A组),45例行常规跨伤椎(B组)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相邻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测量手术前后CT片上伤椎椎管中矢径和计算椎管侵占率;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用Denis疼痛分级评估术后腰痛。结果:伤椎前高压缩比A组术前为59.8%,术后为92.9%;B组术前为57.3%,术后为87.1%。相邻椎Cobb角A组术前为20.2°,术后为8.5°,末次随访时为10.3°;B组术前为22.7°,术后为12.3°,末次随访时为16.7°;椎管侵占率A组术前为37.1%,术后为21.9%;B组术前为34.8%,术后为18.3%;A组平均出血量256ml,手术时间107min,疼痛评估P1 25例,P2 5例,1例脑脊液漏;B组平均出血量236ml,手术时间87min,疼痛评估P1 35例,P2 8例,P3 2例,有1例断钉和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压缩比和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组内比较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管侵占率、手术出血量和并发症以及疼痛评估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较术前明显恢复(P<0.01),无断钉、断棒。结论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严重骨折,术中伤椎复位满意、术后固定牢固、脊柱稳定性好,有利于伤椎骨折愈合和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开放组,21例)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经皮组,21例)。对术中、术后反映手术创伤的指标进行监测,观察术前、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Cobb角,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皮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带支具离床时间均少于开放组(P<0.05),经皮组内固定破坏、腰背部疼痛的程度和发生率均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伤椎椎体恢复较开放组好。结论微创经皮置入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较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评价。[方法]对2001年11月~2006年1月挑选的13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儿童进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术,男8例,女5例;平均10.4岁(5~13岁)。Cobb’s角平均为42.7^o(28^o~48^o)。术后支具固定8个月。[结果]术后X线片随访1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矢状面Cobb's角由平均42.7^o矫正至平均9.3^o,畸形矫正率达到78.2%。随访过程中矫正的Cobb’s角平均增大1.6^o,无椎弓根切割,无神经损伤,没有发生植骨不愈合的病例,没有患者出现侧凸畸形。[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创伤小,短期效果可靠,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胸腰段短阶段椎弓根螺钉置钉位置不佳原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胸腰段短阶段椎弓根螺钉出现置钉位置不佳的原因,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手术效果。方法: 1995年 3月~2003年 8月行短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疾患 592例, 其中置钉位置不佳 22例, 通过临床检查、初次手术情况、X线片检查, 再次手术情况对置钉位置不佳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结果: 22例置钉位置不佳原因主要包括: (1) 解剖不熟悉所致 12例: 包括正常椎弓根变异; 骨折及退变时椎弓根变化而致进钉点掌握不当; (2) 手术技术掌握不够所致 10例: 包括进钉的深度和角度不当。结论: 应用短阶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疾患手术医师应术前仔细阅X线片, 熟悉椎弓根的局部解剖及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8.
陈嘉裕  刘展亮  李晓彬 《骨科》2015,6(1):18-21
目的分析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应用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4例,对比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X线侧位片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相邻上下两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及脊柱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变。结果随访时间为1.0~4.0年,平均1.8年。患者术后3 d伤椎前缘的压缩比值为93.4%,与术前的4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的Cobb角为5.2°,与术前的3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3例患者术后1年有1~3级神经功能改善。结论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恢复伤椎高度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经伤椎椎弓根三椎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脊柱胸腰段因为解剖的特殊性,容易由传导暴力造成损伤,且胸腰椎骨折极易造成脊柱不稳及脊髓损伤,是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后路经伤椎上下椎椎弓根短节段间接复位固定(二锥四钉)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存在后凸畸形矫正不满意、伤椎高度恢复不佳、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难以复位及断钉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