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吞咽障碍是脑性瘫痪的常见症状,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本综述旨在阐明脑性瘫痪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异质性,可应用进食能力分级系统、吞咽障碍调查表等结合X线透视吞咽检查进行吞咽功能评估,针对性地采用体位管理、食物性状调整、口腔感觉运动训练、肉毒毒素注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手法介入对脑瘫儿童吞咽障碍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伴有吞咽障碍的脑瘫患儿90例分成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中医手法按摩结合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吞咽障碍调查(DDS)第二部分——进食分析对两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儿的吞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患儿的吞咽障碍评分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手法按摩技术结合常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评估技术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例为患者组,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咽部超声检查,测量或计算其舌骨至下颌骨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所需时间,计算舌骨活动度、距离缩短率、颏舌骨肌活动度、活动时间、活动速度,比较2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超声检测各项指标与其VFSS评分的相关性,并绘制上述各项指标的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价舌骨和颏舌骨肌活动参数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结果 患者组的颏舌骨肌活动度、活动时间、活动速度分别为(6.15±1.66)mm、(0.26±0.07)s和(25.52±9.68)mm/s,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下颌骨至舌骨活动度、活动时间、活动速度、距离缩短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VFSS等级与其颏舌骨肌活动度呈强相关,与颏舌骨肌活动速度呈中等相关,与舌骨活动时间呈弱相关。 结论 超声测量参数中的颏舌骨肌活动度、颏舌骨肌活动速度和舌骨活动时间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其中以颏舌骨肌活动度为最佳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脑性瘫痪吞咽障碍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障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包括面部按摩、口腔感觉刺激(每次刷擦4~5下,每次10 min)、口舌... 相似文献
5.
刘振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5(9):29-30
本文重点介绍了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评估,如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小儿重要反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儿童脑性瘫痪CT表现的异常改变。材料与方法:对69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颅脑CT扫描的病例作为分析对象。男性46例,女性23例,6个月-3岁43例;4-7例26例;3岁以内占62%,着重分析脑内病变CT特点。结果:69例中CT异常占97%,CT表现为(1)脑萎缩改变,占72.5%;(2)脑发育异常占24.6%;(3)正常占2.9%。脑萎缩改变是儿童脑性瘫痪最常见的CT表现。结论:CT表现的分析基本反映了儿童脑性瘫痪的病理改变,说明CT检查作用在于明确病变范围和追随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和吞咽协调在改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吞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7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吞咽协调康复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儿吞咽障碍和康复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吞咽障碍和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实施吞咽协调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可有效改善患儿吞咽障碍,从而达到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的目的,促进了患儿的康复,提高了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吞咽障碍患者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FSS)结果.方法 16例知情同意吞咽障碍患者接受VFSS检查.分别采用稀钡餐(50% w/v)、稠钡餐(270% w/v)、饼干沾稠钡餐进行咀嚼测试.一口量为10 ml.采用正位、侧位动态造影测试,依次观察双侧梨状窝对称情况、口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咽期时长、滞留、误吸及其时间、剂量等.结果5例为口期吞咽障碍;3例为咽期吞咽障碍,显示存在咽期起始迟缓,并且有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8例为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5例不伴误吸,3例伴有误吸,其中2例为安静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前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梨状窝滞留引起),1例无法判断误吸时间.4例误吸患者中,3例存在钡剂25%以上的重度误吸,1例存在5%的轻度误吸,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结论VFSS检测可为制订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评估组织弹性的一项新兴超声成像技术,具有准确、无创、可重复等特点。儿童脑性瘫痪以痉挛型为主,表现为受累肌肉硬度增加且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累及四肢不同的骨骼肌时可表现出不同的特殊姿势。近年来,对儿童脑性瘫痪采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等辅助方法,临床缺乏无创、经济、方便、可量化的方法评估肉毒素注射治疗效果。弹性成像技术可在本病的诊疗中协助评估肌肉受累程度和治疗效果,本文对其应用现状综述。 相似文献
11.
Oral motor functioning, frequency of swallowing and drooling in normal children and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 E Sochaniwskyj R M Koheil K Bablich M Milner D J Kenny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1986,67(12):866-874
Attempts to eliminate drool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have ranged from speech therapy to radical surgery. Drooling primarily results from an overflow of saliva from the mouth due to dysfunctional voluntary oral motor activity, improper swallowing, or oral sphincter deficits and rarely from hypersalivation. A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ypical orofacial electromyographic patterns and swallowing frequencies of normal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ith oral involvement who do, and who do not drool,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wallowing frequency and drooling rate. Results suggest that drooling in the pediatric cerebral palsy population is caused by both inefficient and infrequent swallowing.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目的:分析口肌训练中穴位点按手法在脑瘫儿童吞咽功能和语言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4月时期里在我院收治的60例脑瘫儿童作为本次试验对象,将早期的一部分按照常规采用口肌训练进行治疗的3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另外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肌训练中穴位点按手法干预的患儿设为观察组,两组脑瘫儿干预时间均为三个疗程,在两组患儿接受临床干预之后评估和统计其吞咽功能、营养状况、语言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Ⅰ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Ⅳ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瘫儿干预前Kaup指数比较略有差异,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之后两组脑瘫儿Kaup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Kaup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干预之后观察组语言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Ⅰ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Ⅳ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肌训练中穴位点按手法对于提高脑瘫儿童吞咽功能和语言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患儿体外反搏治疗前后脑底动脉
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提高脑性瘫痪患儿脑底动脉的血流量,改善颅内血供及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新途径。方法 对 50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综合疗法 (在常规治疗方法中加入体外反搏 EPC)3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前后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 (TCD)测脑底动脉血流速度。作自身前后配对比较。结果 治疗前流速慢者治疗后总体趋向增快。其中 MCA差异非常显著, P 相似文献
18.